中国医药商业行业报告

中国医药商业行业报告
医药商业行业,又称医药流通行业,包括医药批发行业和医药零售行业两个子行业,处于医药行业的流通环节。
行业规模方面,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统计,2016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8,393.00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0.4%,其中药品零售市场3,679.00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5%。
行业效益方面,2016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994.00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6%;利润总额32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0.9%;平均毛利率7.0%;平均费用率5.2%;平均利润率1.8%;净利润率1.5%。
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4.4%,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5.0%,中药材类占3.0%,医疗器械类占3.3%,化学试剂类占1.2%,玻璃仪器类占0.1%,其他类占3.0%。
1、医药批发行业概况
(1)国际医药批发行业概况
以世界第一大医药消费国美国为例,其医药批发行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回顾其发展历程,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并购提升集中度和创新业务转型两个阶段。
行业集中度提升方面,美国医药批发行业历经激烈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从20世纪初数千家企业并存转变为目前仅余四十余家企业的局面。导致行业集中度提升原因主要包括:1)处方药销售法案提升药品供应链的安全,强化惩处销售假冒伪劣处方药的行为,政府规定只有符合标准且具备追溯能力的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才能成为授权批发企业,药品生产企业选择分销商时优先在授权批发企业当中挑选;2)药品市场定价机制及配套的专利保护制度规定,除特殊商品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完全由生产企业根据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进行自主定价,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新药的研发,但随之带来的则是因重磅药品上市而导致小型医药批发企业难以承受资金压力的提升;3)下游层面,随着大型连锁药房的规模提升,药房倾向于集中在大型医药批发企业采购,从而获得较高的议价能力。基于上述因素,医药批发企业面临着复杂的经营环境的改变,众多中小型医药批发企业不得不选择被竞争对手并购,目前前三家医药批发企业垄断了美国90%左右的批发市场份额,分别是mckesson、amerisourcebergen和cardinal health。
当行业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需要通过增加创新业务模式来实现转型。针对上游医药制造行业企业,医药批发企业通过帮助其药品品牌营销、新品上市支持、广告传播、专业药品分销、退换货服务以及数据流服务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对于下游大型连锁药店方面,医药批发企业为其提供电子订单和库存管理等系统升级服务,为终端病患提供高价药品的报销手续咨询和药事服务来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综上,美国医药批发行业已通过行业竞争和并购重组形成了基本由三家企业垄断市场的格局,并通过信息技术、专业药品、服务推广等增值业务提升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2)国内医药批发行业概况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0万家。配送结构方面,2016年全国医药物流直报企业无税销售额为9,006.00亿元,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企业销售额占83.00%。配送客户数量逾122万家。共拥有674个物流中心,仓库面积约723万平方米。其中常温库占26.00%,阴凉库占71.80%,冷库占2.20%;仓库存储标准托盘货位数约279万个,托盘数量约188万个;拥有专业运输车辆13,534辆,其中冷藏车占11.10%,特殊药品专用车占2.20%。基本药物本省配送额占88.80%,对外省配送额占11.2%。
行业发展特点方面,药品批发行业销售总额一直处于高增长态势,自2011年起增速稍微放缓、发展态势基本吻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药品批发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医药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增速较快。随着2017年国家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平台除外)审批,医药电商有望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行业发展趋势方面,中国医药批发行业目前阶段类似美国80、90年代,政府鼓励与监管政策同时推进,上下游需求在不断变化中。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6〕26号),提出将在指定的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全省范围内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压缩流通渠道层级,减少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使药价更加可负担。因此,未来医药批发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中间流通环节减少、渠道扁平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等方面。规模较大且拥有终端覆盖能力的医药商业公司将会对市场展开割据,并积极推动创新业务发展,布局医药电商转型升级。
2、医药零售行业概况
(1)国际医药零售行业概况及趋势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世界医药消费第一大国,其医药制造行业和医药商业行业的经营模式较为先进。相比我国大部分药品销售在医院终端中实现,美国实行较为彻底的医药分开政策,零售药店是美国最重要的处方药销售终端。
零售药店上游为医药生产企业或医药商业企业,下游连接着医药消费者和pbm(药品福利管理公司),药品福利管理公司作为医保支付方、联邦或州政府、病患以及药店和生产企业的中介服务商,其通过审核处方等服务以节省患者的医药花费。
1)连锁药店目前是美国药品零售的主要渠道
从行业渠道竞争格局分布来看,大型连锁药店是美国药品零售市场占比最高的渠道,占比超过40%以上,且零售药店整体连锁率达到75%左右。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药品零售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连锁药店占据绝对优势。根据美国2014年美国药店业协会统计,排名前三的连锁药店企业(walgreens、cvs和riteaid)市场份额合计占连锁药店整体市场的92.00%。
2)传统连锁药店逐渐转型为专业药房(dtp药房)
美国连锁药店受邮购药店和超市等廉价便捷渠道的竞争,以及国家医保控费和pbm公司的议价压力等因素影响,行业内企业面临收入和利润率的双重下滑:医疗收入增长持续低于10%,销售利润率也从过往的2.00%左右下跌到1.50%左右。在此背景下,行业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专业药房。专业药房相比于传统药房而言,不再仅仅作为药品中间商、销售商的角色出现,而是以患者为核心、以专业药品为特色,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包括审核处方、协助医保报销、特殊用药指导、私人疾病管理、24小时咨询服务、隐私保护、药品直送等)形成一个连接医生、患者、医保、药企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实现产业链上的多方共赢。
在walgreens和cvs等传统医药流通界的龙头开始建立专业药房的同时,美国还发展出以独立专业药房为主营业务的流通新秀,如diplomat(美国最大的独立专业药房)、usoncology(专注肿瘤治疗的专业药房)等。
专业药房在美国发展趋势良好,以美国最大的独立专业药房diplomat为例,其2005-2015年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62.00%,近年来依然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从产品结构来看,其收入主要由肿瘤用药、免疫系统用药、多发性硬化症用药为主,多为制药企业限制性发放的药物(即药品生产企业向专业药房独家或者优先提供特定的药物)。
(2)国内医药零售行业概况
1)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医改政策的持续推动,我国药品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根据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2005年至2014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20%。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水平持续提升、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加之医药电商快速发展导致传统零售行业利润空间下降,药品零售市场增长逐渐放缓,到2015年增长率已经下降到8.60%,低于同年全国医药商业行业10.20%的销售增幅。
2)药品终端销售由医院门诊药房向零售药店转变
目前我国超过75.00%药品终端销售来自医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医改的推进,药品价格加成取消,医药分开是未来必然趋势,零售药店及社区药店将逐步承接医院门诊药房,将有助于推动零售行业发展。
分级诊疗推动基层医疗市场扩容进度加快,更多的医药服务需求转移到了供应相对不发达的基层医疗市场,为国内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渠道下沉提供了发展机遇。实体药店通常具备专业的医药服务能力,涉及区域覆盖面广,可以与医保支付对接,作为医药电商的线下终端具有不可替代性;且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渗透,慢病管理、在线诊疗、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新兴业务逐渐体现在药店终端,发展潜力巨大。预期未来零售药店会成为国内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3)零售药店逐渐连锁化
目前我国药店主要由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构成。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零售连锁企业5,609家,下辖门店220,703家,零售单体药店226,331家,连锁化率约为49.37%,较美国75%左右的连锁化率差距较大。
由于2015年新版gsp推出,其在信息化仓储、冷链管理、人员管理、设备验证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软硬件的投入加大了单体药店的运营成本,同时单体药店相对于连锁药店缺少规模化优势和高毛利的代理品种,其盈利空间逐步被压缩。反之,连锁药店在规模、资金、人才、管理和专业化程度上都要优于独立药店,但我国平均每家连锁企业的药店数量仅在40家左右,与美国平均上千家的药店规模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连锁药店前5名企业仅占药品零售市场的9.70%,前10名企业仅占15.20%。因此,未来主要发展趋势主要为行业集中度及连锁化率的提升。
4)医、药分开及传统药店逐渐向dtp药房转型
随着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医药分开、处方药外流的趋势将越发明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038号),我国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该文件还要求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处方药外流将获得来自医院的推动力。
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提出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并将在未来形成常态化趋势。因此,专利药品面临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或者谈判失败选择与压力,专利药或独家生产药品在医院进行终端销售受到限制。此外,我国药品招投标间隔期较长,新药无法迅速进入医院终端,以及新一轮招投标中各省降价幅度相继增大等因素,均将推动处方药院外化的趋势。
在医、药分开及处方药院外化的背景下,近年来,dtp药房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dtp专业药房与传统药房的主要区别在于除药品销售之外,还提供审核处方、协助医保报销、药事服务、特殊用药指导、患者数据管理、药品直送等专业服务,并为供应商提供用药信息反馈、患者教育等服务。
dtp药房与传统药房相比,其主要优势如下:①产品独特,dtp药房产品主要为高端新特药,集中在抗肿瘤、艾滋病、罕见病等疑难杂症,药品附加值高。②服务属性强,dtp药房可从生产企业获得较为直接的药品及服务支持,从而向患者提供专业性更强的多方位药事服务,并形成较高的客户粘性。③区域性竞争小,生产企业进行dtp授权时,会遴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因此dtp药房在一定区域内会存在排他性。④多方共赢,医院受药品零加成及药占比等政策影响,将部分处方外流至dtp药房,可以探索合作模式实现共赢。
随着医药分开政策的落地和药房专业化程度的加深,dtp药房将不仅只是一个药品的销售场所,其可依托强大的药事服务和专业化患者教育体系,成为一个以药品为载体的、立体化的新型高端医药服务平台。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约1.30万家,2016年行业内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