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做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值得!”——漆友朋


一个人,一棵树,一座山。
漆友朋,宜春高安市黄沙岗镇挂榜村村民,这是一位干瘦矮小,92岁的老人,41年,41年如一日,漆友朋独自默默地坚守山头,响应国家植树造林号召,义务植树50余万棵,绿化荒山3000亩。他先后多次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并两次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入选2012年中国好人榜。并在2013年10月,入选2013年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这位一心一意改造荒山的绿色“愚公”,在人们的心田种下了一片心灵绿洲。
对山的承诺
这座山,叫漆和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挂榜村漆和山林场因乱砍滥伐,树木逐年减少,逐渐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山。山头满目疮痍,51岁的漆友朋很痛心,于是他主动请缨,看守山林。51岁那年,漆友朋和15个村民背着被褥,住进刚成立的村办林场,当起了5000多亩山林的护林员。护林是件苦差事,要忍受炎夏的酷热、隆冬的寒冷,山间蚊虫叮咬,林中蛇鼠出没。慢慢地,同来的护林员们一个个走了。
因无人管护,漆和山林场经历了几次砍伐,加上一些村民盗伐,山林一下子就垮了。望着5000多亩荒山,漆友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树不能死,山不能秃,别人不管我来管。”憨厚的漆友朋默默地下定决心:“被伐掉的树,我一定要一棵一棵地补回来。”从此,漆和山上,只留下漆友朋一个人坚守着。为了践行这个诺言,他把41年的岁月献给了大山,把简单的防火“护林”变成了复杂的植树造林。
刚开始植树时,农村土地还没有包产到户。漆友朋就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悄悄地跑到山上植树。没有树苗,他就捡树上掉下来的树种,自己育苗。山上没有合适的育苗耕地,他用自家责任田育苗。 每年春天,是漆友朋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每一棵树苗,都要从山下走20多里运到山上。为了省钱,无论冬夏,他只穿老式“解放鞋”,山路走得多,一年就要走坏五六双。
挖坑、栽苗,不能种树的季节,他也会对树苗进行养护。因为每次都要走20多里山路,后来,他干脆住进了农场宿舍。一年又一年,老人在植树造林的路上执著前行,用坏了十几把锄头,换了十几把铁锹。他巡护的近3000亩林子,几十年没有发生一起火灾。
常年面对的是一扇门、一棵树、一座山,只有这些静物与老人为伴。41个春秋,漆友朋不改初衷,直到92岁高龄,仍舍不得离开这片山林。
对林的寄托
漆友朋膝下有五儿一女。每年除夕,五个儿子都会轮流前来劝父亲下山,回家吃年夜饭。2007年的春节到了,儿子天黑前送了年夜饭上山,他几乎要跪下求父亲:“爸,今年就回家过个年吧?”漆友朋接过饭菜:“我住惯了,山上更舒服。”儿子没再说话,下了山。子女们心里都理解父亲,这山林是父亲心里的宝,谁也割不断他对林子的感情。漆友朋是把自己对生命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这片山林里。
“是树给我带来了荣誉。”而他带给树的,却是生命的至爱、不老的情怀。有人说,“漆老头”栽树不计报酬,是不是疯了?是呀,别人植树造林是为了自家的“绿色银行”,漆友朋41年种下50余万棵树,全是村集体的财富。“我脑子清醒着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做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值得!”漆友朋想留给社会一座“绿色宝库”。
“这里的每一棵树我都有感情。”夕阳西照,正是鸟儿归巢的时候,“你看,阔叶树和针叶树要混栽,鸟来了,虫就没了,鸟粪又肥土,这样树才能长得好。”漆友朋谈起了他的植树经。40多年来,漆友朋倾其所有,全给了这片山林。种树的经费不足,漆友朋把自家的耕牛卖了;就是两获省劳模的4000元奖金,他也用来买肥料、请人栽树。每年,漆家村民小组会到山上间伐一些成材的树木,给集体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但除了每个月120元的误工补贴,漆友朋从没多拿一分钱。
“从51岁开始种树,我对这片山林非常有感情,每天能看着它们、守着它们,我心里才能踏实。以后,我也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山,希望我种下的树,能为后人谋福,就算我死了,骨灰也要撒在这里。”
这是一份将生命融进绿色的寄托。
对爱的散播
要谈学雷锋的话,漆友朋老人绝对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老人把子女孝敬他的钱都省了下来,近3年给周边乡镇敬老院送猪肉、食品等价值超过6000元。如果不是去敬老院捐爱心款、送猪肉,很多人不知道漆友朋老人已经90岁了。敬老院的老人们跟他也很熟悉,他们说其实漆友朋年纪比敬老院的大多数老人都要年长,又是送钱又是送物他们都觉得过意不去。
漆友朋老人总是这样把心血都献给别人,自己却甘守清贫。他用一碗蔬菜对付一顿饭,觉得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也很幸福。就连进林场的路都是是漆友朋自己掏钱买砂石,一锹一锄修起来的。
也许是漆友朋老人的爱心感动了无数人,以前亲人们对朋友们对漆友朋爱树如命的种种举动难以接受话,如今早已变成了理解和支持。现在,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少近20人都会来到漆和山,给老人拜年。在相互祝福和简单寒暄后,大家都留在山上,陪着老人一同栽树,在漆友朋老人的带动下,挂榜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
一位老人,一座孤岛,漫漫几十年时光,曾经的荒山坡,早已是葱葱茏茏不见尽头的山林。眼前的漆友朋老人,从青丝到白发,依然坚持造林护林。

同为高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