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查询次数过多,贷款被拒,这是为何?

为什么很多朋友明明个人征信记录良好,负债也不高,但是就是多次申请贷款被拒。一看征信报告,原来问题就出在查询次数!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次数越多,申请贷款就越难。到底怎么才能顺利贷款呢?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段时间内,信用报告上显示贷款、信用卡审批等多次被不同的银行查询,但用户没有放款或者信用卡下卡成功的记录,就说明该人财务状况不佳,是否审批放款,银行就要考虑了。
怎么样?看到这儿,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的时候,出于好奇,浏览一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网贷app或者网页,不小心填个资料呀,注册呀,莫名其妙的,自己的征信就莫名其妙被查了很多次。等到某家靠谱的贷款公司正儿八经给你贷款的时候,悲剧了,查询次数过多,不批!这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吗?
鉴于近年来很多征信机构都在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分”,这里先明确本文中的“查询记录”指的是央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中的查询记录。它位于个人信用报告中的第五部分“查询记录”,而本人查询可以视为本人对个人信用的主动管理,所以本人查询征信记录再多,目前对贷款也无影响!
移动互联时代对查询记录的新影响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银行的信用卡申请可以线上了,各种网贷都号称可以app秒级放款了,连央行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报告都有很多第三方说可以通过app查了。你可知道你在便捷地享受这些服务的同时,很多时候你的央行个人信用报告中的查询记录也会被“默默地”加上一笔。
还有某些网贷app,客户在注册时必须勾选注册协议,而点击该注册协议可以发现,协议内容字数非常多,字体较小,除了大标题和一到十二的大类别所在行(例如,一、声明与承诺)寥寥数十个字外,均没有加黑和标粗。你得经过反复查找才会注意到,协议中包含了收集个人信息的授权,这些信息就包括了信用状况,也就是个人征信。
查询记录多少算多?
现在在央行个人信用报告中“产生”一条查询记录越来越容易了,眼睛一闭一睁也许就多了一条,那到底有了多少条记录,银行就不给贷款和信用卡了呢?
答案很多人都知道,没有统一标准!
如果一段时间内,个人信用报告因为贷款、信用卡审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银行查询,但查询记录却显示该段时间内,用户没有得到新贷款或成功申请信用卡,说明该人财务状况不佳,是否审批放款银行就要考虑了。查询记录不是一个硬指标,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具体情况因各家银行的标准而异。
可以看出查询记录是多是少,是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谈才有意义,而央行个人信用报告中的查询记录也只是展示了过去两年内的记录。
从金融机构信贷风控的角度看,一般而言:3个月内有4次“硬查询”就危险了,8次以上“硬查询”就对不起了!根据《证券日报》近期的报道,有某银行人士表示,“各家银行对于查询征信的频次要求并不一致,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一个月不能超过6次,否则可能会影响房贷等贷款审批。在少数情况下,如果一个月查询次数超过2次,则无抵押贷款申请的通过率会降低。”
所以,如果说我在2017年8月有5次“硬查询”,2017年6、7、8三个月“硬查询”10次,那么这段时间,我估计只能和各种信贷说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