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是形势改革还是大市场下的迫在眉睫


   中国农业改革是大势所趋,以内蒙古来说,农场主,合作社等有大面积相对现代化的种植模式较多(主要因为内蒙古地广人稀),但是,农场主手里的大面积土地都是由村里小面积户主的土地组成的,造成了土地的不稳定性,所以农场主只会种植相对比较赚钱的作物,如马铃薯,葵花,这就导致土地重茬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病害严重。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农业发展必须改革,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包产到户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的社会。   当大部分农民把手上的土地贱卖给所谓的大户以后,这些农民也就成了贱民了,大户也就成了以前的地主了。这些农民可能暂时有钱,可以在城镇买房子,但是他们却没有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坐吃山空的时候,这些农民才会明白过来,原来土地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决策的制定者,初心都是好的,方向也是对的。但是他们忘了,在中国的农村永远不缺地主恶霸,永远不缺官商勾结,最后只有少数地主获益,大部分农民要么沦为地主家的长工,要么在城市的最底层挣扎,要么沦为流民,四处游荡。
  当前这个大经济环境下,动摇工农联盟基础,执政者估计没那么莽撞。2007年的时候,就有一股风潮在鼓吹土地流转与私有化,但08年金融危机一来,一个巴掌下去,脸打的啪啪的。最近十年,城市发展,但是高昂的房价,抵消了工资上涨带来的福利,“兴,百姓苦”。城镇化不能光靠房地产,应该是靠市场,地方政府放弃短视,只要能够顺利消化入城的农民,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合理分配,何愁农村问题处理不了。
  农民和务农人口是两回事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农业的工业化。这也是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的分水岭。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农业离开了集中劳动转向了从育种种植到收获的纯机械化,那可以说我们国家彻底消灭了农村人口。只有城市人口和务农人口。这才是发达国家。要达到这个目标,和平发展,至少再有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