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经历七个皇帝,两度被參谋反,辅政大臣纷纷亡,何以他善终?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名气不大,没有特别亮眼的政绩,外战输多赢少。一生经历七个皇帝,多次被罢免,两度被參谋反,辅政大臣一个个被杀,唯独他可以善终。
他就是王玄谟(388年-468年),字彦德,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南朝宋将领。
他一生经历的皇帝有:晋恭帝司马德文,宋武帝刘裕,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之治),文帝长子刘劭篡位,弑杀文帝(史称元凶劭,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入史书里的杀父自立的皇帝),宋孝武皇帝刘骏,刘子业(史称前废帝),明皇帝刘彧(诛杀刘子业)。
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王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总共才59年,却是南朝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久的,也是南朝疆域最大,国力最盛的王朝。
王玄谟生于乱世,朝廷更迭,政局凶险。而玄谟自幼不群,为人严苛,难得一笑。按理说人缘一般般,其实他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读书人:严肃、认真、忠于朝廷。
是的,忠于朝廷的人才容易在乱世里生存。
自古至今,领导都喜欢忠于自己的部下。可是,在古代,这个“忠”可不是这么解的。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这里面就包含了君臣双方的约束:如果君主不好,那么“良禽择木而栖。”
所以在那个时候的忠,更多是还是忠于制度,而非某一个人、或某个团体。
正是由于王玄谟的忠,才会让他在历经多次朝廷更替,屡次化险为夷,多次被兵败,甚至两次被弹劾要谋反,都是有惊无险。
看一下反例:徐羡之、傅亮和谢晦三人等用皇太后的名义废少帝刘义符为营阳王,迁居吴。立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改元“元嘉”。宋文帝即位之初,先后诛杀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创造了“元嘉之治”
宋文帝是这三个人立的,为什么继位不久就诛杀他们,不怕天下人寒心,造反吗?
不怕,文帝师出有名:这三人主动发起的宫廷政变,属谋逆之罪,严重挑战制度,不能容。
王玄谟从来没有参与宫廷内斗,他曾经有机会废黜刘子业,但是玄谟思之再三,不敢举事。
同时由于王玄谟自幼不群,说话直,不被大家喜,就经常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到外边任职。这恰恰又可以躲过大的变故,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南史
现实意义
现在的职场,也时常面临各种选择或者是被选择,被标签。就像《人民名义》里面的汉大帮,秘书帮之争。是忠于制度还是忠于个人,在《人民名义》里有了部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