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这个村拆迁拆出明代建筑,原来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近日,上虞区崧厦镇潘韩村一村民爆料,村里拆迁的时候拆出了一明代建筑,据村里的老人说,这和一位将军有关。带着疑问,记者前往潘韩村一探究竟。
村里一不起眼的平屋墙垣里挺立着一根高达数米的巨形四方石柱,显得异常醒目,这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忠义坊”,也就是村民口中的明代建筑。物换星移,忠义坊的主人早已不在,只有这根残存的碑坊立柱依然伫立在原处。
那么,忠义坊的主人是谁?
据上虞乡贤文化研究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忠义坊的主人名叫韩铣,字日章,行金一,明天顺初年出生在崧厦镇韩家村一个官宦家庭。韩铣自幼聪慧善辩,读书过目能了大意,在父亲的熏陶下,更怀有一颗忧民报国之心。后韩铣在广州任职,平定叛乱,身先士卒。正德皇帝感念万分,十一年(1516年),下诏追赠韩铣为广东韶州府知府,谕祭赐葬,谥“忠义”,并在韩家村特建“忠义坊”以纪。嘉靖九年(1530年)韩铣祀上虞乡贤并入忠义祠。
“我们是在拆迁的时候发现这根石柱的,听村里的老人讲,这是明代一皇帝赐给韩铣将军的。”潘韩村党总支书记韩红标告诉记者。韩红标说,忠义坊之前有所破坏,现在因拆违控违工作而被发现。
据了解,下一步,潘韩村将对忠义坊进行修复,并把它安放在节孝寺门口,把它作为村里进行爱国教育的实物。

为何要靠拆迁来发现?

这个柱子就一根了,以前应该是个牌坊碑。可惜被破坏的就一根了

再怎么样的故事在拆迁队面前哪都是个P,现在的拆迁运动跟破四旧时期有什么区别

乡民以讹传讹,明代从仁宣往后,官宦之家的子孙不会去做什么将军,两条线,文贵武贱,饿死也不当兵。
这个人没啥印象,百度了下,其实是个文官。县学食禀出身,后来当贡生,举人身份杂流官,后来是广东做府同知时期碰上有人作乱,带队去平叛被杀了,追授个知府衔。
谥号也是绝对错误的。明清两代的官员谥号规则很清楚,文官文字头,武官武字头,一共两个字,第二个字文武用不同的字,有顺序高低,忠和义都属于文官里用的谥用字,是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谥号里的,要么是文忠要么是文义(忠的地位比义高不少)。比如张居正的谥号就是“文忠”,徐阶是“文贞”……所谓谥号“忠义”要么是乡民记错了,要么就是不懂的人编出来的故事。

你的想法连接V比较特别,连想还是有考量的

所谓平定叛乱,教科书上叫镇压农民起义.

666666666过马路的老奶奶都不扶就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