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大历史使命。针对张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把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四个机构合为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建立一套协同高效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张江科学城94平方公里与周边更大范围的规划建设,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张江科学城要推动园区向城区转变,实现产城融合。
由此可见国家和上海委市政府对于张江科学城建设的重视程度。目前各个国控园区和城投公司最为关注的还是张江是如何把产业集聚这件事情做好的,这也是园区大会认为张江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强项。我们将会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带你一起重温张江产业的发展的经过。
先来看看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和发展情况,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发展近三十年内,平均每年生物医药销售额以25%—30%的速度增长,其中美国作为的生物医药发展大国,总产值占到了gdp的17%左右,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美国生物医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市场的90%生物药品来自美国的著名企业,如默克、强生、罗氏、诺华等。在欧洲以德国为例其生物医药总产值占gdp的12%左右。生物医药产业是继汽车、机械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通过实施一系列全方位的科技计划推进生物科技创新,政府重视生物医药发展,大力扶持创新性生物技术企业,把生物医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是全国各地大搞生物医药产业的理论基础之一,再加上中国人多,市场前景辽阔,自然是各地政府争先发展的幼稚产业。
从产业链全景图来看,张江集聚的产业是上游,包括研发外包cro和医疗器械。借鉴国外经验俩看,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推动力。美国的技术创新力量是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网络型研发体系,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拥有百所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几乎所有的著名生物医药公司以他们为网络核心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创新成果在网络内以较快的速度通过专门的平台进行技术转化,进而顺利过渡到产业化阶段。而张江正是依据这一路径逐步的建立起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技术,人才和资金。张江核心园内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类服务平台众多,目前已形成由“2校、1所、1院、18个公共服务平台、40多个中心”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创新产业群,国际医学园区、张江东区2个医疗器械集群,以及国际医学园区的高端医疗服务业集群。200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整体搬迁至张江高科;2003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也完成了整体搬迁。2007年底复旦大学药学院迁到张江,与中医药大学一墙之隔。
也就是说想要建立起生物医药集聚的初始要素,是大学和相关的核心研究机构。从这点来说看,很多地方政府也是缺乏这样的资源,想要建立起这样的资源禀赋往往需要一些机遇。
除了政府引进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外,外资药企的引进也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当时首先吸引了一些先进的跨国企业,比如罗氏、安进、基因泰克等,一些围绕他们配套的相关产业,如 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金融服务等也成立并集聚起来,并不断彼此竟台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也就是今天的‘药谷’。企业的集聚后带来的就是人才扎堆的效果,这在众多产业集聚中都有提到,不在赘述。并且产业集聚后对人才带来了很强的吸附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都是促进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
生物医药是一门高技术性、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的行业,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从2001年到2003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达到11.5亿元,上海市政府投资为4.45亿元,浦东区政府亦投资了6200万元。张江高科技公司提供的风险投资为6200万元。2004年,有16家企业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资助。2005年,59家新药开发项目收到了1470万元资助。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风险基金成立了,资本为1.25亿美元,成为第一个由地方政府支持、政策主导的用以支持创业的风险基金。很显然,在张江高科园生物医药发展的早期阶段,风险投资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投资来源严重依赖中央和地方政府。
从发展路径来看,罗氏的引进,无疑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罗氏是第一个入驻张江的跨国药企,如今已将上海视作其继巴塞尔、旧金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但追溯到1993年,罗氏全球副董事长初次来到张江,面对眼前的大片农田,难以置信地问项目负责人威廉·凯乐:“我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但威廉对张江充满信心,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就是这里!”
对于其他国控园区和城投公司来说,张江的路径显然是很难再复制的,但是对于广阔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而言,大而全的定位一定会是失败,但是从细分领域入手很有可能别有洞天。比如在下游的诊断检验里,基因测序方面,华大基因已经全国文明;而在干细胞提取,保存和制作阶段则有广阔的空间,而且这类机构往往不依托科研院所,对人才的邀请相对不高,值得很多园区和政府关注。而对于张江而言,产业的集聚,尤其是生物医药和芯片行业的集聚是极其成功的,而作为公司而言,如何找到公司的盈利之道则需要更多地思考。
想了解更多产业地产商业模式与国企现状的请登录园区大会官网http://thecipc.org/ci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