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浙江十大中医学术流派评选结果出炉,分别是:医经学派、伤寒学派、永嘉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钱塘医派、温病医派、绍派伤寒、针灸学派、本草学派十大流派。其中绍兴就占了两个——绍派伤寒和温补学派。
学派纷呈是中医药学术的特色之一。学派以创新和传承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卓著的学派还能以带头学科领导一个时期的学术潮流。清末民初,绍兴医派作为地域性医派,居然以其创新厚蕴和强大的辐射力,引领当时海内中医药演进。
以两大学派 领衔中国中医
温补学派是以研究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以温养补虚、善用甘温为治疗特点的一个医学流派。这一流派以薛己为先驱,张景岳、赵献可与之声名同列,共称“温补三大家”。
而在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更有发展与创新。其学说源于张仲景,以擅治热病,辨证重湿而著名,它与温补学派虽然都属于热病,但其纲领及论治却迥然不同。这其中,又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故称“绍派伤寒”。也就是绍兴的伤寒学派,它用乡间俗语俚语名之,病名表达通俗易懂。
绍兴中医药学会会长沈钦荣告诉记者,越医文化是孕育并不断发展越地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包含了越医的价值观念、诊疗疾病和独特经验与思想以及越医独有的风格和气度,蕴藏着越医的坚韧意志及智慧光芒。越医文化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中医东渐,曾影响了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近代的很多中医力量都来自绍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越医是领衔中国医坛,中国中医缺了绍兴就不完整了,当时,越医在中国中医界是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沈钦荣说。
绍兴这么小的地方就能引领中国医坛,靠的是什么“法宝”?
主要就是靠绍派伤寒和温补学派这两大学派,清末民初的越医影响也可以从建立药学研究社、创办医药学报、成立中医学校等学术性成就上得出结论。
几大名师 对《伤寒论》的提升
清末明初,几大名师用自己的临床水平,对绍派伤寒进行了一系列的提升。
从绍派伤寒论发展过程看,可分为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对绍派伤寒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何秀山等人。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而何廉臣则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写了《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等,变化《伤寒论》的成法,继而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正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而后他又编著了一系列关于绍派伤寒的论著,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
此外,赵晴初、周伯度、邵兰荪、杨则民、祝味菊等人,都在研究伤寒论上编辑和整理了很多医著,其中一些临床实践家,为绍派伤寒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各种伤寒专科,亦以擅长医治伤寒而闻名当地。徐荣斋所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及其他有关研究绍派伤寒的学术论文,为扩大绍派伤寒在全国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1983年,绍兴市中医学会组织召开绍派伤寒专题学术研讨会,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绍派伤寒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就,引起全国中医界的关注。2012年,以绍兴市中医院沈元良主任中医师为项目负责人的“绍派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列入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
创办研究社 和医药学报
清末民初绍兴的一些中医流派开始设立了医学研究所,创立了医药学报。1908年3月5日,绍郡医药学研究社成立,社长是何廉臣,发起人为何廉臣、裘吉生、舒钦哉、赵逸仙、姚定生等,该社“专门研究中西及日本医药科学,以交换知识,输入新理,为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学为宗旨”,取孔子会友辅仁之义,以交换知识为手段,以保卫健康为目的,每月举行讲学。
并且在当年6月,研究社编辑出版了《绍兴医药学报》,它在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纸的内容很杂,包括了论文、学说、医案、杂录、通信、专件、近闻等等,报纸一直处于增刊的模式,而且发行量很大。”沈钦荣说,1924年,《绍兴医药学报》改名为《绍兴医药月报》,在裘吉生支持《绍兴医药学报》编务期间,医药学报社组织了“流通医药书籍有限公司”,出版罕见孤本及名家专刊之精稿70余种,扩大了绍兴医家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
在沈钦荣看来,这份学报是很有意义的,它在当时的发行遍及海内外,成为外界了解绍兴、绍兴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在当时的中医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最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医药月报》在1928年的第4卷第6期上发表了余云岫撰写的《中国医学结核病观念变迁史》一文,并在按语中说‘余君为攻击中医最烈者,而此篇足资整理中医之助,病家之宜,故发表之。本刊不以人废言也。’”这样的话,给沈钦荣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这种崇尚学术,不因人废言的风气,是很受同道瞩目的。
《绍兴医药学报》的创刊对早期的中西医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但发表绍地医家的见解,章太炎、时逸人、张汝伟、周小农等一代名家也在该报各抒对中西汇通的看法,可见对全国的中西医交流也有一定的影响。
成立中医专科学校
古代中医的授业形式是祖传或师徒相授,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中医学校教育逐渐兴起。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和苏州国医专门学校是近代两所较有影响的中医学校,虽然分别办在杭州和苏州,但与绍兴医家关系密切。
据介绍,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虽然在杭州,但其首任校长为绍籍名医傅懒园,其师资和学员中也有不少是绍兴人,对绍兴中医界影响很大。
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于1916年筹建,由杭州的中药行业集资兴办,1917正式招生。学生遍布浙江各地,从第4期开始,有远从江苏、安徽、天津、广东及台湾等地来就学的。傅懒园为该校的首任校长兼医务主任,校中不少老师是傅氏的子弟和门生,如傅炳然、傅浩然、徐印香等。
而苏州国医专门学校,创办人是绍籍名医王慎轩。1926年,王慎轩创办苏州妇科医社,分社实习、函授两部,前后7年,毕业四届学生700余人,遍及全国各省和日本、东南亚地区。
王慎轩既为苏州国医专门学校创办人,又为实际负责人。1934年,他又遵照教育部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学制3年,地址设在苏州春巷全浙会馆。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停办,前后毕业、肄业学生300余名。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面对滚滚而来的西医新知新术,不少中医师感到彷徨、沮丧。而绍兴医界中的有识之士则自强自立,主张中医学汇通,并进行大胆尝试,何廉臣、裘吉生、赵逸仙、傅懒园、杨则民等为代表人物。
在对待西医的态度上,这个时代的绍兴中医也具有领衔作用。绍兴医家首先对中医学进行了认真比较,试图从医学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阐释中医治病机制,并奔走呼吁,提倡中医汇通。
此外,绍郡医药学研究社的宗旨为:“专门研究中西及日本医药科学,以交换知识,输入新理,为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学为宗旨。”明确提出中西并重,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学习西医,提高中医。(照片为资料图片)
还有火神派,,
绍兴还有个飞天面条派
还有祝由科。
医巫同道,如果一个中医师不懂经络,外气,那么仅凭药理是很难明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
而一个懂祝由科的巫师,就算不懂药理,但他还是能通过经络,理气疏络,平衡阴阳的。俗称的发外气医病。
人主要是三个脉轮,分别是头,心,丹田。串成一条任脉。头上丹田,心中丹田,双肾的性是下丹田。常人的这三个丹田都是不通的,俗称任脉是断的,只有通过入静,以意领气才能串起三个丹田,打通任脉。
凌霄社送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21位名老中医成就展示
王慎轩
王慎轩(1900~1984),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浙江绍兴人。16岁考入浙江第五师范。19岁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师从丁甘仁、曹颖甫、谢利恒等。1926年该校第五期毕业,应浙江同乡会之邀在苏州浙江会馆挂牌行医,又拜苏州妇科名家缪康寿为师;同年创办 “苏州女科医社”。1927年协助秦伯未、王一仁、章次公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28年筹办苏州国医学校。1933年夏,“苏州女科医社”改称“苏州国医学社”,任总务主任兼主管教学。1934年创办《苏州国医杂志》。20世纪30年代被评为苏州四大名医之一。50年代中期被承淡安聘请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妇科负责人。195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妇科副主任。1965年回苏州,在当地常年义诊施药、自费带徒。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论著:《女科医学实验录》、《胎产病理学》、《中国药物学》、《曹颖甫先生医案》、《王慎轩晚年医案》等。
(图书馆)
嗯,中医理论确实伟大。现在已经发展到运用中医理论诊断航空发动机的水平了。
这个何某人就是没把鲁迅的爹治好而被鲁迅在文章中骂的人.
清末明初,几大名师用自己的临床水平,对绍派伤寒进行了一系列的提升
是明末清初,还是清末民初?
这个 王慎轩,说起来跟大头苍蝇还有些渊源的,是我的四外公。我小时候就叫王神仙,吃素的,周总理宴请时放个盛开水的小碗,蘸洗一下再吃,总理问明情况后,嘱呼厨房专门烧2个素菜来。时过境迁,人事昨非,早已断了音信,回复一下,也仅仅只是历史的尘埃轻轻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