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股权转让新趋势,共探区块链股权退出新机遇。2018年4月13日,sharex(基于区块链的未上市股权管理和交易平台)携手国内最专业的股权转让平台潜力股、中国股权转让研究中心在北京歌华开元国际大酒店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股权转让论坛暨sharex首批项目入驻签约发布会”。50余位特邀嘉宾、20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和1000多名投资人,共同解析研讨中国股权退出的现状与未来。
本次大会邀请了华盖资本合伙人丰雷;展恒财富董事长闫振杰;高特佳投资合伙人范大龙就“中国pe二级市场的机会于挑战”进行了圆桌论坛讨论。
下文则是摘取圆桌论坛现场的实录:
(部分有删减)
主持人李刚强:
今天我们圆桌论坛讨论的的主题是“中国的股权转让市场”,今天大家讨论更多是股权的流通,是投后相关的工作。今天演讲分享的这几位嘉宾既有股权投资行业领域的人士,又有区块链领域投资的人士。而我们这个环节邀请到的三位嘉宾,其中两位是负责公司的投后管理工作。另外一位闫总是负责在中国的pe二级市场为数不多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得出来的,能够接各位的老股和接各位的lp的份额的公司。所以,我们对于中国市场范围的pe二级市场未来是怎么样看待?我们今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进行探讨。
首先还是先请各位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范大龙:大家好!我是高特佳基金的范大龙,高特佳可能在座的各位应该会比较熟悉了。我们实际上成立的比较早,是2001年成立,今年也是经历了十七八个年头了。一直专注在医疗产业的投资,在医疗产业投资布局比较深。基金管理规模将近200多亿,我们有自己的核心的优势就是,我们是博雅生物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所以我们能更好的做一些产融结合的事情,这是高特佳大概的介绍。谢谢!
丰雷:首先感谢李总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会议跟大家学习,也感谢大家跟我们一块交流。我本人是华盖资本的合伙人,主要关注医疗行业,因为华盖除了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以外还有文化产业跟tmt,华盖医疗是我们华盖资本的核心区域。
我们的资金规模大概占到整个华盖资本的一半以上,华盖资本跟高特佳范总他们相比,我们还是一支新的基金。我们华盖资本创立于2102年,去年9月9号我们刚举行我们五周年的庆典,虽然只有5周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在这一个领域里面做了很多的尝试,特别徐总、曾志强曾总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定知名度,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原来他们分别在建银国际跟中信产业基金的时候也投了很多的项目,虽然我们华盖成立的比较晚,但是我们这些合伙人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面时间比较久,基本都在10年以上,有投资经历。
我本人作为华盖医疗三个合伙人之一,是医药背景,因为医药健康产业大家都知道,是专业性很强的,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背景根本就看不懂这个项目。我在医药健康产业,应该说在医药圈子里面混了30多年,因为我本科硕士都是学医的,博士学的是管理。我第一份工作在三甲医院当医生,后来短暂下海当过外资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后来在国有药厂当过厂长,最后在政府医药卫生行政部门也工作多年。应该说,这个行业里面,很多岗位我都做过,因此对医药行业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些深度的。在政府部门待这么多年我们对医疗政策的把控各方面,接触的企业非常多,让我具体做一个企业可能不一定做好,但是总体的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进入投资圈其实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先从兼并重组做起,我现在帮他们做兼并重组,后来到华盖资本,华盖医疗做医疗投资,我作为华盖医疗的合伙人,作为投委会委员,最近这两三年华盖资本所有医疗的案例,我是完整的参与了全过程。最近这几年华盖有一些成绩,大家在一些媒体上经常能看到,说明我们在这块还是做了很多的探索。但是我觉得还很不足。下一步还想向在座的各位学习。
李刚强:我做一点补充。首先来说,高特佳其实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投资公司。我们其实把高特佳的数据盘点出来了,只不过我们没有发布。我们的数据统计,高特佳在过去十七八年的时间里,投资了130家左右的项目。有11个左右的项目的ipo,它的转让和并购的数量,总的退出率应该超过40%。华盖,其实是这几年在新的投资基金里面做的非常快、非常大,非常好的基金,5年时间能够做到百亿规模的话,在身边的基金其实数量是非常少的,这是第一点。
第三年的时候华盖有了第一个ipo的项目,现在华盖有了三个ipo项目,还有几个在会里面的项目。从基金的回报来看是比较快的,我也觉得是稳健的,做的非常好的公司,下面我们请闫总做一下自我介绍。
闫振杰:大家好,展恒财富在财富管理市场上做了好多年的业务开拓,我们给客户做资产配置,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都有。实践过程当中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新募基金要求的时间都比较短、要求的额度都比较大,我们感觉到在这块挺难的。偶尔的机会我们觉得做了几笔二手转让就挺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把二手基金份额转让作为我们给客户配置股权投资的产品。
去年李刚强总邀请我在这个会发言过,去年到现在我们接了20多期的基金,现在这类的项目多的做不过来,刚才两位主要做医疗的,我们还有接触很多其他的成熟的,规模比较大的pe、vc,没有一家的pe、vc里面没有转让需求的,没有一个基金里面没有转让需求的。所以我们也是在这个地方投入了很多的力量,把未来我们的股权投资领域这一类的产品定位成了主要来做这些股权转让或者接续基金。
今天听了好多嘉宾的发言,刚才也说了高特佳和华盖都投了很多好的项目,退出也不错,我们也都有相应的联系,也都有他们转让的相关的信息。刚才前面有一个嘉宾,整体说来,投资和退出基本上还是10:1的比例。应该来说,二手基金空间非常大,潜力非常大。在这儿我做一个倡议,我还没跟李刚强沟通,会后联系沟通,作为一个倡议,我们特别反对用二手基金这个词,不管这个是舶来品也好,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二,总给新的投资者带来一个感觉,这是一个二手的,二手就是旧的。所以我们憋了半天,最后创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我们希望大家以后都叫接力基金,因为这个不是一个二手的旧的,是一个前一个人投资到一定期限以后,三四年以后又有了新的财务需求或者有了新的规划,他需要退出,有的人可以接着去做,接着去投资,把他的给接过来。所以我们现在从我们内部开始起叫rg,我们希望市场上也有这股力量,能够叫r,接力,而不是二手。
如何去做好项目的投后管理,如何去处理退出?
李刚强:非常好,去年我们请戈壁创投的蒋总做了分享,投资不是马拉松,而是一个接力赛,我的基金五年,我接前面四年,五年的时间,你的基金新成立,你接后面三年四年的时间,所以是一个不断接力的过程,我也非常赞同闫总刚才所说的接力资金,我们以后用接力这个词。闫总是这个市场上,我认为接lp份额最活跃的一个基金。我们是市场上的开拓者也好,吃螃蟹的人也好,但是我们坚信未来市场有这个机会。
今天范总和丰总代表卖方群体,首先想了解一下,你们公司是如何去做好项目的投后管理,以及你们是如何去处理在退出这个事情上有什么方法、方式、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范大龙:一个是如何做好投后,高特佳的投后是在行业当中比较有特色的,因为我们都是一些大比例的投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一些高参与的投后,我们有20多个人的投后管理团队。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们分别从人、财、事、口、心很多维度。
李刚强:刚才说的人、财、事、口、心是否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
范大龙:我可以解释一下,人很好解释,人才。一个企业的人才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说一个老板,他是做技术的,他需要的是营销方面的人才。一个老板如果是做营销的,他需要做产品,做技术其他的人才来去补短版,这是人。
财也很好理解,他如果说需要融c轮,融d轮,我们可以接着进,或者我们帮他继续做其他的机构,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我们有债权的平台,我们下面有个子公司叫爱健康平台,他是专门能为投后的企业,满足他短期的债权的融资需求,这是财。
从事,刚才说了,人家是高管,能在事儿上能帮的忙很多,我们可能市场化的帮忙是很多。我们比如说每年会做一个被投企业的投资家峰会,六七十家的医疗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裁参与。这个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生态体系,互为上下游,互相之间就能找到自己的业务了,都不用我们去介绍。我是卖药的,你是医院的,自然我要向你推销我的药或者其他产品,这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生态系,当然我们也做一些东西的,比如说我们帮助我们投的企业,去并购另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合力,这也是我们能做的一个事情。
口,就是宣传,品牌。实际上很多做药的,都是过去的思维,好药不怕卖。而现在很多药竞争也是蛮激烈的。在一些品牌宣传上,我们觉得很多药企过去不注重,所以说我们在品牌宣传上也帮企业做了很多事情。
新就是战略,在战略这块,因为我们看的企业很多,每年可能要几千家企业,上立项会的可能也得一二百家,最终每年投一二十个,这样我们实际上看的企业更多,让好的企业怎么能成功?如何失败的,坑在哪里?我们能看的很多,我们帮他,和他一起制订企业的战略,能让他走的绕过很多坑,而且走的更远一点。
李刚强:您刚才说的公司有20多个投后人员,我请教一下。这个项目投资完了之后,是交给投后人员管理,还是由投资的经理负责项目后续的工作?
范大龙:实际上是这样的,投资一定是募、投、管、退,作为投资的人是一定要从头负责到尾的,光你自己一个人实际上是不够的。
李刚强:所以其实是两个人分工合作。
范大龙:因为我们投后,我们号称赋能式投资,需要我们做投资的这个人牵头,如果有需求由他来牵头,去调动我们投后的团队,为他的企业进行服务。如果说他认为我做投资,我投的项目,我认为这个项目各方面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服务,我们就是帮忙不添乱,我们干吗要添乱呢?
李刚强:明白你的意思。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关于在退出方面,实际上我们看到,高特佳投资130多个项目,主要的退出方式,其实不是ipo,ipo应该只有10个,11个,主要的应该是并购和回购为主。我们在内部是如何去判断或者是这个项目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退出?如果我们确定了这个项目,比如说以并购方式退出或者回购方式退出,我们接下来如何推动或者促进这个事情的进展呢?
范大龙: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我们发的健康一期,健康二期,健康三期,我们基金名字都叫并购基金,在董事长的心里,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比较畸形的,他能不能上市不是完全由你的企业好还是不好单方面衡量的,而且证监会的开闸风口,有的时候很大,有的时候很小,所以它的不确定性很高。我们投资比例又很大,是控股型,大比例投资,如果我们完全指望着ipo,那一定死的很惨。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已经选好了更多的退路。比如说我们的并购,我们和业内的上市公司也都比较熟。我们在投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企业可能会符合哪些上市公司的胃口,他未来可能就会收购这类公司。
第二个,我们还有兜底的,我们医药企业和tmt的企业完全不一样,tmt企业如果说他做的失败了,那他没什么资产,就剩几台电脑,但是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后期的,他实际上有很多资产,所以说他是有能力签回购条款的。所以说,我们基本上很多企业,比如说上市公司并购这一块,回购这也是一块。
李刚强:并购和回购的比例大概是什么样子?
范大龙:这个没有详细统计,并购的比例会更大一点。
李刚强:大家可以看我们的数据,我们请丰总介绍一下,我们是怎么做投后?我们现在退出主要方式是什么?
丰雷: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在募、投、管、退这四个环节,除了募资以外,投管退这三个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我们今天在这儿主要是谈投后跟退出的问题,刚才范总已经讲到了,从投资的时候已经考虑到退这个问题,因为任何一个项目我们投资的时候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项目都有它的优势所在,这些亮点你绝对会投它,当然也会有一些短版,为什么有短版也会投,在投资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短版我把它接手以后我会解决它这个问题,或者是我们被投的项目方解决或者我们一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这些短版恰恰就是我们投后的重点。这就是投后是个体化的,虽然我们有步骤,但是针对每一个投资的项目我们投后都是有侧重点的,这个侧重点侧重于它的短版,这是投后的核心。
另外退出也是一样,针对不同的项目,我们投的时候已经对它未来的退出途径有所考量,比如有些项目比较成熟,它是pre-ipo的项目,可能下一步ipo就是重点,有些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