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能挣钱?昔日“边角料”今成“田间宝”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量残次蔬菜和蔬菜加工处理时产生的叶、根、茎及果实等成为了尾菜。尾菜被随意倾倒和堆积在田间地头、沟渠里、道路旁,腐烂变质后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影响百姓的身体健康以及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做好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新问题。
近日,笔者来到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郭家庄村,村民李小东正在烈日下查看自家蒜苗的长势。不久前,这片地里种植的莴笋获得丰收,李小东在掌握了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后,将莴笋尾菜制成有机肥后施入土地,接着种上了蒜苗。
“尾菜处理技术经过去年试点后,今年大面积推广。我在地里挖了7个沤肥简易坑,把笋叶、杂叶、杂草集中在一起,制成有机肥再施入田地,然后种上了蒜苗。施过肥的土地黑黑的,长出的蒜苗颜色绿得很,长势也格外好……”李小东说。
武山县是甘肃省的蔬菜产业大县,蔬菜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据了解,目前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9万亩,总产量122万吨,产值22.5亿元,年产生尾菜约30万吨,约占蔬菜总产量的24.5%,尾菜处理工作任务繁重。
武山县农业局局长宗新武介绍说,今年以来,洛门镇郭庄园区积极向种植户推广田间简易半堆半沤肥及直接还田等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示范区面积达到2800亩。同时,充分运用广播、宣传标语、写真图片、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尾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好处,积极倡导清洁生产方式,做到了尾菜处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宗新武说,目前,全县通过辐射带动已处理莴笋、菜花、甘蓝、韭菜及黄瓜等尾菜6.5万亩,处理尾菜8.5万吨,挖建尾菜田间简易堆肥坑1.2万多个,全县尾菜处理利用率达39%以上,其中示范区、示范点尾菜处理利用率达80%以上。
尾菜处理利用也为农民节约了成本。武山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甄永良说,利用尾菜处理技术制成有机肥再施入田地,每亩地能节约种植成本70~80元。
对于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带来的环境变化,郭家庄村党总支书记王金瑞更是深有体会。王金瑞说:“试点开展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后,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得到了农户的肯定和推广,村里的环境情况大不一样了。今年4月底至6月中旬,莴笋大量上市之际,村里种植的1465亩莴笋产生了1300多吨尾菜,但几乎见不到尾菜被乱丢乱倒的现象,环境整洁了,空气也好了。”
附:尾菜处理措施
1、开展尾菜生物堆肥发酵试验推广。在等蔬菜生产集中区,引进先进的复式发酵生物菌群,进行生物堆肥发酵试验。利用微生物之间共生、寄生等相互作用,利用有机物料高温快速连续发酵和综合除臭技术,将尾菜“标准化”发酵处理,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含水率、温度、碳氮比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按平衡施肥原理进行配方,处理尾菜。
2、开展尾菜沤肥技术试验推广。在蔬菜生产分散区,建设沤肥池,利用尾菜沤制有机肥,将尾菜还田。
3、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尾菜处理生产线,生产蔬菜粉及动物饲料等产品。选择1—2个示范点,示范生产,示范食用,逐步推广。
4、加强蔬菜集散市场、仓库、企业环境管理,严禁随意弃置尾菜。按照“谁生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未进行环评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市场、仓库、企业,一律限期整改,补充建设尾菜处理设施,督促尾菜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