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本年9月15号在梅尼连锁超市中心气车站店,购买了一把韭莱,第一次过秤是香菜,净含量(kg)0.184,单价:19.96,,,金额:3.70元,,笔者要求复秤,第二次过秤是韭菜,净含量0.184,单价,9.96,,,金额:1.8元,,两次过秤相差1.9元,,,,假设该超市每天200人购物,每人剁1.9元,排天380元,,,,,,,,超市购物牵涉到千家万户,但愿工商部门,物价部门,引起重视,从小事抓起,"千里金堤,溃于一穴"
;
名字都打错了,那个标签
超市里的秤不需要打字,物品代号输入,就显示信息,系工作人员故意所为,试想:1.8元钱的物品就多算1.9元,如果购180元的物品,剁你20元,粗心的人根本就不知道
目前是大型超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果是故意要黑顾客钱,用这个手段未免太低级了是不?
况且人家并没有在重量上动手脚,很明显打价的人只是搞错菜品代码而已,
放宽心态,称重商品自己多注意检查下就是了
有点大惊小怪了,本来超市打称几十种上百种商品都是代码输入, 难免会有这种出错, 当然打称人也有错,称完后没有及时查看确认商品,超市今天20斤韭菜,难道这20斤都是打称香菜? 赚你这点钱,有必要么。
现在很多执法的就是犯法的,政府就是超市老总的后台,真无语。。。
如果说让我来超市过秤,只需一天时间,那几项蔬菜代码就会搞得一清二楚,何况您们都是多年过秤老手,不可能连韭莱,香菜不分,而且代码表上,代码就在品名后面,明显是故意所为,遇到我这个细心的人没剁到,鄙人不在呼这1.9元钱的代价,只想为全市消费者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今天暴露的是汽车中心店的一点小事,笔者的矛头不在汽车中心店,其它超市有过之而不极。因为多数消费者认为被剁额小,以忍了之,吸取教训。同时:折射出政府管理部门,管理之漏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