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企业:我已经很“绿色”了,为什么还会被关门整顿?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在建材行业内也不断涌现出诸多在环保领域做出升级改造的企业,他们的生产线排放达标,车间明亮整洁,有着相当程度的自动化。然而,这样的绿色建材企业还很初级,和真正意义上绿色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很多建材企业已经做到了排放限值低,然而有关部门还是多次一刀切责令关门整顿,让这些企业老板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观念的误解,让企业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绿色”。自动化、智能化并不是绿色的全部,而仅仅刷上干净的地漆就是绿色更是错得离谱。
企业是否“绿色”,这些指标极为重要
所谓绿色建材企业,其关键目标在于整体的环境意识和绿色理念:从包括建材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等环节直至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整个过程,达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并且能让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协调优化的目标。而评价企业是否达到了绿色标准,下面三个指标极为重要:
其一:绿色认证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要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以及开展绿色认证。住建部和工信部也相继发布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以及《评价技术导则》,从上层推动了基于整个建材产业链的绿色评价认证系统。而我国现在已有若干企业率先通过了认证,得到了国家层面的绿色认可。
其二:绿色制造
我国工信部依据《关于请推荐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的通知》,在中立评价机构测评、省级部门推举、专家多方论证以及经历了公示环节后确定了两家企业上榜“首批绿色制造工厂示范名单”。这份“证书”,比起自我吹嘘的绿色有着不可比拟的权威性,也是对绿色硬实力最为有效的认可。
其三:绿色级别
建材行业通常会被认为污染较为严重,而国家曾联合四部颁布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明确了依建材企业去年的综合环保工作,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等级分为了诚信、良好、警示和不良四个级别。而在2017年的评价工作中,拿到诚信级别的企业凤毛麟角,绿色企业更是无从谈起。
建材企业如何有效做好绿色升级?
建材企业的绿色升级,重中之重还是在于节能减排。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建材产品的功能和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标准的情况下,达到节能效果。比如建材陶瓷行业,在陶瓷薄板领域就达到了降低能源消耗50%以上的目标,一改高污染的传统弊端,实现了可见有效的绿色升级。
随后,需要强化排污治理。排放的指标并不是偶尔达标一下应付检查就好,而是应该在任何时间都达标,环保部门何时来检查都能从容受检。现在有些建材企业的排放指标已经和有关环保部门联网,实现了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这是一个绿色建材企业应该具备的环保自信和绿色硬实力的体现。
此外,可采用低能耗的环保设备和技术。目前在建材行业内,干法制粉、集中制粉等环保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了使污染物的排放大幅降低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绿色化的重要因素。而企业通过技术设备升级,对各种残渣和废泥等的再利用也是迈向真正意义上零排放的关键一步。
最后,企业需建立内部评价体系。从车间布局、产品规划等环节,包括在原料开采、加工、运输、产品物流等工厂以外的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环节,都建立企业内部环保评价体系,从企业核心改变建材企业高污染的历史认知,让企业产生一股绿色发展的内部动力源头。
2018年,在国家持续坚持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中,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而成为一家真正的而非只做表面功课的绿色企业,不仅与企业自身是高污染还是高环保的形象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建材企业的生存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