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交车采用沪语报站是从2011年12月5号开始试点的。当时,浦东公交785路率先增加沪语报站,此后两年里,巴士公交的11路、49路、69路、118路,浦东公交的980路以及松江24路等共7条公交线路,陆续开始这一服务的试点。市运管处日前对普通话、沪语、英语报站作出明确规范。下个月起,新的语音报站系统将陆续上线,上海公交车将全部实现沪语报站。
【沪语报站实况】下一站,洪山路昌里路,请准备从后门下车……乘客们,老北门到了,请配合从后门下车,开门请当心。
亲切的沪语报站,受到不少市民乘客欢迎。负责11路运营的巴士新新三分公司业务副经理郑伟明说:
【实况】市民对我们的印象可以的,特别是在老城区那里,他们到这里来坐车,老上海感到很亲切,外地来的,听到这个,感到是个特点。
不过,在一些站与站之间距离小于五百米的公交车里,普通话、沪语、英语的报站声此起彼伏,几乎一路不停,也让有些乘客有所抱怨。市运管处最近召集运营企业专门研究如何规范公交车语音报站的问题,并下发了一份“公共汽电车报站及电子显示屏用语范本”。浦东上南公交机务部车辆服务设施主管陆明福告诉记者,其核心是,以普通话和沪语为主。
【实况】0240中心城区用三语,像穿梭巴士啊,站距比较短,就是用双语,不用沪语,要是用了三语的话,报站来不及。农村社区巴士啊,设想当中,把英语取消,就用普通话和沪语来报站。
另外,范本还将原来比较啰嗦的文明提示用语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在车厢电子屏上,这样,就能缩短语音报站时间,使得普通话、沪语、英语三语报站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减少对乘客听觉的打扰。
公交车新版语音报站和电子显示屏的规范下月起正式实施,市运管处相关负责人吕高生介绍,首先将在新辟线路,或在车辆更新时使用,未来会逐步地覆盖申城的所有公交车。
【实况】05 00凡是公交线路有调整走向,或者更新车辆的同时,把这个更新用语用上去。今年10月1号开始施行。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连线记者李斌。公交车沪语报站其实并不是新闻。但是从少数线路试点,到如今全面推开,整整走了两年,给人的感觉似乎推进的比较缓慢?
李斌:是的。我和你的感觉相同。2011年,785路刚开始推出沪语报站的时候,还曾引发一些讨论,比如说,对上海话不熟悉的市民、乘客会不会有困扰啊,报站的上海话标准不标准啊等等。现在看来,当时的担心完全是没必要的,老上海人觉得亲切,新上海人也完全能接受,我自己坐公交的时候,还跟着沪语报站学着念。至于沪语报站中的上海话标准不标准,这也是个过程。我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是公交企业的工作人员录的,很多乘客也提了不少改进意见,后来就根据阿庆讲故事里的发音进行了调整。现在,试点收官。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再说一下,第一,积极回应市民对公交服务的需求;第二,相关工作务实、踏实地推进,这也有助于公交沪语报站的全面推开。
主持人:说到回应市民需求,前几天,11号线二期通车后,有乘客就提出,地铁什么时候能像公交车一样,也加入沪语报站呢?地铁的沪语报站还有多远?
李斌:记者昨天从上海地铁运营部门也了解到,是否实行沪语报站目前还在研究当中。市交港局局长孙建平今年5月做客我们电台“2013上海民生访谈”谈及“沪语报站”的问题时也曾表示,交通港口局支持对地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线路长的沪语报站没有问题,线路短可能来不及,所以要考虑部分轨交运营线路长短,以及沪语报站是否来得及这样的情况;同时要给系统一个将沪语报站内容加入、调整的时间。短时间里,我们还不会在地铁车厢里听到沪语报站。
主持人:好的,感谢李斌的介绍,我们也希望,沪语能更多的应用在上海的公共事业中,彰显上海特色,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上海的传统语言文化,和家人朋友在一块用南昌话唠唠家长里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南昌,在公共场合说南昌话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甚至有土生土长的南昌人觉得南昌话土,拒绝说南昌话。作为南昌人的“母语”,如今有多少人还将南昌话挂在嘴边?又该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承?3月11日上午,记者带着疑问,走上了南昌街头进行采访。
南昌“土话”韵味十足
“恰了饭啵”、“今呀日头冒出来诶,听哇又要落雨”……在胜利路步行街,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用南昌话唠着家常。84岁的刘奶奶是这群老年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南昌话早已在她心里扎下了根。“虽然外地人听不懂南昌话,也有年轻人觉得说南昌话是没教养的表现。但我们说惯了的人就会觉得特别顺口,说着心里踏实。”刘奶奶操着标准的南昌话对记者说,“我说了一辈子南昌话,你要我说普通话我还会觉得别扭呢。”
在67岁的“老崽子”何大爷眼中,南昌话非但不土,还更为生动形象。“南昌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童谣:'大头壳,指麻啄,恰饭恰一桌',大头壳指小孩,人小头大越显可爱;指麻啄是指手指头敲脑袋。这首童谣在提倡节约粮食的同时,还展示了南昌人出众的审美观。”在李家路口做摩的生意的杨师傅聊起南昌话来同样口若悬河:“我觉得南昌话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体现在颜色上。比如红色,南昌人会说'宣红',白色南昌话叫'雪白',黑色南昌话叫'灭黑',绿色叫'吉绿'。”
年轻人多半不爱说南昌话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昌人,21岁的小徐却很少说南昌话。“我会说南昌话,但平时说的比较少,和父母交流也都是用的普通话。”小徐说,“我觉得南昌话比较土,说快了还有点冲,不好听。”在某企业工作的伍先生则表示,公共场合说南昌话会显得不那么“高大上”。“身边的朋友同事都说普通话,如果自己说南昌话会显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伍先生说。
今年22岁的小李刚从大学毕业,自己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所以他还会说南昌话,但他发现不少同学已经遗忘了方言,“有的是一句话都不会说,从小到大都没说过,我觉得这是有点忘本,但是也没办法。”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市民中,有近六成年轻市民不太会讲南昌话,甚至还有人觉得自己的南昌话很难听。
南昌话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家长认为南昌话不好听,从而刻意阻止孩子说南昌话。“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播音腔'了,很少能听到学生在学校里说南昌话。”在某小学任教的张老师向记者介绍,“很多70、80后父母平常就说普通话,大人说普通话,孩子也只能跟着说,时间久了,要再学习方言,就难了。”
80后家长方女士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在家里,大人之间交流用南昌话,但跟孩子沟通时,还是用普通话,因为怕影响孩子的普通话学习进度。在章江路菜市场经营小店的黄女士表示,虽然做生意时大部分人喜欢用南昌话沟通,但还是不希望孩子把南昌话挂在嘴边。
1949年来昌定居的王大爷则认为,南昌话是南昌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应被经济社会的发展浪潮所淹没。“我希望下一代都要学会说南昌话,把南昌话继续传承下去。,可以在2,5路主线上试点,希望南昌公交领导好好看看,保护南昌话,谢谢
你好,感谢这位网友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昌正在以“大气开发、诚心图强”的城市精神引领发展。南昌公交作为城市窗口形象,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好更大贡献。
普通话作为我国推广的文明用语,便于沟通和交流,国家一直提倡国民说普通话政策。公交是一个流动的场所,加之外地乘客和友人越来越多,实行普通话报站,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希望能够得到市民的理解。
公交总公司 2014-03-25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