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资的早期项目数量超过130个,累计投资收益约56亿元

“早期投资不是后视镜,更像望远镜,要看得远一点,聚焦一点,有时还像水晶球,要看常人看不到的另一个时空的东西。”
这是陈向明对早期投资的理解。深扎半导体行业数十年,他有着传统产业人的务实,“前瞻”一直是他的投资关键词。自成立以来,银杏谷坚持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投资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
创立至今,银杏谷投资的早期项目数量超过130个,累计投资收益约56亿元。
投自己最擅长的
时间拉回到九十年代,风险投资在国内尚是陌生词汇,陈向明的团队则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拿到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开始创业,如今,半导体企业士兰微电子早已上市,并拿出主营业务利润的一部分来支持早期创业者,由此开始早期投资之旅,银杏谷资本由此而来。
投什么?团队制定了三条原则:投比半导体更让人兴奋的行业;投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不仅给创业企业资金上的支持,还要给予产品、技术、管理上的支持。不断的试错也让陈向明的投资范围更加聚焦,“只投自己最擅长的”。
但随即另一个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寻找比半导体更让人兴奋的行业?与多数投资机构一样,银杏谷试图建立自己的行研团队,对热门赛道进行分析,但陈向明对效果却不甚满意。“后期投资可以看财务报表,早期投资只能看方向。我们总觉得投医疗就应该把医疗行业研究透彻,投半导体就应该首先研究半导体,但实际上并不可行。你以为自己很专业了,跟行业里的人一聊,就会意识到还是很肤浅。”
如何站在行业前沿,正在陈向明迷茫之际,阿里云出现了。2013年,阿里云业务在国内饱受质疑,但在陈看来,他仿佛抓到了一条可以串联一切产业的数据导线,在这条数据导线上,银杏谷的投资策略正逐渐成型。
与阿里云站在一起
没什么深层的逻辑,就是一个产业人对新技术的朴素认知。”现在回顾,陈向明庆幸“押对了宝。”彼时,团队围绕半导体布局了产业上下游的一些公司,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信息数据化是大方向,且国外,亚马逊已将云计算作为一个确定的战略规划。因此,他决定将投资布局与阿里云深度绑定,投传统产业中上云的公司以及提供云服务的公司。
这种思路的转换反而解决了陈向明一直纠结的问题。“以前不知道投什么,总觉得要建立很专业的团队去理解行业,现在阿里云给了我答案。”在他看来,行业里最优秀的企业一定会抓住上云的先机,有潜力的企业也会利用云服务、大数据弯道超车,而这两种团队正是投资人看好的标的。
循着这个方向,银杏谷资本不仅是投资的参与者,更成为了创业的推动者,数梦工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时我们觉得政府上云的需求是肯定的,在硅谷半导体产业刚起来的时候,政府也是第一批采购方。而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服务公司。我们就找到了一支有这种想法的团队,与他们一起创业。”
陈向明称其为“who 联网”,“谁联网比互联网更加重要,云要跟各个行业的龙头结合才有价值”。他认为未来几年是传统产业全面反攻的阶段,经过互联网的洗礼,活下来的传统企业大多体格健壮,有创新意识,而云计算、大数据正是他们全面反攻的武器。
押注人工智能
在去年的年终总结会上,陈向明将“云计算、大数据”作为银杏谷资本的投资关键词,同时,他提出了另外一个核心词汇:人工智能。
陈向明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已经被喊了很多年,但只有数据从局域变为全域,计算的边界被不断打破之后,人工智能才能变得神奇。在他看来,好戏刚刚开演。
至于投资逻辑,他则将之前的“who联网”进一步升级为“云、端、景”,云包含上云的优秀企业以及提供云服务的团队,端则是智能硬件、模块、芯片等,有了云和端的基础,各个行业的应用场景正是银杏谷会重点布局的方向。
而在另一个维度,博士毕业的陈向明表示银杏谷未来要和科学家站在一起,同他们一起探讨业务方向,帮助他们组建团队,利用银杏谷的经验去帮助科学家产业化,“让科学家离财富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