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这个体育用品行业目前在国内运动用品里面,它仅仅是很小很下的一部分,我们国内的“户外”只占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千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可怕、很可悲的数字。从我们了解的欧洲或者美国甚至我们隔壁的韩国和日本来看,“户外用品”竟占了运动用品15-20%,那么什么是户外呢?
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非专用场地)或人工模拟的自然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专门为户外运动生产的用品“户外用品”。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户外运动的外延可能还会继续扩大,户外用品的种类也会不断增加。
近几年来,户外运动兴起,人们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登山、攀岩、徒步穿越等运动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户外运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除了对参与者自身体能的要求外,还需要所使用的户外运动装备能适应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户外运动安全保证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随之催生了户外用品市场。
户外用品行业目前在国内还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欧洲、美国甚至韩国和日本,户外用品竟占体育用品市场的15-20%。
一、中国户外市场现状
欧洲人的户外运动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人阶级中的工人贵族为了逃避城市的压力躲到乡下去放松而发展起来的。我们 大概是92年在深圳和北京开始进行这项活动的。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直到国内户外用品在北京、成都、深圳、长春、广州、昆明、杭州、西安甚至包括桂林这种小地方,每个城市都已经超过了30家店。
现在,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国内户外品牌一共约有120个,这些品牌中能够在商场,尤其在大型商场设立专柜能够生存下来的不足十个品牌,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以业绩排名大约是:奥索卡、the north face、哥伦比亚、conna、日高、生活无限.探路者等。
二、中国户外市场的问题
1.“户外”的定义误区
许多人认为户外运动就是“挑战生命,挑战自然,探索险境”,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户外”更应该解释为:“与我们城市相对立的一种生活形态,而不仅仅是一个探险和挑战”。户外运动的目的是:放松,归宁,驱散疲劳、释放生活和工作压力。
2.经营思维策略有偏差
比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夸大英雄事迹来感化户外企盼者;商品定位过于高端;定价存暴利,如进口商品,在外国只需17美元的煤油炉在国内要卖到1600人民币,还有水货、次货、假货、库存货;同时国内属于的商品却只能当作低端来销售,如专业的登山鞋,等等。在这些眼前利益驱使下,不可能将户外运动这个群众性的运动传播开来,只能使户外爱好者在痛苦中抽身离去,在恐惧中怯步。
3.同质式的品牌之路
中国企业代理的进口户外品牌,我们看到的只有商品,而没有对于与商品对应的功能解说和品牌文化,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国外品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品牌文化才是中国户外必须加快吸收的重要内容。
而中国人自创的户外品牌,走的路几乎和晋江鞋一样,抄袭现象严重,几乎都将使用gore-tex材料的服装充当羊头,鞋品清一色的防水牛巴戈加gore-tex里料,背包基本上采用cordura面料和ykk扣件;就连店名也或“鸟”或“兽”,店内陈列,售卖方式也没有区别,这些没有深度市场调研,没有质变的产品难以吸引准户外消费者。
三、“户外”路在何方
城市化加剧,人口激增,城市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居住环境跟不上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步骤;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多;汽车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户外运动未来发展的良好大环境。
有了这些大环境又该如何建立市场呢?
1.结合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户外”积极之处,阐述“户外”的真正定义,打消人们心中对它的不良印象,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打破现有户外行业里的种种“封建+规矩”和“闭门式”经营方式,将户外推入体育用品这个大市场。
3.建立户外运动凶险等级,如:列明各种等级的凶险度和安全指引;教会用户户外安全知识和户外商品使用知识;提供更多的健康和实在的野趣指导让百姓在户外丰富的野趣中快乐起来。
综上所述:“户外”目前是体育用品市场中相当小但相当有发展空间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