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是什么?

节选自(《学会真思维》黎鸣的演讲集合,原题目:先验逻辑)
正文:大家肯定在学校里学过一些形式逻辑,这是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又在后来的哲学课里学了辩证逻辑,这是两种逻辑。
第三种逻辑,我要介绍一下康德的先验逻辑。后来又比较复杂一点的什么符号逻辑、数理逻辑,以及诸如此类的逻辑,其实这些都是形式逻辑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式逻辑可以成为、一种运算,变成一种可以像数学那样的计算系统,用符号取代一般的语言,就是符号逻辑和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专门有一种运算方法——布尔代数,用代数方法对逻辑真值进行运算,从这里对真值的运算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电脑其实靠的就是数理逻辑。这种数理逻辑的运算能够算真和假,但是绝对算不了善和恶,也算不了美和丑。
电脑可以做出很多的计算,但是它在人类的社会科学、心理科学方面,价值有限,没法算,它不能算。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资料,我假设某个命题为真,经过一系列的运算之后,我把结果中真的东西留下来,把假的东西排除掉,真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计算,而且可以精确地计算,但善恶呢?没法计算。因为善恶在很大情况下是相对的,在你认为是善的东西,我可能认为是恶的。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帮助人们鉴定,什么知识是真正的知识,什么知识是假知识,什么知识根本就不值得叫知识。而我们中国,就正缺少这么一个康德。所以我们中国大量的文献中记录下来的东西,几乎都是假知识。比如说,中国的二十四史,从《史记》 开始,《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一直到《清史》 、《民国史》 ,这些历史它所记录的都是些什么呢?按照康德的说法,它们不是知识,因为它没有意义,他没有教给你那样一种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东西。如果它给你的知识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东西,那么它才是真知识。
人类有文字的历史有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留下的文字真正能够当做知识用的,当做活的知识用的,并不多。怎么去判别呢?思维的价值在于判别:判别真假,判别善恶,判别美丑。如果你善于判别,你就善于说话,你就善于表达,你就善于描述,你就善于评论,你就善于取舍,好的我留下,坏的我抛掉。所以你在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在做工人,做研究者,做领导者,做企业家,你拿到手上的工具都是有用的东西,而不是那种假工具,没用的工具。
康德的了不起就在于,他给了人们一个判别真假知识的非常可靠的标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起码必须符合这三个条件:第一,客观性。客观不是情绪发出来的,不是因为谁有权谁就有的,客观就是自然,公然,就是不按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必然性。它必须有因果,掌握了一就能掌握二,掌握了二就能掌握三;第三,普遍性。就是说在甲地是有用的,在乙地也是有用的,在前天是有用的,在今天还是有用的,它不因时空的变化而转移,也不因人而异。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里面提出了先验逻辑。康德哲学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一个是他强调人类知性的先验性;一个是他强调人类理性认识的现象性;还有一个就是他强调事物本身的“物自体”的不可知性。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把他叫做是先验论者,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
这“先验”两个字对整个人类的思维,简直产生了伟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称这是哥白尼式的思维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逻辑论和哲学论。康德借助于它,认定人是大自然所赋予进化的最高阶段,大自然赋予人以认识万事万物,认识物质,认识生命,乃至认识人自身的可能性。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属于大自然,但人是自然之中最高级的层次。就是因为人是整个自然进化过程中最高的层次,所以人的复杂性,超越了一切其他生命的复杂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质的复杂性。复杂在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这洽恰就印证了康德先验论的正确性。因为这个大脑并不是人自己生出来的,大脑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是经过了40 多亿年,整个太阳系、整个地球、各种生态的进化才达到人的阶段,然后才有了人脑的结构。这个结构是经验的吗?是你自造的吗?不是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那就是先验的。
而康德的下一个判断,就是古人所总结出来的那些逻辑的原理,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他认为也是先验的。同一性虽然是人们发现的,但是这个同一性只不过是被发现了,即使你不发现它,它原本也存在。同一性只是人的发现,而不是人的主观的创造,它是大自然中本身就具有的规律。而形式逻辑的规律,如果它是符合自然律的话,它就是先验的。所以形式逻辑的规律其实也就是先验的规律。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照搬亚里士多德的那套形式逻辑。康德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所有的形而上学,特别是他的形式逻辑的那种二分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变成了三分法。我觉得康德,简直就是德国的老子,但是他没有像老子那样说得那么明确:“三生万物。”他觉得,只有三才能够使形式逻辑变得完备。所以他在所有的形式逻辑的判断之中,都加上了第三个因素。刚才我们讲形式逻辑的质的判断有肯定、否定两种,而康德,加上了第三种,不定。就是说质的判断有三种: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不定判断。他保留了形式逻辑,他没有取消形式逻辑,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不像我们,我们要学辩证逻辑,就彻底把形式逻辑打人冷宫。康德重视形式逻辑,但是他改善了形式逻辑,他把形式逻辑的二分法的方法推进到了三分法。
在量的判断上呢?康德又在全称判断、特称判断之上加了一个单称判断。在过去,人们认为全称和单称是一致的。既然一切人都是会死的,个人也是会死的,所以单称跟全称是一回事。但是在康德看来,全称和单称不等于一回事,不能够把它们完全等同于一回事。
然后关于刚才讲到的关系判断呢?其实原来大家也认识到有三种,这个康德也依然坚持三种:因果关系、类比关系、包含关系。然后在模态判断之中,必然判断、实然判断之后又加上或然判断。正因为这样,使得仅仅限于二元论的问题,推向了多元。三即是多的开始,所以三生万物。有了三之后才有多,没有三就没有多。就像中国俗话所说,三人成众,二人不能叫众,只能三人才能叫众,我们的中国字“众”也是由三个“人”组成。
其实现在看来,康德的先验逻辑跟形式逻辑基本上相同,只不过他在某一种判断之中,某一类判断之中都加上了第三者,这可不一样,这很重要。康德更大的贡献还在后面,康德在前人逻辑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综合的逻辑。刚才只讲了判断,没讲推理。亚里士多德有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然后是结论。比如一切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的。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三段论的这种判断方式,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一切人都是会死的,“会死的”那个是最大的组。“一切人”是在“会死的”里边,而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又在人里头,而人呢又在全部会死的里头,小圈、中圈、大圈,一目了然。
康德在前人逻辑推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什么叫分析?什么叫归纳?什么叫综合?其实,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一直在进行分析。所谓推理的三段论就是标准的分析。
什么叫分析呢?分析就是把一个概念里面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把它们分解出来,这就叫分析。比如说人是什么?人是动物,人是哺乳动物,人是灵长类动物,人是会用语言的动物,人是有文字的动物,人是社会动物,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是需要有政治的动物,人是需要自己去谋生的动物……诸如此类,很多,把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列举出来,这就是标准的分析。分析不增加知识,分析是把已有的知识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这就叫分析。仅仅会分析的人不会创造知识,只能学习知识,靠一个仅仅会分析的人,让他去研究什么学问,他永远研究不出什么新东西来。我们中国的很多学者我不是在这里藐视他们,可以说80 %以上,只会分析。只会分析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学者。
然后呢,比分析更高的是归纳,但是分析是基础,不会分析不行,分析是对概念理解深度的一种证据。只有你对概念理解得非常深刻,你分析的内容才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密。所以分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记忆的基础,记得越牢靠、越深厚、越丰富,你的分析就越全面。虽然分析是理解的基础,但分析本身不是理解,这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要有归纳。
什么叫归纳呢?归纳就是从许多并列的东西之中,把他们相同的部分列举出来,比如说人和牛和马都是哺乳动物,这就是归纳。人跟牛和马不是一类东西,不是同类的东西,但它们之间可以作类比,人和牛都是哺乳动物,这是归纳。再比如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是归纳。这是你在观察所有的天鹅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你没看到别的天鹅就只看到白天鹅。
但是归纳只是一种可能的知识,注意,分析是必然的知识,而归纳呢,是可能的知识。比如说,,一切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是不是必然知识呢?不是,只要飞来了一只黑天鹅,你这个判断就变得不成立了。所以归纳的知识不是必然的知识,归纳的知识是可能的知识。但是归纳的知识有可能是必然知识,这就需要什么呢?这就需要综合,只有达到综合的程度,知识才有可能是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才有可能是新知识。一切有价值的命题,一切有创造发明的命题,能出现新概念的命题,都应该是综合命题。
正是因为有了康德,大家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提出发现,提出创造。你要成为一个有发现的人,发明的人,创造的人,你应该必须是一个善于综合的人。怎么综合?综合第一要有知性的概念。靠先验的逻辑系统的运用,你才可能得到综合的知识。康德的先验逻辑其实就是完善的形式逻辑,运用在哪儿呢?运用在直观的现象中,在实践之中,在经验之中,在经验的直观的观察之中,亲身的体验之中,把这样一套先验的逻辑运用在这一系列现象表象观察之中,然后才能够灵光一现,某种直觉使你产生某种新的思路、新的概念。当科学家发明了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或者一条定理的时候,他就做了一个伟大的综合。明显的例子是牛顿。牛顿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用了先验的逻辑,运用在哪儿呢?运用在对现象的亲身的体验、实践和观察之中,,从而产生了那样一种直观。直观是什么?直观不是眼睛看贝,,这只是一种表象的理解,真正的直观就是你天天在那儿看它,时时关注它,总是不得其解,你观察它研究它很一长时间,甚至有若干年,突然在某个你不经意的时候,刹那间产生出了某种特别的感觉,一种悟性,一种灵感。在这个时候灵感所看到的东西就叫直观,这个直观才是有价值的直观。
当你产生了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就等于一门新的科学诞生了。所以,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为间题本身就是靠这种直观提出来的,你没有这种直观你提不出那样的问题。问题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是由概念组成的啊,更进一步,问题是由概念的关系组成的啊。新的概念、新的判断、新的命题、新的推理,这些一系列新的东西,最后,就是综合。
这种综合使你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凯库勒在发现苯的分子式之前,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这就是直观,但这个直观不是那种简单的直观,而是运用了先验逻辑的直观。最明显的一点,它里边必须要有空间、有时间、有意义。而空间、时间、意义这三大范畴本身就是先验范畴,本身就属于先验的部分。正是这些先验的范畴、先验的逻辑、先验的概念指导你去观察、去实践、去在现象中体验,然后达到直观,构成伟大的综合。一切新的知识都是综合得来的。
分析只是一种基础,概括或者归纳只是一种可能,只有综合才能使你在旧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事物。就是这样,康德在哲学中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提出判断和标准,什么知识是真知识,什么知识才能够成为新知识,什么知识才能构成有用的知识,什么知识是无用的知识。
德国人看了康德的书之后,他们整个民族的科学水准一下子上了好几个台阶,把英国人、法国人抛到后面去了。这就是哲学的作用、逻辑的作用。现在我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合理科学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德语民族提出来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