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信,这是小企业才有的竞争优势!

上一期我们说到:“当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同台竞争时,可以选择合作的策略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但是在一些行业中,除了有大中型的公司以外,还同时存在着一些管理规范、运做良好的小公司,他们很难有条件和大企业合作,但在市场销量差上,又没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能够取得竞争胜利。
如果两个企业存在较大的实力差距时,小企业应该运用什么策略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这一场奇妙的博弈论:智猪博弈
▲一只“小猪”逆袭的故事
作为“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的遗产,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会用到“智猪博弈”的例子,起初它用于静态博弈分析,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分析模型。
智猪博弈的“故事”
猪圈里面有两只猪,一只大,一只小。猪圈很长,一头有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
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一只先跑,另一只先吃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
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取吃到另一半的食物。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答案显然是:小猪采取“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了生存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奔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这场博弈的结果依赖于大猪对小猪行为的判断:
因为小猪如果去踩踏板的话必然会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
反观大猪,已经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而自己食量也大,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为了生存,总有一位需要主动踩踏板
因此这个博弈均衡结果就是:每次都是大猪去按动按钮,小猪先吃,大猪再赶来再吃,大家选择共同生存。
可能有人会说:大猪真傻,敌不动我不动,把小猪耗死不就行了。
▲耗死你算我赢
所以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那就是大猪认为小猪不够成威胁,就算它踩完踏板回来食物还足够!既然有得吃,为什么要选择挨饿呢?
智猪博弈和我们的关系
“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种竞争关系:
一个占据主导地位、控制市场节奏的公司和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如何共存,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何看待这个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威胁程度。
饮料届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70年代未80年代初,美国市场上私人标签的饮料价格便宜,质量较低,因此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能容忍这些私人标签饮料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威胁是有限的,真正的威胁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有时候对手隐藏在角落
可没过多久,一家叫cott公司的私人标签饮料供应商通过挑衅性的定价和大胆的策略,从“一只小猪”,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强力竞争者。
此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当机立断,通过具有进攻性的市场手段,使该私人标签饮料子市场份额立即被瓦解。
“智猪博弈”中“共同生存”的均衡结果只有在大猪的食物份额没有受到小猪严重威胁时才会出现。
这明确表明了,在商场竞争中如果公司是弱小的一方,完全可以选择这个策略:等待!
▲先行者开拓市场
让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品牌,先开拓行业内所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自己的品牌定位在较低位置上以享受主导品牌强大的广告效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这是一种策略。
同时切记:不要贪婪。因为你吃了别人的让别人没得吃,别人就会来吃你。
▲枪打出头鸟,马吃先行兵
只要主导品牌认为你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它就继续不断创造市场需求,为你创造“搭便车”的机会。可一旦越过了规则界线,暴露在强劲竞争对手的视野之下,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果公司在行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呢?则可采取以下策略:
01
接受小公司
作为主导品牌,加强广告宣传、创造和开拓市场需求,比通过降价和小企业竞争这种浪费资源的做法来的效益会高很多,除非它对公司形成了真正的威胁!同时也正是小企业采取的低价格阻止了更多潜在进入者的涌入。
▲某种情况下的互利共存
02
对威胁的限制要清楚
如果小企业发展壮大到了构成威胁的程度。大公司就应该迅速做出进攻性的反应,并且让小企业清楚地知道它们在什么样的规模水平之下才是可以被容忍的,超越了限制,必将受到大企业全力以赴的反击。
▲反击力度也会异常巨大
“智猪博弈”对于企业的启示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小一方(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同时,对方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理性的人,他会这么做吗?这时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
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两个规模和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的企业来说,竞争双方都应该对自己在博弈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站在合适的位置
认清自己真正的利益所在,避免残酷的价格战发生,最终达到一种和平生存、共同发展的模式,是最好的结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