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又添良渚文化遗址,塔坟浜平整土地挖出文物!该遗址距今4300年至5000年


  海宁市袁花镇夹山村的塔坟浜,名不见经传。这些天,塔坟浜所在区块平整土地,在一地势较高的土墩内竟挖出了年代久远的陶罐、汉砖、坟砖及类似井圈物等一批文物。
  当地村民回忆说,塔坟浜曾有不少坟墓,其中两座最大,相传是明代村里义士董慧、董谦的墓,“这两人没当过什么官,但做了不少好事,明朝皇帝专门嘉奖了他们,村里的一些老人小时候还见过那两座古墓呢!”
  塔坟浜有文物出土,让村民及一些文史爱好者议论纷纷:有人怀疑这些东西是史前的,有人怀疑部分文物或与那两座古墓有关,还有人怀疑土墩内有更多未知的宝贝……
  海宁市文保部门有关人员赴现场了解情况后表示,这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目前,海宁市文化部门已将其命名为“塔坟浜遗址”,并采取措施进行原址保护。
塔坟浜挖出文物
塔坟浜位于夹山村的东头,是一地势较高的土墩,东临六平申线,与海盐隔河相望。
  前天下午,记者到塔坟浜采访,不少群众告诉记者,其实塔坟浜是夹山村4组牌楼下的一部分,“村东的牌楼下约有60亩桑园地,现在村里要进行土地平整,在其中5亩左右的地方挖出了一些陶陶罐罐,那个地方就是塔坟浜。”
  在村东的牌楼下,记者发现,一大片土地正在平整,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还在作业。记者向一名挖掘机驾驶员打探情况,他说,前些天,有台挖掘机在这片土地靠北的一个土墩上作业时,的确挖出过一些东西。
  “我当时来得有些晚了,挖出什么没看清,反正挖出那些东西后,那片5亩左右的土地上就竖起一块红牌子,我们就不能在那里施工了!”这名驾驶员边说边指向北面。
  按照挖掘机驾驶员的指向,记者来到这块红牌子前,发现上面写着“海宁市文物保护点 塔坟浜遗址 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立”。在这片比较平整的土地上,记者发现疏松的土壤里还散落着一些小陶片和砖砾。
  “这里曾有很多年代久远的坟墓,其中的董叔(音)墓最有名。这里挖出的东西,说不定和董叔墓有关……那些东西已被保管到村委会了!”工地上有一名自称姓沈的村民说。
挖出来的有些啥
在夹山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塔坟浜出土的一些文物:一个陶罐、一块汉砖、一堆其他品种的老砖和一个拼起来类似井圈的东西。
  陶罐高三四十厘米,体积不大,土黄色,略显粗糙,带一种别样花纹;汉砖上的铜钱图案及其他几种图案非常清晰;类似井圈的东西虽已断裂,但拼起来高约15厘米,目测直径六七十厘米,外壁上的花纹和陶罐上的非常相似,不少断裂的残片上还有可伸进大拇指的小圆孔。
  “这个陶罐应该是先人储物的器皿;这些拼在一起应该是老井圈,圈壁上的小孔是用来过滤杂质净化水质的,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在治水了……”看着这些新出土的文物,群众议论纷纷,但这些全是猜测。在夹山村,还没有人能说清这个陶罐具体是做什么用的;类似井圈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井圈。
  夹山村党总支宣传委员周华丰告诉记者,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文物后,他们立马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汇报,“海宁市文保部门有关人员赴现场了解情况后,认为那里是良渚文化遗址,现已停止施工,立牌保护,这些文物具体是什么有待专业人士研究;遗址保护起来后,接下来该怎么办,有待有关方面统一安排。”
坟砖是否和董谦有关?
  在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堆和汉砖明显不同的老砖,周华丰说,这些老砖被当地人称为“坟砖”,因为多是在建造坟墓时使用的。
  塔坟浜过去埋过谁?这些坟砖会不会和当地村民沈先生等人所说的董叔墓有关?记者咨询了现年74岁的董裕良老人。董裕良是夹山村4组牌楼下人,当过人民教师,对夹山村情况最了解。
  董裕良告诉记者,村民们所说的董叔,或指董慧,或指董谦,“这两人是我们董姓先人,明朝人,据《海宁州志稿》、《董氏(钱山)家谱》等史料记载,董慧生前是位乡间义士,做了不少好事,而他的儿子董谦是个大孝子,同样美名传扬,尽管他们生前都没有在朝廷当官,皇帝还是旌其善行,并御赐董谦孝子牌坊,我们这一片由此得名牌楼下。相传董慧、董谦就埋在塔坟浜。”
  “我们牌楼下过去的确有座大牌楼,就在我家旁,有五六米高,村里人都叫它孝子牌坊,相传是明代留下的,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了。而在塔坟浜,我小的时候也的确见过两座年代久远的大墓,青石砌了一圈,上面有像瓦片一样的装饰物,非常漂亮,有人称它们为董叔墓,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这两座墓都被拆走了。”董裕良说,塔坟浜过去除了有董叔墓外还有其他墓,“这次出土的这些坟砖是否和董叔墓有关,这个我不知道,不好说。”
这是良渚文化遗址
  在《海宁市地名志》上,找不到有关塔坟浜的任何记录,但对牌楼下的解释的确和董谦有关。
  夹山村出土的这些文物都是啥?到底有何重要意义?其中的坟砖是否和董慧、董谦有关?海宁市文保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夹山村塔坟浜出土的这些文物中,有良渚文化时期特有的器物,“从出土文物和施工作业面暴露的地层初步判断,塔坟浜区块为良渚时期文化遗址,距今4300年至5000年,有助于良渚文化和史前文化研究。”
  “塔坟浜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该遗址发现后,我们现已会同袁花镇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原址保护。”海宁市文保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此次出土的所有文物的具体性质和用途,以及部分坟砖是否和村里贤士董慧、董谦有关等具体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据悉,海宁是我市良渚文化遗址较多的地区,随着塔坟浜遗址的发现,海宁的良渚文化遗址大约已有100个。(南湖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