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案会不会因为父亲于西明的官员身份及潜逃而反转


于欢父亲爆出特大新闻,舆论会不会反转
一个山东的法学老师的讲课音频在网上流传,其中关于于欢一案的评论,引起很多人的认同和共鸣。因为这个老师的评论逻辑清晰,阐释理性,比较有说服力。
  这个法学老师的这段评论,还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
  1、苏银霞的丈夫曾是冠县的地税局;领导。
  2、苏银霞的丈夫利用职权帮一个国际服装企业划拨了2000亩地,然后又从这2000亩地里面划拨出一小块给苏银霞开办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
  3、苏银霞夫妻假借其他公司的名义,大量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额高达上亿。
  4、苏银霞和她的女儿(于欢的姐姐)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冠县公安立案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苏的丈夫于西明潜逃在外。
  5、苏银霞既是高利贷的受害者,也是一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始作俑者。
  这些信息,对于欢的案件二审结果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在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二审案件中,法院应该会从态度上认真对待,从事实与法律层面,排除受到舆论的干扰,对一审判决进行全面的审查,对于欢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以及如何定罪量刑,给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判决。
  但是这些消息如果属实,对于媒体包装的苏银霞是单纯的受害者和弱者的这样的一个形象会有很大影响。很多人会认为于欢原来是官二代,于欢的父母因为涉嫌非法集资,损害到很多个家庭的利益。母亲被抓,父亲潜逃被通缉。于欢的父亲还可能涉嫌以权谋私。这些,对于媒体塑造的苏银霞弱者形象,可能会有一定的消解作用。也不利于这些媒体将这个事件塑造为黄世仁勾结官方欺负良民的形象构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于欢一家的同情分。
  这个老师透露的信息,如果属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南方周末》报道所体现的倾向性。南方系等媒体的报道里,只看到于欢母亲,却看不到于欢父亲的信息,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奇怪。现在看,这些信息更可能是因为不利于宣传的效果而被记者有意识过滤掉了。
  告诉你部分真相,但是不会告诉你全部真相。有时候,精心选择的部分真相,就是假象,会引导你做出一个跟事实真相相离的判断。
  山东这个老师提供的消息,有利于我们采取更加中立的立场,以更理性的态度,更全面的看待这个案子。
  我觉得这个老师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法律工作者,永远是群情激昂里的人里面最冷静的一群人。我也认同她的分析,根据判决书上所呈现的证据来看,于欢的行为定性为防卫过当,较为妥当,应该减轻处罚,无期徒刑的量刑确实过重。

于欢的父亲于西明如果没问题,潜逃什么呢?

不论是非法集资还是高利贷借款,要分割开来看,高利贷非法讨债死有余辜,集资诈骗另行处理

如果造谣是要承担法律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