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弁山


描述:弁山落日
描述:弁山顶上看弁山
描述:太湖上看弁山
描述:西苕溪上看弁山
描述:道场山上看弁山
我与弁山

大学毕业,分配至弁山脚下工作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但事后想想又似乎是冥冥中命中注定的。记得大学毕业时,我的六大箱书通过火车托运到了湖州城西的三天门火车站,因为那时我有亲戚在火车站旁的湖州纤维板厂工作,打算把书寄放在他那里,等工作单位明确了再去取。火车站和纤维板厂都在弁山的南麓,西苕溪畔。结果我被分配到了弁山南麓的杨家埠的湖州六中上班,六中和纤维板厂隔着湖钢集团的一车间而已。
杨家埠有一条短短的横街,往南到底是湖化集团,往北到底就是104国道,越过国道就是弁山南麓的黄梅山(其实应该叫王母山,看来我的记忆是音误为黄梅山了)。仔细分析地形,六中建在一个高岗上,原先与对面的湖化湖钢的职工宿舍的高岗是连在一起的,只是被通往火车站的公路一分为二了。再往北,这一片高岗原先与王母山也应是连在一起的,只是被104国道隔开了。这样一分析,我就算是工作在弁山脚下了,这一呆就是8年,而且有4年就吃住在弁山脚下了。住在学校的几个单身汉也实在无聊和无趣得很,于是就经常在课余时间去黄梅山的山沟沟里闲逛。一起从师大分到六中的周,不知道从哪里搞了把******,于是经常去山边地沟打鸟,没见打到什么鸟,无非就是聊以打发时光而已。
记得曾经有一年的秋冬时节,我和教地理的徐,裹着军大衣,天天下班后去爬王母山。山下的山沟荒草丛生,到了秋天荻花盛开,在夕阳映照下一片雪白,伴着荻草而生的是大片大片的金黄的野菊花,时不时扑棱棱飞出一只野山鸡,总是惊鸿一瞥,转眼了无踪迹。周曾经拿着*****去蹲守过,但总也毫无收获。登到山顶后,我们就常常肆无忌惮地大喊,四周是秋虫的鸣叫,震耳欲聋,让我想起那年在四明山深处。山下南边104国道逶迤北去,那时候还没有拓宽,窄窄的经常堵车,而杭宁高速恐怕连图纸都还没呢。北边横亘着高高的弁山,徐在二中读书时地理老师曾带着他们爬过弁山南云峰。我们总是讨论着说:什么时候去爬弁山主峰。我时至今年10月前,快20年过去了,依旧只是眺望弁山主峰,没有爬过弁山主峰。
我们常常沿着王母山东南西北走向的山沟和山棱往上爬,那里有小道可循。有一次我俩在山顶突然想走一条新道试试,决定从正东方向下山。事后证明这是一次冒险,刚开始在树丛里还能找到依稀有人走过的小路,慢慢地就不见了。我们胡乱地走,最后走进了秘密的小竹林中,看不见山下,辨不清方向,只看到头顶的天慢慢地暗下来,我们开始有点心慌慌了。幸亏我们穿着军大衣,可以把整个人包裹起来,硬在密集的竹林中穿行,尽量往南、往下走,希望能靠近那条我们熟悉的山路,在竹林中整整40分钟,突然发现前面竹林变稀松了,一钻出来,啊,又回到了那条开满野菊花和荻花的山沟,而天色真的已晚,想想真的有点后怕。那次后,我们依旧爬王母山,但再也不敢做另辟蹊径的事情了。冬天天黑得早,但走在熟悉的山路上就一点不担心了。有时候看到一轮圆月或残月挂在天边,我就大声地唱起那时候的流行歌曲: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踏着清冷的月色回到冷清的学校。
后来徐调走了,我也就很少去爬王母山了。也许是地形的缘故,冬天的杨家埠要比湖州冷很多,雪也要下得早一些,湖州城里不下雪,但一到杨家埠一看,哇,白雪已经覆盖黄梅山和远处的弁山顶了。记得2009年11月16日,湖州下起了史上罕见那么早的初雪,湖城里也就飘起点雪花,落到地上转眼就不见了。17日早晨到办公室,我的窗子正对着仁皇山,发现山上已经积雪了。下午我要赶往宜兴办事,车子一路过去,越接近杨家埠,积雪就越多,村庄的屋顶上都是积雪,而对面的黄梅山已经是白雪皑皑,俨然一派冬日景象,但过杨家埠、三天门、李家巷,绕过弁山雪又神奇般一点都没有了。弁山大概是湖城周边最容易见雪的地方了。
2000年我调到城东的湖州二中,弁山和黄梅山就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视线,只是偶尔去法华寺时,登一下寺后弁山东麓的白雀山(石斗山),眺望一下弁山主峰。2003年搬入西白鱼潭的新家,顶楼的北阳台正好看得见仁皇山和弁山,拥有这样一套能看得见弁山的房子,我甚感是欣慰,看仁皇山落日成了我一段时间的习惯。可是随着对面望湖高层的建造,仁皇山被挡住了,看到高楼后的落日,心里很不是滋味。好在透过丛丛高楼弁山还依稀可见,只是整个山脉的走向,硬是被楼房切割了。2005年7月调入行政中心,办公室窗子朝北,又一次天天能看到弁山了,看到了多变的弁山,有时青山含黛,有时云雾缭绕,有时白雪皑皑,尤其是台风季节,风云变幻,甚是好看。2010年搬入日报大楼办公,站在大楼西北向的窗口,惊喜地发现由于没有高楼阻挡,逶迤弁山一览无余。城市的发展的确很快,鳞次栉比的楼房咋一看都快铺到山脚下了。站在窗口眺望弁山于是成了我调节视神经疲劳的固定项目。盛夏之际,太阳北移,居然还可以欣赏弁山落日,红霞或落日余晖渲染天空映衬下逶迤起伏的黛色剪影,真的是美不胜收。

描述:河沙圩大桥看弁山
描述:仁皇山上看弁山
描述:法华寺后看弁山
描述:我家阳台上看弁山
描述:陈湾漾上看弁山

2011年是我与弁山特别有缘的一年。
4月初有朋友约我一起登弁山,由于家中琐事缠身未能成行。晚上看朋友所摄照片,四月的弁山居然是漫山的紫藤萝瀑布,宛若紫色海洋,此种大美真的是无于言表,我真的是后悔不已。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明年4月一定去登弁山看紫藤。
7月与朋友坐船航行于西苕溪上,西苕溪是弁山和西塞山的分界线,弁山始终远远地在北侧相伴而行。西苕溪顺流而下,潘店至塘口有一段直直东北向的河段,与东南西北走向的弁山,正好成垂直角度,逶迤的弁山含黛迎面而来,非常有气势,想起了陆龟蒙写弁山的诗:“更感弁山颜色好,晚云才散已当门”。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塘口所在的地方以前叫做弁南。后来船又行太湖之上,弁山是南太湖边唯一的山脉,湖上回望弁山,乌云密布笼罩在一派烟雨之中,峰峦叠嶂,淡淡的一层一层,多达六层之多。
8月有朋友邀我去太湖边的台湾老汤面馆吃面。远远望去,雨后弁山黛色发青十分地朗润。朋友说一直想去看看碧岩寺,于是面后我们就驱车沿弁山脚去往碧岩寺。新修的碧岩寺坐落在弁山北的山谷口。我们沿着谷中翠竹掩映的小径往里走,鸟鸣清脆,空气清新,溪水潺潺,雨后黛青色的弁山顶云山雾罩,居然带着几分飘然出尘的气息。赵孟頫当年《游弁山》诗中有云:“悠悠冈阪长,惨惨风云阴。微雨迫日短,飘然洒衣襟。屡欲还吾驾,去意复难任。消遥得所止,林竹自萧森。素琴不须弹,山水有清音。”那天的意境我感觉已经很接近了。第二天,天气晴好,我又忍不住自己驾车前往,没有了前一天那种清新透彻飘然世外的感觉,但依旧寂静安宁,只是无数翩跹的蝴蝶为山谷增添了几分热闹和几许生气。绿树丛中几片黄叶告诉我秋日将至,我就在想,是不是今年秋天就去爬一次,或者穿越一次弁山?金秋的弁山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呢?
10月第一次爬弁山主峰的机会来得很突然,而且走的绝对不是平常的登山路。那日酒后微醺的我,看到QQ群里维特和老道商量着第二天登弁山事,于是我戏言说:也算上我一份子。第二天出家门一直在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最后决定带上球鞋,随机而定吧。维特的电话如约而来,我也就如约随行了。但明显准备不足,除了球鞋,水、干粮都没准备,最后只好蹭维特兄的粽子和茶,大山兄的纯净水了。
我们一行5人:老道、维特、大山、随风和我,从三天门原铁道部十六局三处驻地拐进去直奔弁山山脚。维特说,少年时曾从这里爬过弁山。我们大家戏言说:那就陪维特找一找童年的记忆和感觉吧。11点15分我们开始寻路登山了,走不多久,大家忽然感觉周围环境甚为熟悉,原来就是被废置的驾考场地。今年的天凉得早,10月初已是秋意浓浓了。南方的秋天毕竟与北方不同,依旧显得生机勃勃,野花盛开恰恰是秋日的标志,大片大片的中华古荬菜开满了一簇簇奶白和鲜黄的花朵,各色彩蝶翩跹之中,后来我们发现从山谷到山顶,到处开满着不知名的野花。当然最抢眼的是荻花开了,略显紫色的荻花被中午的阳光一照,白花花地一片在风中舞动。
我们从山脚边一处开满野花的荒道可以登山,路很平整,也还宽,我安心地走在队伍的最后面,随手拍几支野花,心情也如同路边野花般灿烂。走了约200-300百米,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一条铺满大大小小蛮石的山谷,不知道这满谷的石头是人工还是天然溪水冲出来的?很多石头有着美丽的花纹和色彩,乱石间几支青翠的小草小树苗甚是抢眼,生命总是那么顽强,随处就扎根啊。维特似乎真的是想找回童年的感觉,一直急急地走在最前面,背影像是一个在荒漠中孓然独行的侠客。
荒石滩在一堆巨石前戛然而止,再往上似乎就看不到路了。大家商量决定继续沿着溪流的痕迹往上攀爬。我们横穿弁山南坡野树林的艰难路程就此开始了。溪流两边藤蔓交叉,看得出都是紫藤,春天时这里是开满紫色花朵的山谷,现在只剩下几片黄叶在微风中颤动。在藤蔓和打滑的石头间穿行,的确有点难度。不一会儿溪谷中一块巨山挡住了去路。我当时心想:是不是就此回头了?我的第一次登弁山主峰就此夭折了?老道、大山、维特都是爬野山的老手,看上去一点都不慌张。大山侦查后说,西边树林比较稀疏,容易穿越,于是我们转而向偏西方向行进,这次转向使得我们到达山顶时严重偏离了原先的目的地——石林巉岩。
大山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后一段时间相对比较容易地树林中穿行。我的兴致又起来了,常常停下来拍拍几片透着阳光的黄叶、几株弯曲别致的藤蔓、一段腐烂的枯木……树林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腐叶,走起来软软,不硌脚,看着阳光在树林里洒下斑驳的光影,听着风过树稍的沙沙声,感觉挺好。我们一边爬一边议论着叶梦得的石林精舍,以及在绝望谷被困的湖州驴友……大山腕上的海拔表显示我们一直在向上,速度也不慢。老道的眼睛就是尖,一会儿发现几只小蘑菇,一会儿又采到一只小灵芝,一会儿又找到了一只废弃的鸟巢……
树林里的大石块越来越多,我们有点兴奋了,感觉中已经接近传说中的山顶石林了。果然,我们来到了一处巨大石壁下,我们大家都在想翻上这绝壁是不是就是山顶了呢?很多杂木扎根于绝壁的石隙间,成长得蓬蓬勃勃,不知为什么居然比长在泥土里还要高大?我们在石壁下小憩片刻,心情异常地放松,摆了pose合影留念。然后我们就沿着石壁的一大缝隙,攀着树根努力往上。爬在最前面的大山说:上面不是山顶。更糟糕的是我们发现树是越来越小但越来越密,猫着腰都很难穿越了。我们只好停下来商量。老道自告奋勇地上了一棵大松树瞭望,我们都揪着心听老道的报告,情况是乐观的,老道已经看到山顶的路了,还说应该在一点钟方向前面100米处。说真的,要在这样密密的灌木丛中走上100米也是很艰难的,但也没有什么退路了,只有向前了。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我们只向前10多米,就钻出了树林,眼前是蜿蜒山顶山路,大家的激动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让我想起当年钻出黄梅山竹林的心情。再看时间,接近14点整。我们的位置恰好在弁山两大主峰北云峰和南云峰之间。简单商量后,我们决定沿着山脊走,往白雀方向下山。接下上的行程尽管有点远,但路好走,就有了更多的心情来欣赏弁峰的秋色了。
弁山雄峙于太湖南岸,弁山之所以出名,与它所处位置的非常有关系,近繁华尘世,又幽静超然。古代水路交通发达,行舟太湖或泛舟苕溪都遥遥可见。山的东南面就是湖城,旧时没什么高楼大厦,若凭栏远眺,弁山总能跃入人们眼帘。思念所至便可邀三五好友,出城不远便能上山。登顶后,山下市井建筑连同那生活都变得渺小而遥远。移目北望,浩淼的太湖又让人心胸为之一宽。再加上弁山四时变幻的景色,弁山更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了。我原以为山顶最多只是一条隐约可循的小路。但出乎我的意料,苍茫弁山山脊上的路尽然是相当宽敞和清晰,路上只有杂草,没有杂木。说实话现在湖州人每年登弁山者已寥寥无几,但在古时候一定经常有人来光顾山顶的,才会踩出这样一条山脊上的“大道”,一直让今天的我们享受如此便利。
天虽晴好,但霾气很重,回望来时的山脚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但奇怪的是,半山之上又变得通透和清晰起来了,感觉自己仿佛身处浮岛,跟山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山上的天气还是很不错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我们心情很愉快地行走在秋日的山脊之上,南云峰顶的荻花已经褪去了紫色,黄白的一丛一丛地风中飘摇,各色野花依旧盛开,尤其惊喜的是10月的山顶居然还零星地开着几朵鲜红的杜鹃花。弁山正以丰收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浓浓的秋意,山道的两旁长满了各种颜色的、我们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野果子。山楂、柿子我们是认识的,其他如紫色如一串串小葡萄的,黄色的、红色的如一只只迷你番茄的,红色表皮起皱如鲜荔枝般的果子长满一树一树的……我们根本就叫不上名字来。
翻过南云峰,走至弁山东支,东南望是湖城,东北望就是太湖,是极佳的视角,只是天公不作美,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轮廓。时间已到了下午15点30分,西斜的阳光照在弁山北麓村庄房屋的白墙壁上,甚是亮丽。这些村庄就坐落去往碧岩寺的公路旁,背靠弁山面向太湖,庄前金黄的稻田和大片的湿地,环境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一路向下,穿行于幽暗的树林,偶尔有阳光透过缝隙,投下一点点斑驳的光影。出树林时却惊喜地发现了几株野柿子树,零星地挂着些红红的熟透了的柿子,先是老道,然后大家都禁不住诱惑摘了起来,装满了老道的半个马夹袋。最后的行程是在杨家坞和石臼坞之间的山谷里,太阳已经挂在了西边的山头上,西边已然是一片昏暗,而东边的山头却是夕阳下的一片昏黄。也许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人走过,斜斜往下的小道长满了青苔,很容易打滑,我们小心翼翼地往下挪。终于我们看到了一条干涸的溪涧和一座独木桥。登过10多次弁山的老道肯定地说:我们就快出山了。
果然行不多久,就看到了法华寺山后的大片茶园。茶树是一片碧绿,四周的山上很多松树患松毛虫却枯萎了,在夕阳的映照下居然展示出一种层林尽染的秋色,让我们怦然心动,但我们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夕阳真的是最好的化妆师,你看法华寺的塔也被它映照得熠熠生辉,有了某种让人仰之弥高的神圣感。转过一个弯,再回首看法华寺塔,兀立于山岗之上,正好挡住了夕阳,连同两边绵延的群山,给我们留下了一幅绝美的剪影。时间已经16点45分已。
弁山我会再来的!

描述:云上弁山
描述:弁山夜色
描述:霞光映衬
描述:鹞子墩眺望弁山
描述:行政中心看弁山

美文~~~美图~~拜读了!欣赏了!

描述:2009年11月17日的弁山雪

下面开始图说10月登弁山主峰之经历
描述:山脚下的石林?
描述:山脚下悠闲的垂钓者
描述:一群山羊离去的背影

我与弁山,美文
老师好有耐心
从不同角度、不同时节
拍了这么多照片
六中、弁山于您情深
弁山勾起了多少童年的回忆
黄梅山、弁山那时常去爬
二山中都有防空洞,也进去过
弁山的防空洞好大。。。
黄梅山边有条小溪
溪边有一片桃林,春天好美
每天上下学我都从这走过
从三天门原铁道部十六局三处驻地
拐进去直奔弁山山脚
那时我们也是从这里上的弁山
山中废弃的军火库还在
溪边断头石马还在
三天门出土的文物在市博物馆闪金光
想来赵孟頫的《游弁山》
一定是在“印水山房”写出的
“山水有清音”佳句
赵孟頫和叶梦得对于弁山的感情
六中老师、校友对弁山的感情
我觉得还是后者深呀
不是因为山在那里
因为情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