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中、美、德、日快递业发展对比规模、价格、服务……

作者|顾春晖、朱丽、张程、王姗姗、李论、徐婧、胡凯
来源 |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邮政业改革经过11年的求索与历练,已在多个指标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的对比,2017年中国邮政业交出了一份可以在世界同行面前骄傲的答卷。我国邮政业有5个指标较为领先,不仅市场规模世界第一,而且发展后劲十足,密切联系经济民生,领军企业羽翼日渐丰满,网络弹性、时效和性价比均居全球前列。
在人均指标、企业综合能力、资本运作经验、产品差异层次、国际化程度、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仍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但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短板可以补齐,推动行业的发展质量更上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上,需要辩证看待国内外差异,以便更加客观地认识邮政业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
一、五个方面较为领先,主要是规模、增速、普惠
(一)电商市场规模领先,邮政业发展强劲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2016年中国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及其增速、互联网用户总数及其增速以及网络零售渗透率方面均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
市场调研机构technavio分析预测,到2021年,全球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将以每年10%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增长。据招商证券相关研究报告称,根据对我国主要电商平台的分析,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增速保持在30%以上,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同时我国碎片化、个性化、即时性的需求越来越普遍,推动零售业通过各种手段(如库存前置、c2b等方式)响应消费者,推动制造端的供应链高效精炼。
2016年我国邮政业年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6%,说明行业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大。我国低价优质高效的快递服务为网络零售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同时也将逐步渗透到工业领域(从c2c领域渗透到b2b),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快递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前景不可限量。
反观国外,日本电子商务规模较大但增长后劲不足,美国和德国电子商务仍然增长强劲,其市场规模和网络零售率有望继续扩大,但受制于国内安全环境、公民信任程度等的影响,快递应用场景的丰富程度较低,快递服务需求不够广泛。
美德日中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对比(2016)
(二)gdp包裹化率领先,人均包裹量追赶可期
我国gdp包裹化率为29件,高于德国28件,日本19件,美国9.8件。gdp包裹化率,即每万美元gdp产生的包裹量。之所以用gdp包裹化率这个指标,原因是我国快件单价较低,我国快递价格大约是美国的1/5-1/6,尽管我国业务量全球第一,但总收入依然远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因此占gdp比重不能全面反映我国邮政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如果未来快件单价提升,行业总收入整体上升,那么快递收入占gdp比重及gdp包裹化率都会提高。
同时从人均包裹量看,2016年我国为23件,日本74件,美国54件,德国29件。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人均指标方面,可能在很多领域都会低于其他国家。
近年来,邮政业渗入到国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业务量年均增速在50%以上,是同期gdp平均增速的5倍,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增强,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愈加紧密,邮政业的人均指标是极有可能收敛而且超越的,人均包裹量全球领先可期。
包裹与gdp相关指标对比
(三)邮政业规模领先,领军企业实力增强
我国邮政业业务量增长迅猛,业务量已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德国、日本,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快递市场,对全球邮政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近期,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单日快递亿件时代。我国领军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业务规模和增速居全球前列。
例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超越德国邮政、美国邮政和主要快递企业,居全球邮政第二位,且业务增速在40%以上,超过美国、德国等主要邮政和快递企业。顺丰的市值达到349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最大私营快递企业宅急便88亿美元,业务增速也处于领先地位。
美德日中邮政业规模价格及企业规模实力对比
(四)网络弹性全球领先,峰期处理能力过硬
我国邮政业网络弹性和覆盖规模居全球领先水平。从历年最高快件日处理量看,2012年“双十一”期间我国快递最高日处理量刚刚超过3000万件,低于同期的美国;2014年,我国快递单日最高处理量已经达到1万亿件,创世界纪录;2015年日处理量达到1.6亿件,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根据菜鸟2016年双十一物流报告显示,从历年“双11”签收时间看,2013年包裹签收过1亿用了9天,2014年用了6天,2015年是4天,2016年只用3.5天。
与国土面积相同的美国看,美国的邮政业务量峰值出现在感恩节或圣诞节假期期间,据美国咨询公司ship matrix公布的数据显示,ups在2015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准时收到所有订单货物的网络购物者所占比例从上一年的97%下降到91%;fedex的准时交付率也从2014年的97%下降到95%,在物流高峰期,fedex的配送时间需要7天。
分析原因,仓储、快递、运输、落地配送等环节的有效协同大幅提升了包裹配送时效,但我国加盟制的经营模式也是短时间内助力提升网络密度和瞬间业务量弹性的重要原因。加盟制模式下所实现的网络快速扩张和网点密度的增加直接提升了自身业务的处理能力,从而显现出在应对瞬间快递业务量方面的良好弹性,也很好地适应了我国近年来邮政业爆发式的发展。
(五)时效和性价比领先,普惠民生效果凸显
在时效和性价比方面,我国邮政业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从速度看,在同城快递领域,大部分快递公司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同省次日达,跨省三日达,甚至有时候跨省也能次日达,可以说是十分迅速。
根据历年行业管理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在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快递服务时限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全程时限处于58—60小时,72小时准时率从2012年72.4%提升到2016年75.53%;距离在1000公里以下的快件中,有84.62%能够在48小时内送达。
我国国内快递的起步价就在10-15块以内,同省一般只要8元左右,价格更具竞争力。在美国快递一般是3-8个工作日送达,遇到周末和节假日延期,如果休息日送货,需要加收费用。其中美国邮政价格相对便宜,时限在2-8个工作日的价格5美元起,相当于人民币30元,如果使用快递公司,价格就会贵很多。
以ups为例,有地面服务和航空服务两种,地面服务不保证时效,一般为3-8天,价格一般为5-10美元,折合人民币30-60多。而且美国在时效性要求高的领域必须使用航空运输,价格更高。日本快递业务收费按照物品尺寸或重量进行计价,一般快递收费大概也要数十元。中国快递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整体时效来说都远高于其它国外快递运营商。
二、六个方面有差距,主要是质量、效益、国际化、绿色
(一)企业综合能力不足
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为602亿美元,仅为当年美国的1/4。从单个企业来看,日本邮政员工人均收入(营业收入/员工人数)最高,为中国邮政的员工人均收入15倍左右。收入差距之高与企业在人力和科技等要素投入有关。
综合实力的较量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强大的航空和陆上运力资源、大规模的配送网络和中转中心,拥有整合其他物流网络的能力以及在业务区域内快速有效的通关能力,辅以先进的实时跟踪和运营控制计算机技术,才能在这一领域立足。
顺丰2016年在科技方向投入仅为ups的1/5,日本邮政在厂房和土地方面的投入为顺丰的2倍多,ups的飞机数量为中国邮政的25倍,美国邮政的运输车辆为顺丰的14倍。我国邮政业虽然相对成熟的国外企业发展迅速,但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中美德日邮政业主要企业综合能力指标对比
(二)资本运作经验不足
国内传统的“四通一达”和顺丰均已走向资本市场,但市值最高的顺丰也仅为ups市值的1/3。这与“四通一达”加盟制有关,更暴露出我国邮政业仍处于成长期,存在资本市场经验不足等短板。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存在趋同性,例如阿里直接参股圆通和百世,削弱了企业在管理和产品提升方面的协同作用,发展方向的同质化不利于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赴美上市的中通遭遇了首日跌破发行价、数据造假指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世同样赴美遇冷,先后经历了融资减半、股价下滑等风险。
国内上市的快递公司存在激励机制不足、资本投向不清晰、过于重视经营成本等问题。资本这把“双刃剑”需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经营战略等方向成熟的运作。
中美德日邮政业主要企业的资本实力指标对比
(三)产品差异层次不足
美国亚马逊的跨境网购寄递分3个档次:标准寄递(standard shipping)、加快航运(expedited shipping)、优先快递(priority courier),相对而言国内传统快递企业服务分层单一。虽然目前已有韵达、申通等企业提出承诺达概念,但在经营服务中更多停留在2-4天的基本送达需求,离当日达、次日达和限时达等目标尚存在差距。
国内快递目前服务功能偏重寄递服务,少量提供仓储、签单返还、代取件等服务,对于供应链和物流综合服务提供较少,产品差异化较弱。
中美德日邮政业主要企业的寄递服务功能对比
德国邮政dhl服务功能分配最均衡,ups和fdx虽然都有综合性物流业务但仍然偏重快递业务。国内最先进的顺丰,重货、冷链、国际等新兴业务占比仅为11.4%。
各国领先企业的收入结构对比
(四)行业国际程度不足
我国邮政业尚处于“走出去”初级阶段,顺丰国际业务占比为1.9%,而dhl国际业务占比为顺丰的27倍。国内快递的全球网络覆盖范围尚待开拓。海外直营网络最大的顺丰仅在51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而ups等国际快递巨头可以提供“全球对全球”门到门寄递与物流服务,网络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美德日邮政业主要企业的国际业务及全球网络覆盖情况对比
兼并收购已是国际巨头拓展全球网络的家常便饭。
在2015-2016年,美国ups和fedex共并购6家企业,其中最大的为fedex以44亿欧元收购tnt,一举跃居欧洲第二;德国邮政dhl收购了3家企业,其中最大的是2016年以2.47亿英镑收购英国邮政集团,夯实其在欧洲最大电子商务市场的地位;日本邮政2015年收购了拓领1家企业,将其海外网络迅速扩大至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快递企业的境外并购活动始于2017年,圆通以10亿多港币并购香港先达,这是我国快递企业国际并购的第一步。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仍需提高国际并购经验,这对行业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德日邮政业主要企业2015-2016并购情况对比
(五)绿色发展实践不足
1、国外邮政和快递企业重视环保评估,引领技术创新
ipc于2008年设定环境监测和测量系统(emms)框架,目前已有20个国家的邮政企业参与,承诺到2020年,碳绩效指标(cpi)达到20%,碳管理能力(cmp)得分达到90%。2014年,cpi指标提前完成目标,2015年cmp得分已达85%。
其中,美国邮政、英国邮政等领军企业还在建筑物能源审计、屋顶资产管理、物料采购政策等方面积极作为。三大国际快递企业先后于2007年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出2020年降低碳强度、提升碳效率、减少碳足迹等一揽子具体指标。经过持续努力,2016年三家企业都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并设定新一轮目标。
2、我国邮政和快递企业缺乏对碳排放的系统测量,履行环境责任的重心不同
我国于2014年公布《快递服务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行业标准,但目前没有企业按此标准测算并公布温室气体排放。在履行环境责任的重点和方式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有两大明显差别。
第一,国外企业重点关注运输排放,我国企业重点关注绿色包装。国外企业通过测算得出,运输排放占企业总体排放的80%以上,空运排放占运输排放的70%以上,因此关注的重点是改进运输装备,探索新型燃料。纸制品只要符合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标准即可,用量和回收不纳入常规监测评价。我国邮政业基层为环境做出努力的主要方式是改进包装,新能源车辆等没有成为战略方向。
第二,国外企业引领环保科技研发,我国企业尚不具备话语权。国外企业用科技手段来保障绿色发展,且主要是基于重资产的高科技。三大国际快递企业每年对绿色发展科技予以大量资本投入,尽管很多研究项目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我国企业对环保科技以应用为主,很多环保科技能不能用、在多大程度上适用、改进空间如何,大都取决于供应商。
国外邮政和快递企业绿色发展目标和成就
(六)员工各项保障不足
行业用工权益保障不及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更为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这在三大国际快递企业的体现尤为明显。确保生产安全的主要做法是常规安全培训、高危团队安全干预、监测安全生产指标等。
fedex每年披露工时损害率,车辆事故率指标,2016年,每20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