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与柯桥连在一起。这辈子生活得酸甜苦辣都在柯桥演绎。
柯桥,这个原先只有四万不到人口的小镇,由于无数个外来建设者的涌入、创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使以前的小镇变成了百强县、变成了现在高楼林立的繁华市井。这里面除了本地人的努力,更多的有外来者的参与,他们如今成了新柯桥人,买房、定居、结婚、生子。如果你也有我一样的心得体会,欢迎你来发帖,可以是:我在柯桥买了房;我在柯桥找到了工作;我在柯桥找到了老婆;我在柯桥晋升了职称;我在柯桥开了门市部、开了商店办了厂等等;写一写你在柯桥发展中遇到的人生百味,酸甜苦辣。
我虽住柯桥三十多年,但三十多年前,我也是一个外来者。我愿意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写写“柯桥百味”,以期抛砖引玉。
八十年代初期,我从绍兴一个沿海小镇来到柯桥,第一次来柯桥,素昧平生。因为那时交通不便,即使同在绍兴,镇与镇之间也像现在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那么遥远。绍兴的乡镇除了金柯桥银皋埠钱清有104国道串联通汽车外,其他乡镇交通很为不便。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内河航道的“轮船”{挂浆机船、机帆船}。
我是粉碎“四人帮”后,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中专技校毕业生,分配进入东风酒厂的。户口迁到柯桥,柯桥才四万人口。还包刮柯桥附近的大片农民。初来乍到,柯桥人生地不熟。晚上黑灯瞎火,只有104国道上汽配厂附近,火车洋桥旁有几盏路灯。一到晚上八点,老街上已是关门闭户。只有偶尔晚睡的人家,木窗户里透出来星星点点的15瓦到25瓦灯泡的亮光。整个老街墨暗踢塔,记得农行营业部门口的电线廊树上有一盏路灯,附近有个很简陋的厕所,粪便随时会溢出来的。
104国道上,到晚上也是人迹稀少,车马零落。如果往西去太平桥,那可是短路QIANGDAO出灭的地方。黑塔塔没人敢去。镇上的姑娘没人陪伴是决不敢走那夜路的。往东过柯桥火车站,南北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柯桥的小镇就是在新新塑料厂开始到火车站,上市头工农油厂到下市头西官堂一带。斜桥、独山、红旗、管墅都被田野隔开。{未完待续}
同感,20年前来柯桥,和柯桥一起成长起来的。
2、那时的东风酒厂在冮头,属于红旗村地界。没有自行车没有电瓶车,唯一的交通工具是“11”号车-----两只脚走路。
从红旗村中间的石板路上穿越过火车路,进入104国道需要18到20分钟,那样走路近一点快一点。但火车路穿越,经常死人----=被火车撞死。所以,穿越时,我们要先两边望一望,确定没事才横跨。这条路好几年就成了我年轻时常走的路,一条下班后通往繁华赶闹热场的必经之路。它承载了我年轻时的快乐,青春的记忆。
因为是国营企业,户口是“供应户”。所以买米要凭粮票。那时的粮站在西官塘下沿。过融光桥、石灰桥,不多远,西官塘中间有支短弄堂,进去就是买米的地方。拿出购粮证,营业员在本子上写一个数字表示你买了几斤米。然而在一个喇叭口上放入米,出口处有一个移动的插页,把米袋接住,插子往外一拉,米就“哗哗”下来了。
这样的买米只买过一二次,嫌麻烦,后来就直接在食堂里买饭票了。{未完待续}
你那时候买块地皮 就发了
支持楼主的帖子
那个时候哪里有钱
2005年,第一次来柯桥,在柯桥找到了工作;我在柯桥买了房;我在柯桥找到了另一半;那时候群贤路以北好像只有县府、乐可多、还有鉴糊景园
九点哪里还有灯火,晚上一般就是下班、吃饭、洗脚睡觉了吧,7点后就鬼影见不到一个的。
我舅舅也是东风酒厂的,
写得很好!很真实!
“八十年代初期,我从绍兴一个沿海小镇来到柯桥........”,其实楼主就是本地人,不是外地人。
以前在柯中读书,柯桥最北就是乐客多,后来还倒闭了,刚考进柯中的时候,步行街刚刚建好
3、我是十八岁进入柯桥的。我把青春和壮年都献给了柯桥。
刚来柯桥时,镇上除了几家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供销社和阮社四院,基本没有其他工业。乡镇企业也是八十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所以那个时候的青年业余生活枯草,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看书看杂志。江头的三五仪表厂是国企的佼佼者,工作轻松惬意,不用穿工作服,长白班。所以要有背景县局级的人打招呼才能调入。
而我所在的酒厂,像上市头的工农油厂一样,由于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劳动强度大,女工很少,被称为“牛”厂,油厂称为“狗”厂,即做“牛”做“狗”,找对象难度可见一斑。供销社四院的漂亮女工,找对象都要找三五仪表厂的,我们只有眼巴巴看看。
我进厂的时候,工资是三十元一月。我用十元用于生活,十元进贡给母亲,十元留作私房钱{小伙钱}。单位食堂里,买一个特大号一斤装的铝饭盒,每天自己淘米自己放到食堂的甑笼里蒸饭。菜是食堂里买菜票换的。那个菜票用塑料印制,有五分二分一分一角贰角五角,一元是大票了。
老工人都是捡便宜的买,三分钱一碗炒青菜或红烧萝卜,肉饼子一毛二一碗,还有一毛三分钱的扎肉,那是我们年轻人吃的,老工人常常说我们“享通“。
当时我的工作是轧曲。即每天将一万八千斤小麦,两百斤一袋包装的,自己从很高的地方,拖到轧曲机旁边,解散袋口,然而用畚斗,一畚斗一畚斗地从地上畚起,倒入漏斗中轧碎。轧曲机房内灰尘飞扬,比雾霾还浓。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每天把一万八千斤小麦轧碎装入麻袋中扎好袋口。
干完一天的活,疲惫到绝点。所以那时的胃口大的惊人。一是长身体,二是体力劳动强度太大。早上要吃半斤米饭外加两根油条。到十点已经饥肠辘辘了。中午半斤甚至六两米饭,要外加两个肉饼子,晚上也是半斤米饭或一块扎肉。于是30斤粮票就不够吃了。要问家里接济了。
老许,我和你厂的工会主席是老朋友。
小时候我天天路过东风酒厂,怀念啊,那边的电厂到处是煤
还有路边的酒缸一排排的倒扑着,很长一条路
高中是柯中念的
给柯桥加加油!
小时候的回忆,赞一个。
东风酒厂借着公私合营的旗帜建立起来的。酒缸 酒作 等等都充公。楼主应该是,银中华 陈小根在职的时候进的厂。
是王#牛、任#华。
赞一个,我比楼主年岁小不少。我应该也算是柯桥土著。从有记忆起就住在下市头,那个时候老街那有个华阳大厦,小时候我爸拿出几个月的工资去商场里面给我买个自行车 。华阳大厦的钟每一个小时后会响,几点就敲几声,我在下市头的家里也能听到。
后来说造了华宇医院,几户所有柯桥人都在说,为什么造那么远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太不方便了,现在看来政府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之后造了步行街,我记得那个时候很傻,没出过远门,以为柯桥很好,外地很破。小学同桌是四川成都人,我居然傻乎乎的问她,成都好还是柯桥好,她说成都好,有很多高楼大厦,我还不信,和她吵,一定要说柯桥好,认为柯桥有步行街是何等的高大上。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井底之蛙。
我93年到柯桥,那时候华洋大厦还没有开业
2014年来到柯桥打工,15年买房定居,有了女朋友,目前已经过去了3年半,发生了太多事。人生真是世事难料,被时间推着向前走。
我93年到柯桥,104国道还只有两车道,路两边是两排泡桐树,5路车站在104国道洋桥头旁边去永进的路口,5路车站背后过铁路是光明丝织厂
许大哥的工作还是我电表厂的工作轻松,长日班冷暖有空调,中午休息2小时,最主要是女职工多 ,缺点是工资没有东风酒厂高
我家就酒厂隔壁,小时候经常跑去酒厂里玩,偷酒糟板,晚上去看电视霍元甲。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那个谁,小鬼你快去把毛竹天线转一下,雪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