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需求调研:为什么用户总是口是心非?

1、
梁宁在产品30讲里面,提到了一个神奇的观察。
全世界最知名的三个社交产品,微信、qq和facebook他们的产品经理张小龙、马化腾和扎克伯格,他们竟然都不是擅长社交的人,甚至说都是比较内向的人。
这就有点违反我们日常的普遍认知了,正常不是应该最会社交的人,才最有可能做出做牛逼的社交产品嘛?
张小龙在微信的公开课上,曾经说过,不打扰是一个产品的最好状态。
不打扰,也就是不需要去切入其中,不需要去主动获取用户的观点,也不需要去说服用户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用打扰,但是用户都懂,都能通过潜意识直觉就会去用,而且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不可自拔。
这种不打扰,深层的含义,是不让用户思考,让用户的第一个选择来自于潜意识的情感。
关于理智和情感的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真正活跃的是情感,而理智只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自圆其说的解释而已。
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要做的不是听取那些用户讲的什么,而是看透本质识别用户潜意识中的真正需求,满足客户情感方面的需求。
2、
当年sony准备推出一款音箱,于是召集了一些潜在的用户,来讨论新产品应该主打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
这些潜在的购买者经过讨论,最后给出一致意见,每个人都更倾向于黄色。
调查研究会议以后,组织者为了感谢这些潜在用户,就告诉他们,在离开时可以选一只音箱带走,作为回报。
然后他们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
这些人为什么口是心非呢?用户研究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因为每个人当开始思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局限住了。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环境、认知的判断,选择性的说出一些他自己都认为对的话。
但是这些话是否代表本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环境里面对就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统计结果,只要换个问问题的方法,结果就会不一样。
但是当用户真正做选择的时候,基于的判断就是最本心的情感了。
那么,用户研究是否真的就么有用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真正的产品经理,对于用户的觉察都是基于人性的。
每个人都有基础的情绪,比如恐惧,比如愉悦,比如焦虑。
每个人同样也会基于角色和立场的不同说出一些不明确的,甚至违心的需求。
所以当需要用行为,或者金钱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和他们的言行差距很大。
然后,有些产品经理花费很大精力做出了市场呼声很足的产品,然后让他们下载使用的时候,发现响应寥寥。
3、
所以好的产品经理,是懂得如果绕过用户表面的防御语言体系,觉察内部真实人性需求的人。
当一个人被问及,被打扰的时候,自然会根据所处的身份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和语言。
这时候他们不是本心的,纯粹的。
只有当一个人放下防御,展现最真实自己的时候,才是用户暴露最真实需求的时候。
所以,让用户不思考,才是最好的产品策略,产品是一种被动的艺术。
像最开始张小龙、马化腾和扎克伯格一样,当他们退到网络的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流露出的那些最真实的自然选择,才是用户最真实的选择。
他们对用户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的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的相应和持续的引导。
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触碰用户,不打扰用户,让用户自然而然的来到你这里,连接、互动、形成生态。
绕过用户的防御体系,直达情感需求核心的产品,都是伟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