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上“小康路” 美丽乡村“致富路”, 农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的故乡地处一个非常偏僻的小乡村。据村里的老年人讲,改革开放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垃圾成堆,苍蝇成群。村东头狭窄的土路两旁分别有两个三间房屋大小的垃圾坑,垃圾坑四周布满茅草、野生芦苇。
本家的王奶奶说,因为路难行走,常有外地车辆不小心滑进坑里,轻则鼻青脸肿,重则伤筋动骨。更有阴雨天,坑塘臭水难闻,人与车行走,如过“鬼门关”。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晴天车过尘土扬,行人全身披层霜。雨天路上如黏胶,粘住双脚鞋脱光。车陷泥坑鬼门关,哭爹叫娘也无妨。有女不敢此地嫁,哪怕嫁到穷沙荒。”以前,这里无论路上,还是田间,到处都是胶泥黏士。
老生产队长张玉东爷爷说,最让人头痛的是到了收获季节,即使是驾车的老把式,车上满载收获的庄稼,也都小心翼翼地驾驶。车辆行走在坎坷不平的乡间公路上,车把式的一颗心早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忽忽悠悠地七上八下。即使这样,翻车现象也是家常便饭。所幸的是车把式一般都有备无患,提前跳车!
秋季还好对付些,尤其是烈日炎炎的麦收季节,乡间小路简直让人承受不了。用人力车往打麦场运送麦子,行走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上,那是很容易翻车的。因此,人们在装车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进行,把车两边的麦子摆放均匀,在上面中间压上一些麦子,如此层层摆放装车,装满后,再用几根粗麻绕绕了一道又一道,生怕满车的麦子忽然“哗啦”一下子滑落下来。
即使行走在路上,心里也总是暗暗祈祷:老天保佑,千万可別翻车啊!边析祷边用双手紧紧握住车把,比飞行员驾驶飞机还要小心。虽然这样提心吊胆,也难免在田间到打麦场几千米的路上翻车滑车。
王奶奶说,后来,生活富裕了一些,生产队长给公社砖瓦窑场的头头送条香烟,从窑场运来几车碎砖烂瓦媒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垫了几段碎砖煤渣路。由于碎砖渣不够用,泥水多,走在上面,像踩在弹簧上。即使这样,大家还高兴得在上面蹦跳,乐得直碱队长好。
如今再看看家乡,变化简直是日新月异,且不说水泥硬化的村街道又宽又平,也不说规划整齐的临街楼房,更不说每当夜幕降临时,乡村柏油路两旁华灯初放的灿烂辉煌,单是村与村之间的村村通柏油路,就让咱们老百姓在梦里也要笑醒哩。
改革开放前,乡镇之间还是泥土路;那时,谁也不敢奢望村与村之间能通柏油路啊!老百姓的梦想变成现实。俺们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异口同声说:“哈哈!有了村村通,告別了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