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用竹编灯点亮世界!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梦想和追求,如何将自己工艺发挥到极致水平,都需要一颗独具匠心的态度,因此在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由于这种工匠在行内是极其受欢迎,所以工匠这种专注,认真,把自己工艺完美极致的态度,才算叫工匠精神。这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手工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自古
竹子为中国文人赋予了人格追求
郑板桥曾写: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如今
竹子为中国家居展现了时尚和美
一根根粗细有致的竹篾
编织了时光,编织了温暖
从2012到2018
作为挣扎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竹编灯具设计师
他们的路,才刚刚开始
林荣毅出生于广东廉江的乡下
那漫山的竹林成了他童年珍贵的玩伴与记忆
外公是一位杰出的传统竹编手艺人
遗憾的是外公已经带着未能传承给后人的手艺离开了
林荣毅与现在的搭档——李能
一起创立了工致设计工作室
以新的理念延续让
竹艺品可以有更新的面貌,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的形态
服务着上一代人们的生活起居,我们要让它回归到生活中
说起竹编灯具的制作方法
传统手艺加上创新设计
从设计造型起到制作完毕
这都离不开他们对手工艺的执着,工匠精神的超常发挥。
一盏竹灯要经历画图、剖竹、抽丝
打磨、编织、组装等几个大流程数十道工序
由于造型新颖,他们甚至找不到可以生产的工厂
每一道工序都由林荣毅和李能亲自完成
每个款式的编法都有它独特的属性
这就要求设计师无比熟知工艺操作
制作完成一盏原创设计的竹灯
最长的时间曾达半年,最短也要数周
每个细节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用心良苦,每个作品的成就感体现出无所不能的工匠精神。
想创作一盏令人惊艳的竹灯
要么在工艺上寻求突破
要么在设计上配合工艺
”如何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关键“
为了“吃透”竹编工艺
林荣毅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挖掘它的表现形式
用什么竹子,如何制作篾片,怎样成型
都靠他自己摸索实践
跟随竹编工艺非遗传承人学习
多次远赴湘西等地考察当地竹编文化和制作工艺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对制作工艺反复推敲
从而设计出更完美的作品
“小喇叭”竹灯,是他们的第一件作品
造型上效仿上个世纪的号筒喇叭
意指传递光明,回归本真
这样的形态在工艺处理上有相当的难度
它要求所有的尺寸都要做到精确的数据化
为此,林荣毅和李能曾连续一个月近乎通宵工作
“小喇叭”也因此成了他们目前为止
耗时最长的一盏竹灯——180天
号筒喇叭与竹编制品的遭遇如出一辙
曾几何时,人们的生活起居对它如此依赖
而今,竹编制品的适用空间已然有限
他们俩做竹灯,执着又顽固
李能在广州最大的竹木市场精心挑选
综合考虑竹子的韧性强度,色泽美感,纹理平顺度
对比十几家店不同的竹料
灯源的选取也颇为讲究
暖光还是冷光,黄光还是白光,又或是暖白
一方面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而定
另一方面又得满足空间需求做出更换
为使整个视觉效果达到一个最舒适的状态
综合考究后,他们选用了led和钨丝两种灯泡
led环保节能,炫光小,光线柔和
华语圈最擅长使用光影的导演,当属王家卫
在他的电影里
灯光透过竹篾映射在主人公脸上
将人物的复杂内心表露无遗
由林荣毅和李能编织的竹灯
也拥有同样的光影魅力
不同的是,他们的竹灯
为千万人带去的是温暖的光热
灯光透过造型别致的竹制灯罩,被切割
散落在林荣毅和李能的脸上
斑驳的光影遮挡不住这对兄弟的决心
他们说
期望有朝一日建立以竹子为主题的空间
或许是一个酒店,但或许更像一个家
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竹制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生活上能用到的
人们可以住下来
可以在那里休闲
可以自己动手去做作品
可以把这些作品带回家
他们将自己的爱好当成自己的乐趣,也把这种工匠精神通过生活方式渗透到每个角落。
曾经无处不在的竹编工艺
如今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没有以往热销的景象
但作为年轻一辈的林荣毅和李能
仍在逆风中坚持为人们挖掘这门手艺的更多可能性
享选平台正是这群手工艺人聚集在一起的匠心平台,里面有无数的匠人心血作品,
通过手工艺品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让更多人去欣赏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