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疗大数据平台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导,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imt-2020(5g)推进组主办的2018互联网医疗健康学术技术交流大会于2018年1月13日-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大会上,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将发布首批通过医疗云可信选型评测名单和医疗云服务能力推介目录,发布医疗人工智能白皮书、发布医疗信息化系列规范等权威内容,并在健康扶贫、人工智能、医疗云和大数据以及无线医联网等热点领域举办分论坛。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对于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条件和发展优势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医疗大数据将重塑医疗行业,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十九大二中全会集体学习大数据,明确了大数据和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提出利用大数据来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数据用在医疗方面,不仅牵涉到13亿人民的健康,而且如果做得好,还可以为全人类作出贡献。”刘韵洁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慢病患者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匀。要解决这些问题,常规的办法很难解决,所以就催生了医疗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技术来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我国在医疗改革中提出分级治疗的路径,但在分级诊疗提出很多年之后,全国的病人仍然集中往大医院跑。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在刘韵洁看来,医疗大数据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决办法。病人之所以不到基层医院去看病,主要是大家对基层医疗机构不放心,如果通过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让顶级的医疗资源延伸到基层,矛盾就有望得到缓解。此外,我国的医保支付系统压力越来越大,医保支出和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解决这个矛盾,也要靠医疗大数据的支持。
刘韵洁表示,技术的进步加上大数据的积累,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塑医疗行业打下了基础,医疗行业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来重塑。
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便捷的医疗服务和降低医疗成本已成为可能,智慧医疗就是用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实现广大百姓“健康梦”的医疗模式。
智慧医疗的本质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通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关联,建立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的概念已初具雏形,但仍然只是一种未来医疗模式。我国智慧医疗的发展,目前仍受阻于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建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所拥有的大数据,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分散的存储在各医院的各个系统之中,盘踞一方、各自为政。
对医院来说,将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融合到同一数据中心,是一项耗资、耗时、耗力的工作。耗资——让原软件厂商增加一个接口的费用动辄3、5万,打通医院几十个系统的接口费用大;耗时——每个接口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周期,而接口之间要相互衔接,让所有系统对接变得遥遥无期;耗力——各家的软件系统需要各自的实施人员才能进入,现场工程师的排期需要劳心劳力;后期维护麻烦——通过n多接口联通而建立起来的大数据中心,一旦出现故障,问题排查相对困难。对医院院长而言,更希望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建立大数据中心。
在湖南宜章县的医疗系统,利用博为软件101大数据集成平台的“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在两个月时间内,很好的攻克了以上问题,建立起了县内30家医院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并直接促成区域内远程会诊平台的建立与运用。宜章县的大数据集成平台已经嵌入县卫生系统专网,卫生局通过对一定时间段内各个医院患者的诊断分析、用药分析,可以统计本县的高发病、常见病、新型病以及病患的年龄结构等项目的精确数量,帮助卫生局及时对流行病、慢性常见病等做出决策反应,向广大人民普及疾病症状以及预防、应对措施,基本达到“预防小病发生、避免小病发展成大病”目的。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建立,宜章县卫生系统向智慧医疗靠近了一大步。
除了采集专业的医疗机构、检验中心的临床数据之外,智慧医疗大数据的建设,还囊括针对生命体征检测的各类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因为智慧医疗强调的是个体数据,而非样本数据,将人类生命个体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个基因状况的相关指标都记录在医疗大数据中心,通过个体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实现对疾病的精准治疗与预防措施,才是智慧医疗的“智慧”之所在。异构医疗大数据采集技术对智慧医疗的作用,可见一斑。
如今,通过异构大数据采集技术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成功跨越了智慧医疗发展道路上的又一个障碍,“在互联网时代没有实现不了的要求”,人类终将突破大数据应用、线上线上互联等重重阻碍,实现智慧医疗,实现“健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