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人李青山闯进上海滩
上海滩,商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经商之人,几多欢乐、几多惆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位来自黄土高原的果脯商却成功了。8年限苦创业,8年辛勤耕耘,李青山,当属欢乐型商人。您看,果脯、密饯累计销售总额达到4000万元,仅去年就销售了700万元,他的产品已占据沪上所有大商场和星罗棋布的小商店、小摊点。于是,这位乡下汉子敢站在泱泱外滩扬眉吐气地高喊:上海滩,我来啦!
问及李青山有何创业“秘密”?他一句话回答得干干脆脆:精诚所至金石开,运筹帷幄金利来。
时间倒流到1988年。对于初涉上海滩的山西绛县水利局槐泉灌区会计李青山来说特别难忘:没有一个固定客户、没有一份销售合同、没有一间办公用房,听不懂方言,摸不清东西南北,肩扛手提仿制的苏(州)式口味果脯、蜜饯,挤电车,查地图,一家家地上门说好话,结果不是吃闭门羹,就是受冷遇:“不要!”眼看着远涉千余公里运去的第一车货赔了个一塌糊涂,而远在家乡南樊镇建的果脯厂还有2万元借款等着回去还呢!“咱只靠道听途说,还没拿准市场,就糊里糊涂地跟着人家屁股后头走开了,加上技术粗糙,质量太差,不栽倒在上海滩才怪哩!”回忆起当年的窘境,李青山仍然刻骨铭心。
第二年,李青山专程高薪把浙江桐芦蜜饯厂厂长和上海颇负盛名的魏姓老把式请来,先抓产品质量,再抓新品开发。他想,既然江浙人能用干坯加工成山楂蜜饯畅销上海,我何不能用绛县遍地都是的山楂果加工成新鲜蜜饯?南方人再能,当地也产不出山楂果!李青山开发出“丁香山楂蜜饯”,改变了用山楂干坯加工蜜饯的历史,投入上海市场后很快走红,成了他连续畅销4年的王牌产品,1992年销售额达到390万元。绛县南樊果脯厂驻沪经营部常常门庭若市、车水马龙。这期间,他还重点抓了桃脯、杏脯、李子脯、苹果脯、山楂糖、卷等十几个干坯产品的生产,也因质量不稳吃了不少苦头,甚至忍痛将退回来的过期货倒掉。同时,他抓住机遇,采取经销和代销的方式往零售商店里打,变坐等当地业务员帮销为厂店联销,还设法把产品直接推到柜台上,既自己占领了市场,又避开了仅靠二道贩子从中渔利得大头,自己得小头的尴尬局面,还能随时根据消费者的意见使产品经常更新。
1993年,市场变化较大,李青山决定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走。他全面调整产品结构,限制果坯加工,将桃脯、杏脯、苹果脯和山楂糖、卷等淘汰掉,从上海农科院请来退休教授等高级科技人员,还派人到一些大专院校、兄弟厂家学习、培训,针对上海人喜食甜、酸、杂、重、怪的口味特点,推出新品——“佳味山楂”系列产品,由散装、大包装变为精装、小包装。为使产品在市场上尽快占有一席之地,尽早打出自己的品牌,李青山以现代人的意识,先后投资60万元在东方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报》上大作广告,买断了3条线路50余辆市内无轨电车的广告权。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他都将老客户请来搞联谊、交流活动,还印制了近千本广告挂历分赠给客户朋友们,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树立了企业形象。如今,喜欢吃蜜饯的上海人有几个不知道山西绛县的“佳味山楂”呢?“吃蜜饯,买‘佳味’”已成为千家万户的共识,就连上海同行也无不惊呼:“李老板现在是领着市场走,晋商了不得!”
李青山在大上海站稳了脚跟,可他没有忘记同在上海滩奋斗多年的200多位绛县老乡,为此他把大伙组织起来,组建绛县驻上海商品交易市场,把绛县乃至山西的各种土特产打入上海。他还在成都、南京、太原等大城市分别开办了经营部,在晋南运城、临汾、侯马等地设点收购土特产,同时引回上海等南方各地的名优食品,形成贯穿南北、辐射全国的食品交流网络。目前,他正在着手筹建果晶糖厂,正和外商洽谈投资200万元合办卫生巾厂,还要办个冷饮厂,最终成立“华通实业公司”,变单纯食品加工为多功能的集团公司。年仅41岁的李青山“野心”勃勃:“我要建成山西的‘太阳神’、‘娃哈哈’集团公司!同是乡镇企业,他们能办到,我为什么办不到?!”
(原载于《中国商报》1996年8月6日 一版)
新闻,是一种力量!
新闻媒体人·中级记者·总局记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