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南昌:下头吴里的歌谣


南昌地处鄱阳湖畔,江河湖泊众多。江有赣江,是长江的支流,在两汉时期自瑞昌附近注入古彭蠡。古人错认其为汉江的一支, 所以赣江古称“扬汉江”。今赣江自南昌市灌进鄱阳湖而汇入长江。河有抚河,流经赣抚平原在南昌中山路尾端注入赣江。南昌的东南面,靠近鄱阳湖,有许多方圆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的湖泊,比较有名的有青山湖、艾溪湖、瑶湖...。地图上看,南昌城区在上,湖区在下,旧南昌人便把自瑶湖直到鄱阳湖一带的湖区人称为“下头湖里人”。
我奶奶是“下头湖里人”。裹小脚, 不识字。奶奶没有文化,但她老人家在幼小的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奶奶知道阳间和阴间的一切事情。 奶奶会念很多儿歌。奶奶告诉我“下头湖里人”会“作田(种地)”, 会“打渔”,还有个铁匠是全村的骄傲。“下头湖里”的男孩理发有个习俗,四周剃光光,头顶心留一小撮头发不剃掉,乡里人昵称“撮俚毛”。
南昌城区的小孩看不起“下头湖里”的“撮俚毛”。他们说“下头湖里人”说话很土,把“湖”读作“吴”,把“玩”说成“涅”,把“城里”称作“墒俚”,把手臂叫做“胛骨俚”...南昌城里小孩戏弄“撮俚毛”说:跑到墒俚涅一捏,胛骨俚一撸学打铁。(用南昌话读非常押韵)
下头湖里出产丰富,藜蒿、水蕹菜(空心菜)、荸荠、莲藕、菱角、芋头、咸鱼、黄鳝......。南昌的许多美食是下头湖里人带动吃起来的,比如藜蒿炒腊肉,甜酒酿糟炒水蕹菜梗,咸鱼烧肉,米粉蒸黄鳝,荸荠炒肉片,莲藕炖黄丫头,芋头烧排骨等等。下头湖里人还很会做糖饼子,不是街上叮叮敲的那种,是一个个表面雪白内里米黄色如铜钱大小的糖饼子,绵软香甜不粘牙,美味无比。
下头湖里的交通工具是船。下头湖里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摇橹撑船。走亲访友撑船就走。奶奶经常抱我在怀里摇呀摇,唱儿歌:
摇橹,叽嘎…
撑船,河下…
河下做什哩?
去看丈母
丈母冒在家,
两个姨子倒杯茶
什哩茶?
芝麻豆子茶
芝麻豆子开了花,
一边屁股打一巴。
奶奶就开始打我的屁股,我们就笑着滚成一团…笑停下来,我问:丈母是什么?奶奶又哈哈笑起来:是你老婆的妈妈。我问:老婆是什么?奶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如今,下头湖里近瑶湖一带成了大学园区,是南昌最有文化的区域之一。风景美极了,有人称之为“南昌的马尔代夫”。只是,下头湖里的鱼虾十分稀少了,下头湖里人靠土地发了财,家家都有几栋房子......

代入感好强,跟体验了一把那个时代的南昌一样!

那个时代的南昌,富裕度在全国算是高的。普遍来说,那时的南昌人追求不高,很容易满足。

喜欢这种文章,很好懂。

南昌土话很多有历史根源,解释清楚了就很好懂。

有点看不懂

是不是有代沟 都看不懂

说的是老南昌有这么一个人群,叫做“下头湖里人”,现在的南昌人不知道。下头湖里出产丰富,藜蒿、水蕹菜、荸荠、莲藕、菱角、芋头、咸鱼、黄鳝......。南昌的许多美食是下头湖里人带动吃起来的,比如藜蒿炒腊肉,甜酒酿糟水蕹菜(空心菜)梗,咸鱼烧肉,米粉蒸黄鳝,荸荠炒肉片,莲藕炖黄丫头,芋头烧排骨等等。下头湖里人还很会做糖饼子,不是街上叮叮敲的那种,是一个个雪白的如海昏侯金饼一样的糖饼子,美味无比。

好形象,我屋里太宁就系咁哇个!

我也是下头湖里的。
你写的儿歌我小时候也听过,而且印象深刻。有的地方有细微差别。比如,第二首我记得的是:
摇摇橹,看丈母
丈母冒在家,
两个姨子倒杯茶
什哩茶?
芝麻豆子茶
豆子开了花,
一边屁股打一巴。

时代变迁得太快。

系咁哇个!摇船(下头湖里说“算”)的人家好好捏。

恰过米粉蒸黄鳝不?比米粉子蒸肉好恰。

真的是芝麻豆子茶!我恰过,可能是擂茶的一种。炒熟的芝麻和豆子,好香好香,和茶叶一起放在舂子里舂,然后泡茶。

谢谢啊,长见识了

我记得下头湖里人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五。后来才知道过小年有官3民4船5之说(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腊月二十四,船民腊月二十五)。以前的南昌年年发大水,街上都过船。南昌有船民,很多现在的南昌人无法想象。

我说的额南昌话都是所料个 你应该很大年纪咯 哈哈

系哟,老头子快70岁了。上个朝代民国时期生咯。

老大大脚板,老二近视眼,老三呱呱叫,老四没人要,老五碰到了鬼,老六摔断了腿,老七.....忘了

老头记得的是:老大大脚板,老二近视眼,老三呱呱叫,老四冒人要,老五叮叮敲(南昌话读壳),老六卖膏药,老七挑担水,老八碰到鬼。

老九没有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