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成功的都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任何一个都是从到成长起来的aso优化
正是因为它能成功实现零的突破,才有后面那千千万万的用户裂变
那么,这些成功的是如何获取到他们第一批用户的呢?
首先说一点,也是我们在做产品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彻底明确产品定位,这样才能保证在获取第一批用户的过程中不出现大的偏差
作为国内最资深的软件、企鹅帝国两大社交支柱之一,有人曾评价其说“腾讯的上半场靠,下半场靠微信
”可见对腾讯帝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正是的巨大成功,才有后面一系列的腾讯产品靠着庞大的用户数,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批用户,并“发光发热”
而作为腾讯曾经的“用户输出基地”,的第一批用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到中国互联的上古时代年,那个年代电脑价格昂贵,普及率不高,加上拨号上也贵,所以绝大部分人上都是去吧
当时上最流行的不是玩什么游戏,而是在同城聊天室里和不同的人聊天,比较有名的像“碧海银沙”聊天室
这种同城公共聊天室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建立点对点的个人联系,并且友都是生活在当地的人,极大限制了友们的热情
所以当突然有一天有人在聊天室里问“你有络寻呼机吗,加我*****?”没错,“络寻呼机”就是,当时还叫,就这样成功地从聊天室“截取”了一些同城聊天室里的用户
此外,当时的电脑软件杂志和报纸上面都有的介绍和下载说明,这也为导入了一部分用户
另外吧预装也是一个重要的用户来源渠道,当时基本上每个吧的桌面上都放着一个的图标,如果你不会使用,老板还会过来手把手教你怎么用,并会亲密的来一句暗示“你看,这个也可以聊天,而且是私聊,除了搜到同城的还可以搜到其他地方的人,你懂得,嘿嘿
”
百度
百度最开始是给搜狐、新浪等门户站做搜索服务的,年互联泡沫爆发时,各大科技“哀鸿遍野”,纷纷减少各项不必要的支出,其中就包括站内搜索服务
后来百度出来自己独立做搜索时,早已体验过的搜狐、新浪用户自然有一部分就跟过来了
淘宝
阿里巴巴最早的业务是推广络黄页,最早的一批用户便是通过电话黄页和上门拜访一个一个谈出来的,这应该算是互联最早的“电话营销”了,当然这也为阿里锻炼出了一支能打硬战、能打胜战的“中供铁军”
淘宝最初的一批用户是靠当时和各大中小站长合作,各大中小站给淘宝导流导出来的
微信
微信的第一批用户是从邮箱导过来的,当时的微信在腾讯内部并不被看好,并且有来自手机的压力,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的流量支持
无奈之下张小龙将微信的下载地址放在了当时他负责的邮箱首页上,通过邮箱的导流为微信引来了第一批用户
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对“米粉”的运营一直被各大互联模仿和学习
第一批小米手机的“米粉”其实是从论坛里面发展过来的
当时做手机系统()的时候,黎万强几乎每天都泡在论坛上灌水讨论,并且要求手下的工程师每天要回复个帖子,每个帖子后面会有一个相应的状态来显示这个解决问题工程师的和建议被采纳的程度
除了老板和员工的“亲力亲为”,小米还会时不时做一些“米粉同城会”的线下活动,邀请一些用户到现场来与工程师当面交流,参与的设计、研发、反馈等
这些极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和粘性,所以当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时,从闻风而来的米粉将一抢而空,并形成用户裂变
在项目启动阶段,通过“埋雷”成功地把推向了高峰
一方面的创始人王宁带领几个运营人员在知乎、豆瓣、贴吧、微信群和群等几乎一切能利用上的渠道中发帖、回帖、讨论,由于内容质量高吸引了很多运动和减肥爱好者的关注,渐渐地成为了这些渠道里面的意见领袖,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上线时,所有的意见领袖号和帖子同时推荐“”,在目标用户群体中一下子火了
除了“埋雷”之外,王宁他们招募了一批多人的内测用户,王宁曾这样说“这四千多个注册用户,像核武器一样,迅速爆发推广
这四千内测核心用户加上我们在新媒体里面埋的雷,两股力量一起往前推进就走到了今天
”
陌陌
社交软件的核心和稀缺资源是女性用户,尤其是优质的女性用户
陌陌在发展的时候就选择了新浪微博和空间两个投放渠道,通过一些列专题文案推广,吸引了不少女性用户
此外陌陌还专门砸钱去“拉拢”了一批空姐、模特、淘女郎、校花等优质女性用户为其产品站台,就这样“修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栖”
小红书
小红书的第一批用户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的导流
当时他们在公众号上发了一些爆款文章,然后在公众号设置回复机制,关注公众号回复即可获取某某某攻略等,此外小红书还在当时的出入境管理局和排队的女人们一对一进行“闲聊推荐”,用购物攻略来吸引这些目标用户们关注公众号
到了年月和月,小红书的版和上线后,直接将公众号上的小红书粉丝导入,这就是小红书第一批用户的来源
其他
爱彼迎地推住不上酒店的外地参会者;
滴滴打车端地推出租车师傅,端线上烧钱做活动;
课程格子获取课程信息,深入校园进行地推;
今日头条手机预装,手机应用商店推荐;
脸萌应用商店推荐位,鼓励分享得到口碑传播;
知乎创始人的科技圈朋友;
新浪微博高价请明星大入驻;
虎嗅传媒圈内积累种子用户;
……
总结
在做产品之前,首先应该要对自己的产品用户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比如我这个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准备解决哪些痛点和需求?目标用户是哪些?这群用户的特点是什么?一般在哪里经常出现?有了这个最基本的认知,我们获取第一批用户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获取第一批用户的方法大致如下
线上媒体及新媒体推广(公众号、微博、抖音、论坛),综合性或互补类合作,电话营销,手机预装,应用商店推荐,竞争产品截流等
代表产品如小红书、淘宝、微信、陌陌等
线下上门拜访,一对一下载指引,地推,宣传单海报,置换资源等
代表产品如爱彼迎、滴滴打车、课程格子等
获取第一批用户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后期我们的产品和运营必须跟上,要想办法提高用户的黏性,并让这批种子用户裂变开来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自身的产品过硬
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产品和用户的特点,努力找到最合适的途径,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多的流量
转载请注明运营、淘宝、百度……这些成功是怎么获得第一批用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