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长征5号第二次试射失败,2018年2月,运力两倍于长5的重型猎鹰首飞成功。
预计于2030年首飞的长征9号巨型火箭尚未立项,而spacex运力1.8倍于长9的bfr火箭已给出了2022年首飞的时间点。
大火箭之争的另一面,是即将迎来爆发的商业航天市场。廉价的可回收火箭+价格低廉的微小卫星和卫星星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利用太空的传统套路,萌生出极其宽广的商业前景。
本文中,塞冬不仅会和往常一样,用数据来展示当今商业航天领域的快速变革,还将实地探访我国的民营火箭企业,回答众人关心的关于中国民营航天的种种问题,带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现役最大火箭”争夺战
按惯例,直接放数据说话。我们把时间线推到2年前——2016年,这一年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说是个大年:长征7号和长征5号火箭相继首发成功,把中国的火箭运力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上表可以看出,抛开冷战时美国和苏联的“上古神器”们(已退役、失败、或放弃)不谈。单看21世纪以来的新火箭或者老火箭的新型号,美、俄、欧都已早早拥有20吨以上的近地轨道运力。邻国日本也在2009年发射了近地轨道运力16.5吨的h-iib火箭,并连续6次发射成功。
在2016年长5发射成功前,中国的火箭运力曾长期处于世界第二梯队,运力最大的火箭是2007年发射的长3乙增强型,近地轨道运力11.5吨,用于载人航天的明星火箭长2f,近地轨道运力是8.6吨。
2014年底,印度发射了一枚gslv mk3火箭,将印度的近地轨道运力从5吨提升到了10吨。当然了,由于印度技术水平有限,这枚火箭虽然推力堪比美俄欧20吨运力的火箭,但运力只有一半。
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在载人航天、天宫、登月等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但长期以来火箭运力的不足一直是广大航天爱好者们心头的一道坎。
特别是日本h-iib的接连成功、印度的渐渐发力,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综合国力不相匹配。
下面是2002年首次在珠海航展亮相的“下一代运载火箭”模型,也就是现在“长征5号”的原型。
随着美、俄、欧、日、印新一代火箭的涌现,长征5号成为2016年前中国航天界和航天爱好者们持续十多年的一个期盼。根据第一张表格里的数据,长征5号首飞的那天,中国就将拥有全球现役运载能力第一,或者至少是和美国德尔塔4重型火箭各有千秋的并列第一的大火箭,把欧洲、日本、印度远远甩在身后。
一年多前,2016年11月3日,长5首飞,为了这个十多年的梦想,我飞到了海南文昌。
据当地政府统计,有12万人涌入文昌观看长5发射。我选择的观看地址——龙楼镇淇水湾的海滩上,人山人海,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大老远来,从中午等到晚上,战战兢兢的期盼发射不要推迟,最终成功看到了大火箭首秀。下面是我拍摄的照片:
根据我们在世纪初的规划,长征5号/7号将是我国在21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射主力,是我国进军世界一流火箭的两面大旗。而尚处于前期调研、还未立项的长征9号,才是我们进军世界航天之巅、看齐美国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