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小沙棘做成大产业


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省忻州市横跨太行山—燕山、吕梁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对村多村小村穷、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滞后等诸多不利条件,忻州市岢岚县在解决深度贫困上下真功夫,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上敢于啃硬骨头,使贫困群众真受益、真脱贫。
岢岚县神堂坪乡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6350人。近年来,神堂坪乡按照全省“五个一批”生态扶贫的战略部署,立足本地适宜沙棘种植开发的实际,探索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沙棘产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发展路子。
“我们立足区域资源实际,把沙棘作为“一村一品一主体”主导产业,把合作社作为开发沙棘产业的实施主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五位一体模式,提高合作经营组织化水平。按照全县依托42万亩沙棘林资源,建设7个万亩沙棘工业原材料林基地,打造全国‘沙棘之乡’的部署,结合神堂坪乡资源优势,规划实施万亩沙棘林基地建设,对12600亩沙棘林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开发。”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介绍道。“发挥村党支部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引领作用,在神堂坪、闫家坪等8个村组建8个合作社,承接实施沙棘林改造项目。引导农户和村集体将10011亩退耕还林地经营权流转给沙棘专业合作社,按每亩300元折股,吸收184户贫困户在内的1377户农户入社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合作社分别与生产沙棘饮料、沙棘黄酮、沙棘籽油、沙棘叶茶等系列产品的山西山阳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山西芦峰食品有限公司、鸿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沙棘果枝每斤1元、干沙棘叶每斤3元的收购协议,长期为企业提供原材料,推动沙棘林效益转化。”
为了把“小沙棘”做成“大产业”,让沙棘真正成为神堂坪乡脱贫致富的“生态之果”。神堂坪乡政府聘请专家精心设计方案,在市县林业技术骨干现场技术指导下,由合作社因地制宜采取带状疏伐、择伐疏伐、复壮更新等方式对天然沙棘林进行改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沙棘结果率和采摘率。在对全乡万亩天然沙棘林进行提质改造的基础上,结合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和经济林建设,引进大果沙棘优良品种,推广林药间作模式,新建8000亩优质沙棘林示范基地,扶持合作社通过承包、入股、租赁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带动3500户以上农户依靠沙棘产业增收。依托全县现有3户沙棘加工龙头企业13条生产线、开发出20多种新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2亿元的产业规模,组建更多主营沙棘种植、采摘、收购、销售、初加工的合作社,推进专业化精细化分工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带动参与沙棘产业开发的农户年均增收4600元。
“为提高运营水平,确保各方受益,我们研究出台扶持沙棘产业发展办法,由县乡村三级、驻村包扶单位和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2个驻岢林场,帮扶合作社在全乡完成沙棘林改造6750亩,91户贫困户已通过合作社获得劳务收入74万元,户均收入8130元。沙棘林改造项目建成后,按照12600亩沙棘林亩产300斤沙棘果枝计算,农户户均可增收2745元,其中贫困户可增收2866元。”王志东说。
重点打造神堂坪村昌茂林业合作社,为全面推进林权流转、改造沙棘林、构建多种分红机制等探索路径、做出示范,构建起“1+7”合作社联合经营体系。仅9月,在昌茂合作社的带动下,依靠回收精选干沙棘叶,产值就达到1.2万斤,带动农户增收3.6万。对龙头企业在项目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协助山阳药业新上年转化2万吨沙棘果生产高纯黄酮项目,与高原圣果等公司签约7个健字号品牌合作项目。将发展沙棘产业纳入“五位一体”金融扶贫范畴,引导1537户农户将每户5万元贷款入股沙棘生产项目,实现企业融资7685万元,农户不还息不还本连续三年获得4000元分红。企业出于就近获取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协议在保底收购价基础上每斤再付0.2元,分成给村集体10元,合作社10元,沙棘管护、抚育合作社30元,10元用于奖补参加劳动的贫困户,实现多方共赢。(发展导报记者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