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年多谋划,北汽新能源终于迎来登陆a股历史性一刻。9月27日上午,一支代码为“北汽蓝谷600733”的股票在a股复盘,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然而,上市首日,北汽蓝谷股价表现却差强人意,开盘后股价直线跳水,并遭遇两次临停,收盘时股价大跌36.88%。有业界人士指出,除了业界对北汽新能源的盈利能力信心不足,影响了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整个新能源汽车版块投资者趋于谨慎,也造成了这种尴尬情况。
上市首日两度遭临时停牌
9月27日,北汽新能源借壳s蓝谷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证券代码:600733),成为继福田汽车(600166)、北汽股份(01958)后,北汽集团旗下的第三家整车上市公司。同时,它也是a股市场今年第三只无涨跌幅限制的股票。
然而,北汽蓝谷股价低开2.59%,报14.66元,开盘后该股股价直线跳水,开盘3分钟左右,股价就已经跌至13.19元,下降12.36%。上海证券交易所连发两份临时停牌公告,公告(1)称:北汽蓝谷(600733)今日上午交易出现异常波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的有关规定,本所决定,自2018年09月27日09时30分开始暂停北汽蓝谷(600733)交易,自2018年09月27日10时00分起恢复交易。不过,等到10点复牌后,北汽蓝谷股价继续下挫,报11.50元,下跌23.59%,再次临停。根据临时停牌公告(2),停牌时间持续至14时57分再恢复交易。收盘时继续大跌至9.50元,跌幅扩大至36.88%,市值仅为318亿元。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北汽新能源概念股中,渤海汽车开盘报6.25元,截止09:35分,该股跌10.02%报5.93元,封上跌停板。而在9月26日,渤海汽车净流出金额1712.47万元,主力净流出1550.51万元,中单净流出230.46万元,散户净流入68.51万元。其它概念股中,如国轩高科、欧菲科技股价也遭遇不同程度的跳水,其中国轩高科收盘股价报13.20元,跌6.65%,欧菲科技收盘股价报13.12元,跌幅达3.95%。
盈利能力受质疑只是一方面
作为“a股市场新能源整车第一股”,北汽新能源上市首日即遇冷,未来走势也让人不敢过分乐观。对此,万联证券一名资深分析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新股上市首日就被临时停牌,以前实属罕见。但近年随着股市大量资金抽离,类似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出现上市当天即告跌停,也反映出该股票本身应有的价值。”该人士介绍,根据现在新股上市的交易规则,当涨跌到一定幅度时会出现停牌,中断交易。
这名分析人士还指出除了业界对北汽新能源的盈利能力信心不足,影响了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整个新能源汽车版块虽然还在不断被炒热,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疯狂介入,也造成现在这种尴尬情况。他提醒投资者,目前市盈率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尤其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个股,无论其定位汽车类还是互联网类版块,市盈率正常一般为20多倍,而对于市盈率高得离谱的个股,建议谨慎介入。
今年1月,前锋股份公告称,拟投入288.5亿元,通过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包括北汽集团在内的36名交易方购买其持有的北汽新能源100%股权,同时募集不超过20亿元配套资金,用于新能源相关业务。9月25日,原名前锋电子的北汽蓝谷宣布,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已全部实施完毕,股票于9月27日起复牌。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前锋股份的公告披露,2017年前10月,北汽新能源共取得73.77亿元营业收入,实现净利润3924.40万元;2016年,北汽新能源全年实现营收93.72亿元,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同期,北汽新能源收到的政府补贴分别为1.48亿和2475.25万元。有业界分析人士就曾经担心,北汽新能源的业绩依赖政府补贴,将是它上市后需要应对的问题。
也有其他分析人士表示,毕竟二级市场的操作有自己的特性,现在已经临近国庆长假,等到黄金周回来后,北汽蓝谷的股价可望出现转机。不过,海通证券一名陈姓分析人士对接下来的股价表示谨慎乐观。他指出,北汽蓝谷今天的大跌,和此前送股除权,且“送”得太多,导致市场影响不佳有关。根据北汽新能源消息,公司本次购买资产发行股份7.6亿股,发行价格37.66元,发行后总股本9.59亿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公司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股转增2.5股,资本公积转增完成后,公司总股本33.55亿股。按照本次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的备考审计报告,2017年末,公司总资产281亿元,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净利润0.36亿元。该人士表示,企业盈利能力固然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政策导向问题,过去买st股的玩家重组都有不错的收益,北汽蓝谷今天的情况就是一种示范,它所传导的信息就是st股重组成功了,也没收益,弱化了st股的投资效应。
对于这次上市首日股价即遭遇暴跌,北汽股份并没有作出正面回应。该公司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强调,接下来企业将继续加快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布局,进一步推广“车电价值分离”商业模式,以应对后补贴时代带来的考验。
采写 南都记者 梁罗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