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的楷模,光辉的典范。
【革命母亲】李梨英
二十世纪30年代,李梨英参加潮汕地区和闽南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屈不挠地为革命事业忘我工作。她支持和投身以英雄事迹树立了奉献风范而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送儿参加红军
李梨英于1888年11月25日出生在潮安县秋溪区(今属磷溪镇)西坑村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她13岁时,父亲迫于生计到南洋谋生,一去杳无音信。因地主豪绅勒迫派款,母亲无奈把她定亲,用聘金缴还派款。16岁时,母亲和哥哥在贫病交加中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的李梨英过门来到秋溪区大坑村(今属铁铺镇),与勤劳朴实的农民林再发结为相濡以沫的夫妻,在贫穷的困境中艰难地挨过二十多个年头。在她40岁那年,丈夫因劳累过度去世。大儿子林松泉外出以打石为生,二儿子林松炎才16岁,被地主逼得走投无路,飘洋过海、逃生他乡。李梨英苦苦地向悲惨的命运抗争,渴望光明的前景。就在这个时候,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潮汕地区的农民运动也轰轰烈烈掀起。年底,她感受到革命的力量。这个时候,她那已参加革命的大儿子也常常给她讲述山外革命斗争情况、海陆丰农民运动和各地妇女翻身闹革命的故事。她开始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接受革命的影响。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在潮州发动镇压革命力量。9月,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来到潮州,建立了“七日红色政权”。李梨英认识到只有党和红军才是工农群众的救星。
革命高潮过后,当地党组织和工农自卫军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斗争。潮澄饶三县交界的秋溪区作为发展潮澄饶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立足点。1932年下半年,党派彭莫、傅尚江等同志到大坑开展工作。李梨英在他们的启发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这时,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三连(简称“红三连”)和秋溪区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李梨英受到极大鼓舞,从而不知疲倦、不畏艰险地参加革命活动。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替红军探敌情、送情报、看护伤病员。她支持大儿子林松泉、大女婿刘金城(秋溪区委委员)的革命工作,又带头送三儿子林松才参加红军。当时红军编印的《红潮报》以题为“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对这件事作报导,李梨英第一次被称作“革命母亲”,她的家庭成为革命之家。在革命斗争中,李梨英表现了坚定、忠贞的革命品质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从1933年春开始,南方革命斗争转入艰难曲折时期,也是李梨英经受着最严峻考验的时期,她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候国民党不断派兵围攻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潮澄饶革命力量,秋溪区多次遭到血腥镇压。李梨英的大女婿刘金城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大女儿林松花也被捕入狱;三儿子林松才和大儿子林松泉相继在战斗中牺牲。失败、艰险、悲痛,没有打垮李梨英,反而增强了她的革命斗志,她对同志们说:“不要为我难过,我明白,不流血牺牲,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投身于革命,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
李梨英在失去亲人之后,自己投入到革命斗争中。1935年夏,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秋溪区革命力量逐渐转移到凤凰山区。秋溪区委安排李梨英暂避南洋。李梨英谢绝区委同志的好意,坚定地说:“出家不入家,我走的是革命路,不是南洋路……就是要死也要死在革命队伍里。”她把小女儿林美花寄托到远亲家里,带着12岁的小儿子林松森跟着队伍上凤凰山。临行时,她把多年来省吃俭用积存的二十几块光洋交给区委作为活动经费。
1935年11月,潮澄饶红军向闽南转移到达福建乌山,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区独立营,配合闽南红三团部队开辟乌山根据地。李梨英随着红军来到这里,被分配到独立营伤兵站工作。
这是南方革命最艰苦的时期,独立营和红三团为牵制敌人对长征红军的追击,在闽粤边区开展游击斗争。李梨英和几名女青年战士在乌山深处的石洞护理一批批伤员。在敌人围攻下,给养十分困难,药物更加匮乏,战士们的生命经常处在垂危之中。她亲自上山采草药,下山打粮食;时常站在冰冷的山涧水流中为战士洗血衣;以母亲的慈爱护理着战士;一次次组织机警转移,避开敌人的“围剿”,把伤兵站引出险境。
1937年,全国抗日情绪高涨,国民党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7月16日,国民党157师利用欺骗手段,把准备开赴抗日前线的闽南红军游击队800多人集中在漳浦县包围缴枪(史称“漳浦事件”)。同日,国民党沈东海部袭击诏安月港村,逮捕杀害了正在开会的中共闽南特委和县区委领导人(史称“月港惨案”)。这时候,革命队伍内部充满着悲观情绪。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梨英万分悲愤,但她意志坚定地对剩下的伤病员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白天和黑夜,阴天和晴天,革命失败是暂时的,我相信团体(指党组织)会来找我们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她拿出自己积存的20块光洋作为伤员给养费用。安定了伤员情绪之后,她连续几次下山联系群众,筹措粮食,又组织轻伤队员打土豪,一直坚持到红三团的到来。当红三团副团长卢胜带领队伍从漳浦突围打回来找到李梨英时,激动地说:“在敌人围攻下,许多人动摇了、走散了,只有阿姆你们还在这里坚持,真难得啊!”李梨英为革命保存了力量,做了一件对闽南游击队贡献很大的事。
以母亲的情怀,掩护革命力量
1938年春,李梨英从乌山调到平和县大芹山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闽南特委)机关做掩护工作。1941年春,李梨英的小儿子林松森在执行交通任务时牺牲了。李梨英忍着极大悲痛,把母亲的爱全部倾注到革命大庭中。她细心照顾着身患重病的中心县委书记朱曼平。1941年6月,李梨英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设在大埔百侯的电台工作。电台以“家庭”形式作掩护,李梨英以母亲身份担起持家的重任,细心照料同志们,使电台正常工作了一年多时间。1943年,李梨英在潮汕先后掩护过方方(南委书记)、吴南生等同志。在“南委事件”之后,她为领导机关的安全尽了最大努力。既承担生活上各种担子,又做交通联络工作。
从1943年底开始约一年时间,李梨英担任潮汕党组织交通员的工作。在执行任务时,每当遇到紧急情况,李梨英总是从容应付,首先考虑同志的安全,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使党的机关始终安然无恙,领导同志化险为夷。1943年11月初的深夜,国民党洪之政部包围搜查饶平隆都(今属澄海)冠美村,当时周礼平等领导同志和李梨英刚好隐蔽在这里,李梨英自己巧妙与前来搜查的敌人周旋,使同志们转危为安。
李梨英虽年过半百,但时常日走百里,闯过日伪和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线,机警应付层层关卡的盘查刁难,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任务。1944年7月,曾任“南委”秘书长的姚铎叛变投敌,隐藏在揭阳榕城。为消除后患,潮梅党组织部署处决这一叛徒。由揭阳党组织负责人王武负责前线指挥,潮澄饶党组织负责人周礼平隐蔽在潮安县江东佘厝洲村负责行动总指挥。从佘厝洲——浮洋——大窖——云路——曲溪——榕城这百里交通线,要经过日军、和平军、密探、国民党186师和地方武装势力的重重关卡,李梨英担负起快速传递情报的重任。自7月至11月,她时而化装成农妇、媒婆,时而扮成小贩,多次奔走在这条复杂的交通线上,及时地传递了情报,保证处决叛徒任务得以迅速顺利完成。1944年底,李梨英在澄海县华富乡党员陈续豪家里作掩护工作,由于她善于与周围群众打成一片,不久,陈续豪家成为潮澄饶抗日敌后武装小组的一个转动点。
1945年年底,李梨英调到汕头市龙华里中共潮汕特委机关以家庭形式作掩护,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李梨英是这个“家庭”的母亲,象以往一样,她将母亲的爱全部倾注到这个“家”中,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个同志,传递情报和接送领导同志等任务。解放战争后期,在国民党垂死挣扎,大肆捕杀革命者,破坏我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下,这个“家”三迁住处,凝聚着革命母亲李梨英的一番心血,一直坚持到汕头解放。
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竭尽绵力
李梨英为潮汕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她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1951年,来到北京国庆观礼,受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作为老根据地人民代表,向毛泽东主席敬酒。她关心和支持潮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2年春,她写信给毛主席,建议加快潮汕经济建设。她经常把自己的积蓄献给灾区。她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她要求自己的子孙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唯一生存的儿子林松炎从南洋回来时,她没有把他留在身边,而是让他回到家乡务农,参加土改运动。她把外孙、烈士刘金城的儿子送去参军,后又让他举家迁往南澳岛建设发电站。
李梨英同志参加革命30年,她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常说“革命不成功,就不回家”,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她都对革命事业矢志不移。她总是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影响同志,鼓舞战友,坚持依靠党和群众去战胜困难,度过了一道道的难关。她对党无限忠诚的典范。她爱说的一句话是“阿姆是党的。”不管是在艰险的游击战争环境,还是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她总是随时随地服从党的调遣,听从党的召唤,以自己的忠贞、坚强、勇敢和机智,一次次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是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楷模。她三十年如一日为革命事业辛勤工作。她就把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交组织作活动经费。她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实践“我革命不是想来享福”的誓言,在建国后,在对待子女问题,她要求他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她要艰苦奋斗的作风代代发扬。她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经常把自己的积畜捐献给灾区和社会建设事业。1961年6月24日,李梨英因病在北京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把积存的1800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李梨英是平凡而崇高。她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投身革命;她为革命奉献三儿一婿,却把母亲无私的爱倾注到革命大家庭中;她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但却愉快地接受最平凡最琐碎的工作,做出最不平凡的功绩。她却胸怀全局,无私奉献。李梨英同志的一生,寄壮丽于质朴,寓伟大于平凡。
毛主席接见革命母亲李梨英(前排左四)
来源:印象铁铺
真正的妇女头
全家人都在战争中牺牲了。。
真是命运坎坷
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