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只名叫spot mini的机器狗刷屏了,它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开了一道...
大家注意了,这扇门可不是我们常见的推拉门,而是一个带有把手的液压门。这种门在国外非常常见,很沉,而spot mini把力道掌握的恰到好处。
整个过程给人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好像当年看《侏罗纪公园里》里会开门的恐龙,给人莫大的心理阴影面积。
这只狗是波士顿动力的作品(boston dynamic),它诞生于2016年,当时还是全钢架的结构,可以端茶倒水,可以陪人跑步,还能尬舞...
之后的进化版有了塑料外壳,造型上变得更加逼真,动作也更加流畅自然。
而除了机器狗外,波士顿动力还有一些机器人,比如最具代表的atlas。
atlas可以搬运物体,可以适应多地形环境,可以玩“跳一跳”,最牛逼的是,它能后空翻。
有人会问了,会后空翻的机器人有什么卵用?
毕竟,市面上大部分的机器人都是这个样子,它们被安置在流水线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却致力于对动物的模仿,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事实上,这也是这家公司的窘境,波士顿动力虽然黑科技满满,但它始终找不到产品运用的领域,也没法变现。
1992年,波士顿动力诞生于麻省理工大学,此后一直寄人篱下,前后换过三个东家:先被darpa包养,2013年被谷歌收购,2017年被软银收购。
一家明摆着不挣钱的企业,却屡屡被人收购,这背后的金主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
所以,我们今天不扯波士顿动力的大狗,只看一下它曾经的老东家。
现实版神盾局
在《复仇者联盟》中,神盾局是除去超级英雄外,人类抵御恐怖活动(和攻击)的最有力屏障。
神盾局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玩意,比如会飞的航空母舰、肉眼看不见的隐形手枪、可以易容的电子面具等等。
而darpa则是现实版的神盾局,它的全称是defense advancd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翻译过来是美国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
darpa创立于美苏冷战时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给当时的美国人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和恐慌,分分钟感觉苏联要统治世界。
四个月后,美国便设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首要的目标就是发射自己的卫星。
arpa后来演化成了darpa,它的职责也脱离了太空卫星的局限,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而darpa的宗旨非常奇葩:防止美国对其它国家的技术进步感到惊讶。
防止技术惊讶...用《三体》的话讲,就是只允许美国对别人进行降维打击。
听着挺玄乎是吧?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去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东西”。
darpa研究过合金材料、机械外骨骼、战斗机甲,甚至还有心灵感应这种玄学的东西。比如它搞的组合式假肢,和科幻电影里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然,大部分项目都不是很不靠谱。darpa每年会投200-300个项目,其中约有20%的项目不到一年就被搁浅。
但其中有一些项目不旦成功,甚至产生了颠覆世界的影响力,比如互联网、gps、虚拟现实、无人机、自动驾驶,语音助手...它们的诞生都离不开darpa的研究。
虽然darpa本身不挣钱,可它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科技和商业价值,也让美国在一次次变革中保持了技术领先的优势。
类似darpa的机构很多国家都有,但为什么偏偏只有darpa独树一帜呢?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首先是不缺钱。
darpa的年经费大约占到了美国国防预算的0.3%,比例很小,但耐不住预算基数太大,所以darpa依然可以拿到巨额的费用。
有了这些钱,darpa并没有设立自己的实验室,反而承担了一个类似“风险投资机构”的职能。
darpa去发现和挖掘有想法的产品,这些产品来自大学、实验室、或者研发团队。darpa会用钱砸,帮助他们完成初期的技术培育。
其次,darpa有着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
darpa的创始人是前美国国防部长尼尔麦克尔罗伊,但部长这个身份只是兼职,他的本职是宝洁的总裁。
他还找来了时任通用电气的副总裁罗伊约翰逊,担任darpa的第一任局长。
这两个人都是企业家的身份,把运营公司的理论带入了darpa,让一个官僚主义的政府机构,具备了浓厚的企业基因和商业思维。
darpa的制度、文化都是围绕着商业的本质:效率。
比如它确立了短任期制,给当局者压力,要在两年的时间内搞出些名堂。
比如使用了合同承包制的工作方式,让darpa把精力放在项目评估上,去帮助研究人员解决问题,而不是和政府部门撕逼。
再比如darpa使用了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非常精简,局长下面只设有几个办公室,局里也仅有200多个人。
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很像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其目的无非是减少层级,提高效率。
波士顿动力就是darpa挖出来的,然后不停注资,让波士顿动力开发军用机器,用来运输物资。
具体给了多少钱无从查询,但这数肯定小不了。比如2013年,darpa提出要改进ls3型机器狗,给波士顿动力提供了一笔一千万美元的经费。
可惜,波士顿大狗并没有成为战场的主流,它远没有伊拉克的那些拆弹机器人来的实在。
加上造价昂贵、维修成本高、续航差、噪音大等问题,让机器狗和生态外骨骼一样,成为了一个极其小众的存在。
x实验室
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收购,并被并入了谷歌最神秘的部门:google x 。
x是谷歌的一个实验室,里面都是一些脑洞很大的人,做大开脑洞的事。相比darpa的科幻,x的项目还是要接地气一点,但依然“歪门邪道”。
举个,project ara,它的目标是打造一款可以diy的模块化手机。
手机上所有的部件都是可更换的,屏幕坏了换个屏幕,嫌续航不够可以换个大电池,手机卡了可以直接换个处理器。
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可以用一生的手机。
然而ara有很多问题,比如手机掉地上了,各个模块会被摔地四分五裂,真是节操碎一地。
更要命的是,这个项目太过庞大,谷歌没有供应链,没办法量产,也没有第三方供应商愿意给它生产模块。
x对ara做了两年的研发,于2016年宣布无限期搁浅。
x实验室还有一个出名的产品:google glass,它诞生于2012年,可以拍照可以录像,可以导航、接收手机的推送等。
当时有人称这款是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移动终端,但短短3年后,谷歌就宣布停售这款产品。
佩戴不够舒适、续航差、功能少、没有软件开发商的后续参与,加上高昂的售价(1500美元),让这款产品几乎无人问津。
谷歌曾经非常重视波士顿动力,由安卓之父安迪·鲁宾亲自带领。可惜,安迪因为性骚扰事件被谷歌逐出家门,他走后,波士顿动力便群龙无首。
后来谷歌整改,成立了alphabet,而在x的部门下,却没有波士顿动力的身影。
谷歌首席顾问rosenberg说:
像我们这种规模的初创企业,无法把30%多的资源投入到需要10年才能做出来的东西上
波士顿动力的东西还是太前卫了,哪怕对于谷歌的x lab也是如此。
soft bank
软银是全球最大的科技风投集团之一,与波士顿动力上两个老东家一样,软银玩的也是高风险高回报。
但相比于前两家的“不靠谱”,软银有更完善的评估体系和商业运作模式。
被软银投资的科技企业,很多有着非常恐怖的回报率,比如软银当年0.8亿投资阿里巴巴,带来了1368亿的回报。
但要说波士顿动力是下一个独角马,估计软银自己都不信。
这笔收购,和软银的创立者兼ceo孙正义无不关系。
孙正义将自己描述成科技革命的信仰者,认为未来人们会更加依赖机器人技术,他收购声明中称:
目前人们靠人力还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智能机器人会成为下一代关键技术。
除了想推动技术变革,软银收购波士顿动力还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考虑。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很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劳动力短缺问题,从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痴迷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
软银有另一个想法,它希望能开发出友好的机器人伴侣,来陪伴老人,解决孤独,顺便还能做做家务。
此前软银也推出过一个叫pepper的人形机器人,它缺乏的显然是波士顿动力的技术。
波士顿动力从诞生之初就处处显得不靠谱,26年过去了,它依然没有实现商业化,依然是一家“寄生虫”公司。
只是,它的宿主们都非常欢迎这只“虫子”,从darpa、谷歌,到软银,它们接手波士顿动力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商业价值,而是它的潜力,一种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你可以说金主们财大气粗,你可以说技术的商业化才是最大价值,但这种走在人类社会前沿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的态度,的确令人尊敬。
没有背后的金主,就没有今天的波士顿动力;也正是有了这些金主,才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技术奇迹,人类的种种幻想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