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工作是快乐的源泉,不断充实自己。多年来,永修县文化馆馆长戴征洋凭着艺术的热爱坚守在工作的最前方,组织举办县里的各种大型活动,还要帮文化馆下属的大众艺术团、大众合唱团、大众黄梅戏团编导各种节目。因为工作认真、成绩出色,大家都叫他“永修的张艺谋”。
戴征洋在指导演员演出。(图片均由其本人提供)
笑称自己是“全国最老的馆长”
永修县里凡有大型活动,都会由戴征洋负责。县春晚、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等,最让人敬佩的是,组织过这么多的活动,他基本没有失误过。戴征洋常说,细节是成功之本。
戴征洋是永修滩溪镇人,自小生长在农村。1971年,滩溪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需要召人。当时宣传队的人都是下放的知青,社里怕他们离开后,宣传队难以支持,便选中了戴征洋。在这里,戴征洋和知青们学习唱歌、跳舞、拉小提琴。1973年,戴征洋在江西水电工程局里的民工队伍里建设大坝。局里的宣传队需要文艺工作者,戴征洋能歌善舞,又被看中。他来到江西水电工程局的乐队拉小提琴。1976年,江西水电工程局举办演出时,一名男演员生病。因为戴征洋多才多艺,局里便让他去顶缺。于是,戴征洋就留在了舞蹈队。在这里,他开始学编剧,自导自编,自演自唱。戴征洋知道艺多不压身的道理,“那时的我挑土建大坝,还学拖拉机修理。”可因为他的成分还是农民,很难成为正式员工。1979年,电站建好后,戴征洋回到家里当了农民。种了一年地后,他来到滩溪小学当起了语文老师。“同时我还教孩子们唱歌。”1980年,公社成立文化站。戴征洋努力勤奋的事迹早被众人知晓,通过县文教局、文化馆大力推荐,成为文化站站长,同时也是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
1985年,戴征洋通过考试正式拿到国家编制。考上后,他被调去乡里整理文书档案工作。两年后,上头同时有两个调令下来,去大学深造或是调去县文化馆。戴征洋深思后决定去文化馆,因为文艺工作是他最喜爱的事业。1994年,戴征洋因工作突出,成为永修县文化馆副馆长,之后又兼任文化馆党支部书记。2002年,戴征洋成为文化馆馆长,一直干到2012年退休。他还未松口气,又被返聘回去,一直兼任永修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和馆长两个职务。直到2015年下半年,才卸下党支部书的重任。今年65岁的他笑称自己是“全国最老的馆长”。“我也跟领导提议,和别人一样回家弄孙为乐,但领导们不同意。没办法,干就干吧,只要组织上还需要我,我就继续认认真真地干下去。”
戴征洋在指导演员演出。
多年来,组织策划的演出不计其数
多年来,戴征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忘我的精神,开拓奋进,在事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1984年,为继承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他整理的永修民间舞蹈“推车灯”、“蛤蟆灯”、“打岔伞”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央卷、江西卷;1985年创作舞蹈《水电新一代》获全国水利电力系统文艺调演创作一等奖;1988年创作三人舞《打岔伞》获九江市舞蹈调演三等奖。1989年参与完成江西省文艺集成书志的收集、整理、编纂工作获纪念奖;1991年创作编排少儿舞蹈《蛤蟆灯》获江西省第三届少儿艺术节组织奖;1993年与人合作设计版面参加江西省改革开放15周年成果展,荣获省设计奖、九江市最佳设计奖;1994年至2006年组织策划江西省《修河之波》艺术节文艺汇演和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共七届,其中1995年分获第八届江西省《修河之波》艺术节歌舞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1996年创作编排舞蹈《黄河源》获江西省水电系统文艺调演二等奖。
2011年,戴征洋当选为九江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此外,他还是政协永修县第13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4届委员,江西省少儿歌舞学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西会分会理事,中国群文学会会员。在第四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4全国舞蹈大赛”,他编导的《柘林湖上》群舞获得银奖的好成绩。2015年江西省“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中,戴征洋获得先进个人的荣誉。2015年,永修县文化馆在省里和市里分别获得先进单位的荣誉。
多年来,戴征洋组织策划的演出不计其数,经常在永修县委、政府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和庆典等活动中担任整个活动的总导演,深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前不久,“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黄广琴专场慰问演出在永修恒丰企业集团广场举行,这也是由戴征洋组织策划的。“我们需要歌颂这样的精神。”他自担任馆长以来,县文化馆年年获奖。戴征洋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一个县长知道他的成绩后,感慨地说他是“永修的张艺谋”。这个称呼也被大家公认。
勤恳奋进,全身心投入工作
2004年,文化馆的大众艺术团成立。戴征洋免费担任团里的导演。十多年来,他带领着团员们自编自演各种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穿街巷、下乡村,把笑声送到千家万户。之后又组织了大众合唱团、大众黄梅戏团,把群众文化搞得红红火火。
2006年,为把云居山真如寺历代僧塔争取申报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他带领全馆仅有的5名干部日夜奋战,制作申报文本。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问题,财政尚未下拨,馆里经费匮缺,申报期限逼近,全馆上下举步维艰。为不坐失这次绝好良机,他回家晓之以理,说服妻子,毅然垫资36000元,及时解了燃眉之急。
2009年举办建国60周年文艺晚会,在长达两个月的紧张排练辅导中,戴征洋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当演出结束,剧场人去楼空,只有他和看场的人还在忙着收拾灯光道具等从馆里搬去的演出设备,直到凌晨一点钟回家。
2010年,省市下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他和馆里同志常常挑灯夜战。毕竟花甲之年,体能难支,有一次因为疲劳过度,累得晕坐在街边。医师劝他住院或卧床休息,可他像没事一般,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他制作的普查总结文本,获得省市专家好评。但他提到自己的这些成绩时,只是谦虚地说:“组织这样重视我,我就应该全力回报。”
(记者 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