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暑期长假,一家人总想出去浪。自驾游自然是首选,一来习惯了车轮上的生活,二来带着小孩有辆车总会比较方便,哪怕四处折腾,回到车上总能找到熟悉的感觉,也方便休息。
选目的地颇为周折,珠三角周边早已踏遍,几天的行程只能是周边省份了。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也自驾过数次了,目光转向东边,于是选择了这次一路向东北方出发的粤东、闽西南之旅。算是一次客家、潮汕文化之行。
day1 广州——永定土楼
长途自驾,怎可以没有蓝牙耳机?astrotec bx60这款神器,不但是立体声蓝牙耳机,不仅能提供hifi级的音乐体验,在驾驶过程中接听电话也是相当方便。先上一张出发前的照片吧。接下来的旅程中,作为摄影师就很难再上镜了,一路只会拍风景和给家人拍照。
上午从广州出发,沿着经过六小时车程,下午就到达了永定土楼景区。中途在河源吃了一顿客家菜,权当休息,一路上车流不多,还算轻松。福建土楼分了好多个景区,各有特点,一时就把人搞懵圈。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属于永定。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云水谣土楼群,属于南靖。除了永定和南靖这些比较常规的土楼群,另外还有些其它土楼群,但不在我们这次计划以内。我们这次来的是洪坑土楼群,这儿最有名的是振成楼,有“土楼王子”之称。
客家土楼是洪坑的主人。沿溪而上,在青山、绿水、翠竹、拱桥和田园中,放出无人机航拍,随处可见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至今犹存40多座明清时期的土楼,它们错落有致,让人眼花缭乱。追溯历史,早在1200多年前,永定客家先民将中原建筑艺术发场光大,取之于大地,将生土、砂石和竹片经过加工后夯筑成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土楼民居。
土楼原是闽西南山区中的百姓们正常而普通的居住房子,而发家致富的家族,必然希望把楼修得更气派些,振成楼是其中最为精致的土楼。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遵循的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杰作。
平时是不允许上楼的,但工作人员下班之后,土楼里面的原居民就会下楼招揽生意了,需要10元每位,便可以上到上面拍照。虽说是额外收费,但10元的确不多,要不上来,在下面根本没啥可拍的。
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为架梁式的土木结构,高16米,分4层,每层48个房间(全楼共计218个房间),有4道楼梯从一层通往四层。一层为厨房、膳厅,天井中有男女浴室、猪舍;二层为储藏食物的仓库;三、四层为卧室。外环楼按《易经》“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隔墙。
居民在自己的空间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如今这里多了游客的身影。
外环与内环楼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两口水井也刚好处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东边的水井在阳极,俗称“智慧井”,西边的水井在阴极,俗称“美容井”。这两口水井距离不过30余米,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两口井的水位、水温和水质明显不同,实在令人惊奇。客家土楼作为一个堡垒式的防御型建筑,被围困时必定要有食水供应才能生存。两口水井源自不同的地下水源,万一其中一处水源被敌人投不经污染,还有另一处后备水源。
振成楼的建造者靠什么累积如此之大的财富来建造这座中西合璧的客家土楼呢?永定晒烟在清朝康熙后期以色、香、味特佳开始脱颖而出,在乾隆年间被皇帝御赐为“烟魁”,列为“贡品”。于是生产切烟丝的烟刀业便应运而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洪坑林氏家族打制的烟刀畅销各地,尤其是林仁山三兄弟生产的“日升牌”烟刀,在上海、广州等大商埠独占鳌头,外销日本、东南亚。林家兄弟随即富甲一方。林家兄弟致富后,广置产业,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二十世纪初期,由于日本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烟刀物美价廉,致使洪坑手工烟刀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衰亡。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只有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走进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福裕楼和振成楼两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感受当年他们复杂的心境了;只能让思绪随着偶尔传来的几声“叮当、叮当”打铁的响声去想象当年的喧嚣了。或许这几声打铁声也将随着时间的流失,汇入历史的记忆深处。
day2 洪坑土楼群——南靖土楼——潮州
我们第一晚就是住这样的土楼里面,村内的土楼大都开有民宿,淡季价格也不算高,一百元左右有交易。不过住宿环境就比较一般,体验一下还可以。如果长期住,不是那么舒适的。
昨晚参观振成楼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多少显得有点昏暗,我们决定临走前再来这边看多一次。当地人说,拍振成楼的全景要把圆楼左右的两个护厝也拍进去。因为它们是一个建筑群,共同构成一个官帽的造型。
用无人机换个角度看,果然就是一顶官帽造型啊。且不说振成楼建筑如何精巧,功能如何齐全,风格如何独特,单就选址就可见设计者煞费苦心。振成楼主体为圆型,这缘于客家人的原始崇拜,据《易经》载“圆是天,是宇宙的表象”,客家先民崇尚圆,把圆当作天体之神来崇拜。
振成楼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从远处看,像一个堡垒,屹立在洪川溪河畔;左右各有一座起伏绵延、逶迤曲折的大山,楼的正面,地势开阔平坦,远望有一矮山,恰似文案,稍远,又有一座高山,山峰错落有致,连绵起伏,像孔雀开屏;再回到脚下,洪川溪蜿蜒而下,门前右边有一口池塘。水是生命之源,聚水宅前,隐喻祈求家族团聚的含义。振成楼的选址吻合了风水学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地。
土楼内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房一厅,一柱一瓦,见证了客家人沧桑几百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它们目睹婴儿的出生,在厅堂里热闹地开满月席,陪伴他们嬉戏读书,见证他们在祖堂拜堂成亲,再欢喜他们的孩子出生长大,最后沉默地送走白纸蜡烛。土楼守护楼内的人,楼内的人也将自己的气息浸润到了楼里的每个角落。
振成楼中庭是西式的罗马柱。另有进口的花色栏杆,振成楼这种中西合璧,外土内洋的构造,是客家土楼中比较罕有的。也反映出主人的创新精神和融通古今中外的文化底韵。振成楼设计者林鸿超,原是清未秀才,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二年在汀州府被选为全国众议院议员。孙中山和黎元洪曾分别题字“博爱”和“里党观型”制成匾额赠给他。他一生聪明好学,琴棋诗书样样精通。在历经坎坷沉浮后潜心研究《易经》,从中得到启发,结合《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综合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精心选址,按八卦太极图形式进行立体布局和设计,并邀集叔伯兄弟建造了振成楼。
盛夏直射的阳光可以晒到土楼的深处,但土楼的主要由夯土、青砖、木材建造,却不感觉特别闷热,也许这就是本地客家人说的“楼养人”吧?
振成楼的旁边是庆成楼,它的身份是客家祖训馆。庆成楼的楼门联是普天同庆,建国必成。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是有名的客家大佬,是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他的祖籍便是永安下洋镇思贤村。这座闽西客家庄,文风兴盛、保有中原士族纯朴遗绪。所以由他来给客家家训馆题写牌匾是再合适不过了。
入到庆成楼内,中央祖堂上的“燕翼贻谋”牌匾特别引人注目。燕翼贻谋意思是为子孙留下好计谋,此燕非燕子,而是安闲之意;翼非羽翼,乃保护之意。对应祖训馆的意义就是取其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寓意。庆成楼的祖堂现在是民俗绝艺馆,平时有民间艺人在此做表演,所以祖堂前放置着数排长凳供游客休息观看。只是我们去的时候是淡季,估计艺人们看见只有小猫两三只,没表演了。
墙上这个“亻厓””字我的输入法竟然打不出来,在客家话里是“我”的意思,发“ngai”音。在我的乡下客家话就被称之为亻厓”话,而客家人也被称为亻厓”人。
一楼房间是各姓氏祖训,特地在里面找一下自己家的祖训。
二楼的房间,则是一些客家俗语。
走到外面竹林里才发现,原来平日表演的乐队现在在外面演奏民乐呢。
这位口技艺人阮宏昌,可用树叶吹乐。因薄片材料吹奏数量之最而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记录。他自我介绍说:2008年8月用牛皮吹奏在中央电视台荣获“挑战英雄”称号。胡总书记来时,吹二首歌,闽西名歌《采茶灯》、红色歌曲《十送红军》。
评论
我们继续逛到天后宫旁边的一家酒厂。
主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入内参观。
还特地把我们带到酒窖看一坛坛正在发酵的米酒。
妈祖信仰是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甚至南洋各国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但在洪坑村这里,也有一座供奉着妈祖神像的天后宫--洪坑天后宫。我就感到惊奇了,妈祖信仰历来是与海洋有关,在闽西这样的崇山峻岭间,怎么会有妈祖信仰呢?
洪坑天后宫的建筑风格精巧而纤细,与土楼的粗旷大相径庭,像是山村里的小家碧玉。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当地人称之为“姑婆宫”。“1940年代初,林霭民、林蔚民等人重修了天后宫;1950年代初土改时,宫内的神像被毁坏;1984年,由洪坑村旅居香港的林哲民牵头,募集资金重修天后宫,旅居香港的洪坑人纷纷出钱,寄回家乡重修天后宫。
“因为妈祖姓林,叫林默娘,我们村全部姓林,我们叫她姑婆。我们这个村也是华侨村,漂洋过海下南洋,出门前都会拜妈祖,结果都很顺利到达目的地,所以大家对她有种怀念,年年有人捐款和回来拜妈祖。”从天后宫里守庙的大叔介绍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客居深山的洪坑客家人会信奉“海神”妈祖了。
洪坑天后宫为单层砖木结构。平面为长方形,前向面宽约15米,前后进深约26米
天后宫内香火鼎盛
天后宫门前的洪川溪,溪水很平静,只见两部古老的水车不知疲倦地在溪里欢快着扭动着圆润的身体,仿佛向游人诉说着洪坑的变迁。
离开洪坑土楼群,沿着县道x622,到福建土楼南靖景区。途中经过被称为土楼王的承启楼。由于感觉和振成楼大同小异,就没进去看了。南靖土楼而去。南靖虽然已经不再属于龙岩,而是属于漳州。但距离洪坑土楼其实不过十公里左右。
我们从北面的入口买票开车进入,在塔下村午餐。沿途各种土楼感觉都是基本一样的模式。一进门就是卖茶叶、各种特产的小摊。而且价格千差万别。即使最后买的是最便宜的,上某宝一看,原来还有更便宜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从塔下村到裕昌楼只有三公里,裕昌楼既不在著名的土楼群中,又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甚至连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混到,但却丝毫不影响此楼游人如鲫,声名在外,成为福建数万座土楼中著名的一座,这是为什么呢?没点特别之处,它又怎么能从闽西南山区数万座土楼中突显出来呢?我们停好车跨过小河便进这座别名东倒西歪的裕昌楼。 裕昌楼为5层结构,有很多独树一帜的特点,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其实裕昌楼共有四大看点,楼内东歪西斜是其一,楼中有厝是其二,五行造型是其三,每家屋中有井是其四。
楼中厝是指在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据说是建楼时主人得罪了建筑师傅,工匠故意将楼柱倾斜设计.前些年政府把该楼划为危楼,但这幢“危楼”却在几百年的风雨中屹立不倒。
离开裕昌楼继续前行数公里,便到了一个可以仰视田螺坑土楼群的观景台。有人把这个角度看到的田螺坑土楼群和同样建在半山的布达拉宫比。我却不以为然。布拉达宫给人以神圣的压迫感,而建在青翠山坡的田螺坑土楼群更像是天人合一的融于自然的世外桃源。
走进土楼群,这里似乎没有和别的土楼群有太大分别。
每座土楼内部都是大内小异,从楼上晾晒的衣服,到楼下遮阳伞下的小摊档。
这个角度叫楼外楼
屋檐下挂着各种竹子编的日常用具,如筲箕、漏斗、竹篮等。
这口清澈的水井内还除了养有金钱之外,还有很多游客投下的硬币。我不得不怀疑井里的水是否还供日常饮用。
当然,到最后必须要到山后的观景台拍几张“四菜一汤”的证件照。
“四菜一汤”五幢楼依山而建,与层层梯田相呼应,奇异秀美。有人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