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创文亮丽风景线


志愿者在市区步行街交通路口开展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韶关日报记者 杨纯 摄
山美水美,不如人美。在全市如火如荼的创文实践中,有一抹红色最为靓丽。小红帽、红马甲是他们的标志,他们活跃在创文工作的各个战线上。不计报酬得失,不畏艰难困苦,以无私的大爱精神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万民参与,志愿队伍日益壮大
风度路步行街入口处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岗亭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别致的造型、古朴的风格,让这座面积不大的建筑成为步行街的亮点。“韶城V站”几个金色大字在顶上特别醒目,还经常可以看到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人提供宣传咨询、公共文明引导、手机充电、应急药箱等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据悉,这个岗亭是我市不久前设立的志愿服务驿站。
在我市全民创文热潮中,街头巷尾的志愿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公园、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都能看到志愿服务站点,透过这些简易的站点,我们可以目睹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风采。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说:“广大党员干部、单位职工、市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目前我市组建了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助力我市的创文工作。”
据介绍,截至2017年8月30日,累计注册志愿者组织1871个,注册志愿者13万余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0%,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11.44万,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88%以上,注册志愿者每年人均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为31.41小时。
据悉,志愿服务理念在韶城已经深入人心,开展志愿服务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志愿者队伍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服务常态化,爱心奉献暖人心
武江至和小学门口,每天都上演着这样温馨的一幕:每到上学、放学时分,由家长志愿者组成的“护校队”和一支老年人组成的老兵志愿服务队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在车水马龙的车流与人流中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减少交通拥堵,确保学生安全过马路。
这些家长志愿者、老兵志愿者风雨无阻地甘愿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许多家长、学生。“芙蓉北路修好后车辆猛然增加,小孩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过马路,孩子的交通安全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自从有了志愿者参与协助指挥交通后,孩子过马路的安全有了保障。我们衷心感谢这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学生家长吴女士道出很多家长的心声。  韶城类似的志愿服务很多,他们有的像至和小学门口志愿者一样,提供文明引导服务,有的分散在街道小巷,从事义务保洁,还有的到公园、广场、景区进行文明宣传或提供旅游咨询。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如为推进文明交通,市交警部门派出骨干交警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目前每天都有200名志愿者分散在市区各个交通岗位上为市民提供服务。为推进文明旅游建设,我市安排200多名志愿者到云髻山景区、丹霞山等场所开展景区环境美化、志愿清洁、咨询引导等活动,引领文明旅游新风尚,为游客提供周到的旅游服务。
此外,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志愿服务队,在市文明办的统一协调组织下,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开展具有部门特点、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行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已然是我市创文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专业服务,面向社区促和谐
在众多志愿者队伍中,有群志愿者颇为特殊。他们以社区为阵地,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文化、医疗卫生、法律、环保、消防等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武江花城社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其所在的街道办组织多支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既丰富了社区文化娱乐生活,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促进了小区的和谐。如红珊瑚舞蹈志愿队在社区多次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咨询活动,此外,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环保志愿者服务、消防志愿服务等专业服务队开展了多次活动。
记者走访了解到,育红巷社区、金洲社区、中山路社区、工业中社区、风度北社区等多个社区也开展过类似的专业志愿服务。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多方打听也寻找不到答案,专业志愿服务队提供的服务,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给我们省去很多麻烦。”李先生对志愿者的服务大为赞叹。
(来源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