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球星的退役,一群中国网民在哭泣。
现在互联网的主力军,是九零后八零后的“大孩子”们,科比是这个年龄段篮球迷的共同记忆。提起科比,就回忆起了青春,提起科比,仿佛也就回到了,那些在学校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日子。“科比”是他们的情怀,而所谓情怀就是回忆、自我价值的认同、梦与憧憬、关于美好的记忆等虚无缥缈的情绪的交织。
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电视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由于收看电视环境的封闭和缺乏沟通与互动,他们中大多数人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身份,渐渐地成了“社交媒体”人、“互联网人”。我们已经处在一种离了互联网就没法很好的生存下去的一种状态。
所以这个时候,一个点,一个带有情怀色彩的点,就很容易在社交媒体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来引起我们的共鸣。
体育迷的点可能是某个球员的退役,文青可能是一首关于诗和远方的歌,科技迷可能是一款产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点,可以被情怀触及。
情绪产生之后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产生更强的传播效果,影响更多的人。因为从众心理的存在,因为怕被舆论“孤立”的恐惧,一些对某领域稍有涉猎的人,可能也会加入到传播情怀的行列。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球星的退役,会引起广泛的传播,你不是在怀念科比,你是在祭奠自己逝去的岁月。你不是在怀念科比,只是大家都在怀念你怕“赶不上潮流”而已。
这就是互联网的传播魅力,甚至不需要专业媒体的议程设置,舆论领袖在情怀面前也作用甚微。情怀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短时间不可被管控的行为,就像“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一样”,不是周星驰有多伟大,而是一直在“做好事”的周星驰,那些一直在我们记忆里的星爷拍的片子,它们是情怀的载体。人总有压力和不如意,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宣泄口,用情怀去稀释我们的坏情绪。
情怀自带传播属性,社交媒体上每一个不同人格的自嗨最后都演变成一群人狂欢,没有了它,一些现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也就不可想象了。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两个人,可以因为都是科比的球迷,而分享同一段视频,为同一个镜头或表情泪流,用类似的话语,宣泄同样的情绪。
庆幸我们生在互联网时代。93年乔丹退役时,球迷们是真的在“自嗨”,信息传播的不便捷,范围的不广阔,让那个年代的情怀显得有些孤独。
今天,我们拥抱了互联网,也就拥抱了“全世界”,我们的每一丝情绪在互联网的传播下,都显得不再“孤独”,因为无论我们再“独特”,互联网上的千千万万个人中总会有一个和我们类似的人为同一个“情怀”而发声。
今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为科比的退役而聚集在一起,明天我们可能为另一个“情怀”而抱团取暖。
作者:冷眼看月歌|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