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为了张无忌多次出卖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她却没人骂?


1,区别于其他立场不清的战争,蒙古侵略并欺压汉族是不争的事实。反对本族对外族的侵略和欺压,无论放在何种小说里,都是政治正确的事情。典型的例子是《阿凡达》里面男主角一群人帮助外星人对付地球军。
2,蒙汉相争,汉为正朔。当然金庸先生这个立场深究起来,是十分不正确的。但当时在金庸先生的心里,确实如此。证据是赵敏在书中并没有深入思考过本族欺压百姓的事。如果赵敏在小说中思考了「因为我爸爸哥哥是侵略者而且不施仁政还尼玛欺压百姓所以我要大义灭亲无忌哥哥我还是跟你混吧」则另当别论。
3,金庸先生个人的价值观在其生涯中是有变化的。集中体现在他对侠客、国家、民族、情义的理解。
说民族观。
金庸先生自己也提到,写神雕三部曲的时候,基本是蒙汉相争。这里面,我大汉族几乎是绝对正义的。而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萧峰就在汉族和契丹之间摇摆,甚至发生了身份变换。等到写《鹿鼎记》的时候,干脆,韦小宝出生在烟花柳巷,连自己什么族都不知道,而且还帮着外族人康熙做事情。这过程,金庸先生打破了汉族正统的正义观。
说侠客观。
最初的侠客的定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行侠仗义。(颇有张松溪的即视感。)
神雕里,郭靖对杨过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郭靖说:江湖上别人都叫我一声郭大侠,那是因为我镇守襄阳,为国为民,不顾个人生死。
这个定义,一下就颠覆了过去,并且定义了射雕三部曲的侠客调子。
所以射雕三部都是和国家兴亡有很强烈关系的小说。
写到天龙,则是开始反思,所以萧峰是双重身份,所以也是个悲剧。
到了笑傲,令狐冲的初心,不过是想和小师妹双宿双栖,孝敬师傅师母。
到了鹿鼎记,韦小宝的初心,无非是个人安危以致荣华富贵。
武侠武侠,韦小宝无武有侠。郭靖的侠是为国为民,韦小宝的侠是什么呢?
斗胆总结一下:是和康熙之间的兄弟之情,是和双儿之间的家人之情,是对阿坷的死缠烂打,是对师傅的尊敬之心。
这些感情都很平凡,也更真实,更贴近每个人的内心。
金庸的主角产生顺序是这样的:
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韦小宝。这些人物性格和经历大家都了解:越到后来,价值观越趋近普适价值,也越接近普通人,或者说性格越不完美(天龙是悲剧,除外)。
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与我和干?我只需做好我自己,最多修身齐家,或者干脆我就想做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在家看电视吃零食的死胖子,那又如何?我尽力爱和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最好的自己了。
改变世界的事归乔布斯,拯救地球有美国队长。
所以每每提起金庸的男主角,令狐冲是第二让人羡慕的,他笑傲江湖,他不拘世俗,但略遗憾的是最后在一起的不是当年的「小师妹」;韦小宝才是最让人羡慕的。
唔。跑题了。拉回来:赵敏(典型的肉食者)背叛国家确实不妥,但在「元是侵略者」这一背景的作用下,也无可厚非。金庸先生在这本书里是个持有「汉族正朔」观点的价值观的写作态度,证据是赵敏在书中完全没有思考过本族欺压百姓的事。
但是后来金庸先生不再如此了,而且,渐入佳境以致完美。
在说赵姑娘为国家做了什么之前,先说一说为什么她选择了离家叛国。
赵敏姓赵。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父亲察罕帖木儿是位极人臣的汝阳王,哥哥扩廓帖木儿是镇守山西太原的元朝最后一位名将。但是,她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足的。你何时听过赵敏为蒙元统治辩白过?没有的。相反,她从小受到的是南方价值观的熏陶,以至于起汉名、讲汉话。
她仅有的爱国意识,来源于“血统论”。她仅在万安寺一役前夕,同张无忌吃火锅聊天时表露过。
赵敏笑道:“现下还没有,将来我年纪大了,要杀很多人。我的祖先是成吉斯汗大帝,是拖雷、拔都、旭烈兀、忽必烈这些英雄。我只恨自己是女子,要是男人啊,嘿嘿,可真要轰轰烈烈的干一番大事业呢。”
你看,赵敏虽然智计百出,但归根结底,她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战的。她只知道要干一番事业,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干这些事情。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不用想,无非是成天念叨诸如“共饮班朱泥河水”如何创业维艰,从斡难河打到多瑙河如何势如破竹等等。然而,这些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要消解掉这种信仰的基础,只需要说三个字:俱往矣。
赵敏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她还天真的想说服张无忌归顺。
张无忌道:“赵姑娘,你别再跟我们为难了,把六大派的高手都放了出来,大家欢欢喜喜的做朋友,岂不是好?”赵敏喜道:“好啊,我本来就盼望这样。你是明教教主,一言九鼎,你去跟他们说,要大家归降朝廷。待我爹爹奏明皇上,每个人都有封赏。”张无忌缓缓摇头,说道:“我们汉人都有个心愿,要你们蒙古人退出汉人的地方。”
赵敏霍地站起,说道:“怎么?你竟说这种犯上作乱的言语,那不是公然反叛么?”
张无忌道:“我本来就是反叛,难道你到此刻方知?”赵敏向他凝望良久,脸上的愤怒和惊诧慢慢消退,显得又是温柔,又是失望,终于又坐了下来,说道:“我早就知道了,不过要听你亲口说了,我才肯相信那是千真万确,当真无可挽回。”这几句话说得竟是十分凄苦。
你看,聊别的,十个张无忌也说不过一个赵敏,但讲到内心深处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赵姑娘就怂了。因为张无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的。他从小被蒙古人的走狗玄冥二老击中,受过统治阶级的压迫,行走江湖,也耳濡目染天下苍生是如何被蒙古贵族所欺凌。你要说服他归顺,如何办得到?类似的,其他武林同道尽管为人各有不同,但即使是何太冲这样的贱人,在民族气节上,也是宁死不屈的。人家能讲出反叛的道理,赵敏讲不出镇压的理由,这是决定她走上离家叛国道路的思想根源。
再说赵敏的爱国主义既然来源于“血统论”,认为他们蒙古人,特别是蒙古贵族高人一等。而这种优越感无非是成吉思汗为首的这批创业先辈很能打。那么,一旦被击败几次,优越感就荡然无存。尤其是到了最后,冒出来张无忌这个最能打的,她便动心了。光明顶上,众目睽睽之下,被天下第一的神兵利器倚天剑捅成了一个窟窿两个眼,结果盘腿坐了一会,站起来就能跑。在这样的神人面前,你扯什么“血统论”?自然就把持不住了。
对于赵敏的出走,她的父亲察罕帖木儿是默许的。一看女儿追随张无忌意志很坚决,非但没有大义灭亲,反而送钱送马,把小两口扶上马送一程。这也很好理解。当一个政权面临崩溃的时候,底层民众可能后知后觉,而顶层的统治阶级是一清二楚的。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一些政治家族两头下注是屡见不鲜的。大元朝没完,察罕帖木儿继续做他的汝阳王。大元朝完了,他的女儿赵敏还能捞个大明皇后。整个家族,是稳赚不亏的。这就是察罕帖木儿的如意算盘。
再看看赵姑娘在全书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1,绿柳山庄以身做饵,把张无忌拖进地牢。须知,张无忌江湖人称“小淫贼”,和此君同坠地牢,已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事实上,元军也确实包围了以迎接谢逊为名南下长征的中央明军主力,只不过波斯特派员小昭的军事指挥能力出乎所有人意料才功败垂成。
2,武当山约三事,送黑玉断续膏。我在此前的答案中已经指出,明教内部存在着陕甘宁的杨逍集团和江浙沪的殷天正集团的矛盾。但杨逍有将女儿许配给张无忌之意。假如殷天正的外孙娶了杨逍的女儿,两家变一家,明教就成了铁板一块,如何得了?于是,送出黑玉断续膏,瘫痪多年的殷梨亭腰不酸腿不疼,站起来能走路了,一波带走杨不悔,从此殷天正和杨逍是路人,这才有了后来蝴蝶谷大会上杨逍将殷天正从中央赶走,明教中央重新分裂。
3,万安寺一役后,明教和张无忌声望如日中天,张大教主正准备南下领导反元起义。结果赵姑娘抛出第一个要求,以借屠龙刀为名,一波带走张教主。从而大大推迟了反元起义的进程。
4,张无忌以结婚摆酒为名,将明教中央各位头面人物召集到淮泗抗元根据地,并在事实上夺了韩山童的军权,只待婚后便可召开全会确立明教中央对义军的绝对领导。再加上周芷若本身是鄂豫皖义军早期重要将领周子旺的女儿,张周联姻本质上是明教中央与地方义军,明教江浙沪集团与鄂豫皖集团的结合。结果赵姑娘抛出第二个要求,以寻找谢逊为名,一波带走张教主。从此鄂豫皖集团与江浙沪集团裂痕难再续,明教整个又被打断。
5,少林寺一役后,张无忌的声望如日中天。而朱元璋算计张无忌这点雕虫小技赵姑娘能看不破?结果赵姑娘看破不说破,提出第三个要求,要他一生画眉,一波带走张教主。连明教最高领导都被她搞没了。
叛国不等于卖国。你看,赵敏郡主都这么拼了,再说她卖国,把大元朝完蛋的锅甩给她,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