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们都知道,早年,箍桶匠曾和盖房的工匠一样普遍存在,如今,却难觅踪迹。箍桶手艺由来已久,例如水桶、厨房用具、澡桶,旧时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是木制品。因此箍桶匠在“五行八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老手艺总是被烙上经久的印记。
几片厚杉木料经过刨、削、钻、箍等步骤就能完成桶器。动作虽简单却颇为费时,但其使用年限达几十年,还保持滴水不漏状态。可见其对匠人技术、工艺的讲究。
在椒江万济池菜场附近,有一个箍桶作坊,店面很小,也不显眼。作坊主人叫叶显生,是一位老箍桶匠,也是这个城市里坚守这门老手艺仅有的几个匠工之一。箍桶,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活,手艺是由师傅一代代传承下去。
叶显生大约是在19岁拜的师,之后就再没有走出细作箍桶的门槛。他跟着师傅一直在当地木器社工作,25岁自己独立出来,在椒江开了家木桶店,到现在,已经有45个年头。现在,会箍桶的师傅也上了年纪,但由于不赚钱,大部分都已转行。只有叶显生等极个别的师傅一直守着这个行当,他说,只要自己手脚还灵活,身体还吃得消,就会坚持着做下去。
叶显生告诉记者,过去家庭制作木桶种类多样,包括水桶、马桶、脸盆、澡盆、饭甑等一类器具。要做好箍桶的活,箍桶匠除了常用的锤子、斧头、凿子等工具外,还包括内外圆刨、圆凿、刮刀等打磨工具。一个木桶制作需要经过拉料推刨、拼板上箍、钻眼拼接、打箍、沟槽上底板、打磨出细几步工序。
因市场需求少,如今他所制作的木桶种类不多。但还是有些追寻传统的人,热衷老行当带来的经典与持久的使用感。在编饭甑架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叶显生双手的大拇指已经外翻差不多成直角,他表示,这是长年掰硬物导致的。
“做这行太辛苦。箍一个脚桶需要一天时间,大浴桶就要花上十来天,必然要有很大的耐心,做这行太辛苦,平均下来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做桶器收入就光够赚饭钱。我儿子不愿意接手我的家业,以前有人上门拜师,后来也渐渐转行了,现在椒江应该就只有我这一家了。”说这话时,叶显生只有无奈地摇头叹气。
请你把祖先的手工艺术传承下去吧。
古代手艺不要在这代人中就中断了,对不起祖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