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大同与大同古城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作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又是佛教圣地、多民族大融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晋蒙冀商贸集结流通地,因此具有其它城市无法相比的魅力,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
大同城市建筑特点是:城墙高大墩实,望楼环列,护城河沟宽水深,庙宇高大宏伟,府衙威严,民居高低错落有致,龙壁影壁比比皆是,楼阁挺拔,商铺云集,牌楼林立,且都做工精美,体现了文雅、豪爽、勇猛之气,包罗了从北魏到唐、宋、明、清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接来下我们就领略一下大同古城墙的魅力。
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
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目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南城墙不仅修复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城墙上建有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
新建之东城墙(在遗址上新建)长1800米、高12米。东门瓮城和月城,上建一座门楼、一座箭楼、一座月楼。瓮城墙体长700米,高12米,加上城楼,整高28.5米。2009年12月完工。
以瓮城为中心,向南北两边望去,城墙各有6处突出部分,俗称城墙垛子。每个垛子上面各建有一座木楼,称望楼。据了解,城墙本身结构而言,增加垛子就加大了墙身的刚度,而从军事设防角度来看,它还增加了监视策应、侧射和夹击登城敌人的诸多防御能力。有了城墙垛子,也增加了城墙的造型美和节奏感,使城墙造型更加雄伟壮丽。大同城墙垛子突出城墙面多为13—15米,宽一般为17—25米不等,垛子间距96—115米。

耿市长的功劳,大同遇此市长乃大同之幸,大同百姓之幸,山西之幸!
大同将永远铭记耿彦波!
赶快想想怎样把大同的经济发展上去才是重要的,大同在山西排老二,但个人收入却排倒数后几位。快别在这里夸夸其谈了,经济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这是耿市长来重建的城墙
城里城外两个世界
去过,还行。
确实是个好地方。值得去玩几天!
直销业的功劳
但愿高大的城墙能挡住敌人的和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