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一篇诸暨市教育局的旧文章,给绍兴市教育官员及上级部门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对待教师的
诸暨“乡下”教师开始不再“挤”“进城列车”
视力保护: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5日 源自: 诸暨市教育局
本学期,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转变,正在诸暨的农村教师中悄然流行:几十年来一直“吃香”而且是很多老师向往的“调城”待遇,现在已变得不那么吃香,许多原本计划通过两三年甚至三五年努力挤上“调城列车”的老师,已乐观地表示,调不调城已变得不重要,因农村学校教书与城里老师已没多少差距了。像过去那样,一个镇里,十几个条件优秀的老师竞争一、两个“进城”指标的“独木桥”现象开始降温了。
笔者在江藻、山下湖等镇的老师中了解到,他们迫切调城的愿望已开始淡化。首要原因是通过“绩效工资”的工资改革,“乡下”老师的收入首次达到与城里老师平等,而且真正实现“不低于公务员”。其次是乡村学校的校舍、设施经过多年的政府投入改造,条件已不亚于城里,有的甚至比城里的还好。再次是由于农村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
真正贯彻落实教师法,真正不低于公务员哦,诸暨市教育局赞一个。
我只能说呵呵,先不去看那工资方面,就那吃住问题,除了高中,城区和乡下的没差别,那初中,特别是小学根本就不是相差几个档次的问题。
再怎么样,诸暨在对待教师方面做得好多了
工资不低于有什么用,公务员有津贴,而且是收入的大头。至于工资,公务员的薪资构成里,工资算老几?
话说回来,教师安于乡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条件的改善,换了早的时候,城里到乡镇,坐车要很久,说不定有些路还要步行,来往不便,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免会惦记家里,有能力的当然会活动着调城里。
而现在交通条件改善,无论是道路,还是公共交通,都有很大改善;或者薪资待遇的提升,有能力负担汽车,这方面的顾虑基本不再有了。
我举个例子,我外婆家,在绍兴隔壁的余姚的山里,大致情况跟绍兴的山区差的不多。
早些年的时候,通过村里去到城里的中巴车只有一班车,而且是早上5点多就发车了。要是想乘其他的车,就要走半个小时去省道上拦过路的中巴,或者走一个多小时去镇上。村里也有农用车或者拖拉机,或者小货车,但这种也就紧急时候借用,关键这都是干活用的,未必要借的时候都能在。
过了些年,中巴跑两趟了,早上一趟,午后一趟,村里购置的车辆也多起来了。
到了现在,中巴变成了城乡公交,车费也从10几块20来块降到2块还是几块,镇上有了城乡公交的集散中心,向城里和附近乡镇、村庄发散开来,更不要说村里私家车的普及率也很高,加上山路改造拓宽,进城时间从以前的一个半小时缩减到40多分钟。
当然了,现在山村的空心化很严重,很多村庄就剩下老的老,小的小,还有少数经营苗木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大多数年轻人和稍微大的孩子都进城务工就学,这在相当程度也减少了乡村对于教师的需求。
楼主你想多了,诸暨那边亲戚有老师也有公务员,诸暨的公务员和柯桥是一个级别的,或许还高,比绍兴高不少.至于教师,月工资和公务员差不多,奖金不详,但比公务员绝对有差距,人家是让城区和农民教师待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