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中学学子好风尚


  昨天上午,绍兴市元培中学几名初二学生来到市区树鹅王公寓,看望多年来无私资助十多名贫困学子的潘信友和童招清夫妇。
  潘信友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多书,15岁便外出打工。结婚成家后,夫妻俩借钱买了辆车跑出租,两人勤俭持家,家境渐渐有所好转。2005年,刚还清买车债务,潘信友就和嵊州一名贫困学子结下了对子,资助几万元让女孩读完高中念上大学。
  前段时间,乐善好施的童招清因为患病住院接受治疗,手术后回到家里休养。元培中学这几名学生获悉后,转辗找到“童妈妈”家,带去了他们的问候。

 2月14日,一些接受潘信友和童招清夫妇资助的几名贫困学子,利用假期,从新昌、嵊州赶到绍兴,看望了潘信友和童招清夫妇,并一起吃了顿年夜饭。
这些学子中有4岁就父母双亡的小女孩,有家里连同8仟学费被烧光的大三学生。。。。。,均得到潘信友、童招清夫妇的及时资助。去年,“童妈妈”患病切除乳房,仍心挂这些学子。

这是2012年1月16日晚报的报道
七个孩子一个叔,又笑又哭“一家人”
昨晚这顿年夜饭,荡漾着人间真情 一对平凡夫妻,纯朴善举让人感动
“叔叔,我给你唱首歌吧。”“叔叔,我敬你一杯酒吧。”“叔叔……”,昨晚,客运汽车西站附近的一个酒店包厢内,来自新昌、嵊州、斗门、王坛的4个家庭的7个孩子,围着他们口中的“叔叔”一会儿欢笑,一会儿哭泣,而这位被叫作叔叔的中年男子则满脸幸福。
他叫潘信友,府山街道鹅境村人,今年52岁。6年前,并不富裕的他却主动资助了一个贫困的女高中生完成学业,从此一头栽入了资助贫困学子的行动中。昨天,他将这些资助过或者正在资助的4个家庭的孩子接到一起,为的是“让他们吃上一顿温暖的年夜饭。”
爱心故事
A 资助蒋桂丽:开了一夜出租车,回家看到报纸,第二天就送钱上门了
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潘信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而他的第一笔资助款,也是开着出租车送到贫寒学子手中的。
“算起来,我和潘叔叔认识都7年了,是他的资助让我完成了学业。”昨晚席间,22岁的嵊州女孩蒋桂丽没说几句眼眶就红了。7年前,就在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嵊州二中时,家里沉重的负担却让她丝毫高兴不起来。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母亲在工厂做点小工维持生计,自己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而资助她读完初中的一个女老板又因为生意亏损而难以再帮助她……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里,蒋桂丽每天都在为学费而发愁。
而就在快开学的时候,潘信友开着出租车来到她面前,给了她一笔钱,并且庄重地承诺:高中3年的学费由他资助。蒋桂丽后来才知道,潘叔叔是前一天晚上开完夜车,半夜回到家看到报纸上关于她的报道后,第二天立马赶来的。
高中3年,蒋桂丽每年都能接收到来自潘信友的资助,一个学期3500元钱,再加上一些食宿费用,一年的费用在1万多元左右。而当时,潘信友和妻子轮班开出租车,两人的年收入加起来也不过5万元。
蒋桂丽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落落大方的她昨天站起来唱了首歌,但是唱完后便哭得稀里哗啦。
B 资助裘家兄妹:两年里汇去几万元
潘信友昨晚还给这7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红包。“过年了,拿点压岁钱。”但是,蒋桂丽和裘方英的哥哥却坚持不肯收了,因为,他们已经毕业找到工作了。
裘方英的哥哥现在在钱清一家窗帘公司做经理助理。这名26岁的小伙子吃饭时一直乐呵呵的,但和记者说起潘叔叔对他们家的资助时,声音就激动得有些颤抖。也是在2005年,刚刚资助了蒋桂丽的潘信友无意中得知新昌有一户家庭,因为母亲久病用掉了很多年积蓄,父亲收入微薄,家里的一对儿女正面临上学困难,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到新昌。此后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向这对兄妹汇去了几万元钱。
两年的时光倏忽而过,如今,裘家兄妹都已经开始了自力更生的人生。“我们一直有联系,因为是他的爱让我们有了这样的人生。”
C 资助孙丹虹:一进这个家我就哭了,所以一定要让她读完高中
即将参加高考的孙丹虹是这群孩子中较活泼的一个,然而就在几个月前,他的父亲刚刚去世。潘信友显然很疼惜这个女孩,他告诉记者,对小虹的资助是去年5月份左右开始的。孙丹虹家住绍兴王坛镇丹家村,早年父母离异,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孙丹虹从小跟着父亲与爷爷奶奶长大,家里收入全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和家里的毛竹地。父亲患了罕见的左脚底黑色素肿瘤,曾在2008年动过脚底切除手术,一直长期卧床养病,去年8月份病逝。
“这真的是我见到过最贫寒的一户家庭,一到他们家我就哭了,当时我就想,一定要让她读完高中。”潘信友说,之前已经汇了10000元钱给小虹,刚刚在吃年夜饭前,他又把5000元钱打进了她的卡里,应该可以帮她顺利完成高中学业了。
对话潘信友
自己从小生活苦,见不得父母双亡的孩子
在昨天的4个家庭中,有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并不是因为面临辍学而受到潘信友的资助的,他们是晚报日前报道过的斗门一对失去双亲的姐弟。见到报纸后,潘信友给这对姐弟送去了2000元生活费。
“小时候家里有4个兄弟,大哥长期生病住院,父母都在医院陪他,二哥很早就外出打工了,每年中秋,人家高高兴兴吃月饼,我只能和弟弟关起门来吃冷饭……”说到这段话时,这位朴素的汉子忽然流下了眼泪,“所以我见不得父母双亡的孩子。”
这么多年来潘信友捐助过多少人,他自己也记不清。几年前马山一位农户因大雪天在山上行走时不慎滑下山去导致瘫痪,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女儿的生活成了问题,他拿着8000元钱冒雪赶到那户人家家里。有朋友给他统计过,这些年来潘信友的捐款总额在7万元以上。
“叔叔,阿姨,我们永远感谢你们。”在过了最初的腼腆后,7个孩子像依偎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地围在潘信友夫妇边上。
日子现在好过多了,这件事要一直做下去
潘信友的妻子童招清是一名朴素的妇女,席间话不多,但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她与丈夫轮班开出租车,吃了不少苦,两人每天工作时间加起来在20个小时左右。还有一对儿女要抚养,但她仍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每一个善举。
“爸爸资助贫困学子,我还是通过邻居知道的,但是我们很支持他。”潘信友的女儿如今是一名导游了,昨晚,她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这几个孩子。
2006年开始,潘信友开始做钢材生意,规模不大,按他的话说,却是“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所以,帮助贫困学生这件事,他是更要做下去了。
这顿饭吃到最后,几个孩子分别表演了节目。席间潘信友泪光点点,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些孩子都能在痛苦中走过,顺利完成学业,早日开启他们光辉灿烂的人生。
■记者手记
什么叫人间真情,什么叫人间大爱?一名普通的中年男子,用他并不宽阔的肩膀,撑起了数个家庭孩子的未来。
什么叫一诺千金,什么叫坚持不懈?一个并不算很富裕的家庭,将一个善良的举动维持了那么多年,让真情在这些寒门学子身上流动了这么多年。
一顿爱心年夜饭,充满了温情与感恩。

好风尚新年要发扬光大
中华美德,人间真爱!
弘扬美德,爱我中华!元培学子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