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a股被纳入msci,举国投资者兴奋不已,a股市场也不负众望小涨了一轮。还有机构投资者戏称,a股闯关msci成功,意义堪比中国加入wto,似乎已经提前感受到了a股未来的强劲涨势。
为什么大家如此看重指数变化?被纳入指数和被剔出指数,对单个股价的影响会有多大?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其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投资机会?今天,银都财富深入浅出地聊一聊这个问题。
近期大家有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
恒生指数在5月4日宣布,将在一个月后把联想集团再次剔除出恒生指数成分股,用来自河北的石药集团取而代之。
消息落地,联想集团的股票在当天股价下跌3.23%;而石药集团股票收涨4.28%(有趣的是,石药集团最大的股东,正是联想集团)。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联想和石药集团的股价变化似乎完全在意料之中,没有什么稀奇的。
因为每一个指数都有大量挂钩的基金,只要成份股发生变化,这些基金就必须买进新纳入的股票,卖掉被剔除的股票。
自然而然,增加的股票价格就会上涨,剔除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只要指数投资越来越普及,挂钩的基金越来越多,这个指数增减效应就不会轻易消失。
但实际上,“指数增减效应”的复杂性远远不止于此。
指数的增减效应
要了解“指数的增减效应”,首先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指数的编制:
指数编制公司通常会在每个季度对个股重新评估,做出增减的决定,把一些表现差的公司剔除,同时用新的公司股票代替。
而每次这样的调整会对受到影响的个股价格产生冲击,这种“指数增减”都意味着可投资的机会。
最近被首次纳入到msci中国指数的一些中概股,就在消息出来的当天,股价大涨,值得买入。
如果同时卖掉那些被剔除的股票,几天下来的回报就非常可观。
所以,就算没有a股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大家也可以每个季度赚一次“指数增减效应”的钱。
那么这个神奇的指标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新成分股涨,旧成分股跌
对“指数增减效应”的研究开始于1986年,开篇之作来自于经济学界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一位的哈佛大学教授安德烈·斯莱弗(andreishleifer)教授。
多年下来,学者们对各个国家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分析后得到了一些共识。
1、一方面是那些被新增添进入指数的股票:
平均来说,会在被宣布之日开始到正式生效时,通常少于一个月的时间里,股票价格比同期大盘指数涨幅高出3-9个百分点,而且这个优势通常会在一年内保持。
2、另一方面,那些被剔除出指数的股票:
平均来说,业绩会在短期内落后于大盘,但在三个月内,股价往往会回到剔除前的水平。
和新纳入成分股类似的股票也会出现短期上涨
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家还发现:
即便没有被纳入股指,和新纳入成分股类似的股票,也会出现持续上涨。
行为金融学家用“注意力偏差”做出了如下解释:
某一领域的公司一旦被纳入到指数,就会有研究员跟踪分析,向市场提供信息,使得同领域的信息流动加速,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公司虽然没有被纳入到指数,但是因为他们和被纳入的公司相似,这些公司的股票就会因为信息的流动,被带动上涨。
换句话说,就算是在盈利基本面和现金流上都没有发生变化,被新纳入的公司和对应领域公司股票,也会因为信息和流动性上的变化,使得价格在短期和长期都获益。
即使被剔除出指数,也不代表该股票未来持续走低
行为金融学这一解释还告诉我们,为什么被剔除的公司股价下跌不是持久的。
一个公司即使被剔除出指数,也不代表他们未来的基本面会持续恶化。
由于投资人之前已经对它比较熟悉,所以一旦这些公司的股价过度下跌,低于心理价格,大家就会持续买入,使得他们的价格出现反转。
另一方面,在传统金融学派看来,股价是由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内在价值决定的,如果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股价也没有理由出现长期上涨。
因为所有的指数编制公司都说,股票被纳入不是“信息”事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
公司被纳入指数,完全不代表它的基本面会发生真实的和持续的增长,没有理由认为公司的股价会长期上涨。
也就是说,不论是新加入的成分股还是被剔除的成分股,只要其基本面不发生大的变化,经过短暂的波动之后,最后都会出现价格的回归。
不排除反例
这个指数增减效应是全球性的,当然也会有反例。
比如联想集团在2000年加入恒生指数时就一直下跌,反而是在2013年被重新纳入后先涨了两年,再改为持续下跌。
此外,一些被剔除的股票价格持续下跌也很常见。
另一家被添进指数,股价上涨创下纪录的公司叫做雅虎。雅虎在1999年11月30日被宣布加入到标普500指数,12月8日正式生效。
结果,雅虎的股价从11月30日的收盘价到正式生效前一天12月7日,五个交易日就上涨了64%。
总结
本文的重心在于理解“指数增减效应”背后的因果逻辑,而不在于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
第一,指数增减效应广为人知后,会被机构投资者利用,过去有效的策略也可能失效。
相反,如果能够根据指数增减的规则,每个季度提前预测,买入可能被纳入的公司,和卖出可能被剔除的公司,效果才会更好。
当然,难度在于规则并不精确,但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准确度。
现在,234只a股加入msci指数也会带来类似的投资机会,而且每个季度的重新评估,都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第二,任何策略都不是一次就能够保证见效的,要在长期坚持不断重复,获取平均的回报。
最重要的还是理解不同投资机构的行为特征,从因果逻辑入手,先于其他人开发出新的有效的投资策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