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朱希在德清的事迹
朱希,1908年~1966年,原名朱维礼,字又布,湖北麻城人。1992年《麻城县志》载其又名乐贡、王秀,乘马区王家凹人。
据李健《威镇浙北的抗日名将朱希》一文(湖州文史第三十四辑)介绍:朱希出生在一个工商业兼地主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县立小学毕业后,又进入国共合办的麻城县农民运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就在训练班帮助工作。麻城的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当地的土豪劣绅恨之入骨,雇凶追杀朱希等农训班骨干,为了躲避追捕,朱希于1926年入伍,从此开始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由于朱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聪明好学,胆识过人,又善于与战友相处,颇得长官赏识,1930年被选送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深造,成为黄埔第八期毕业生。军校毕业后,朱希即被任命为第25军少尉教官,继而又派往第13师75团1营2连任中尉连长。
一.朱希任德清县长前的抗日斗争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已升任77团3营营长的朱希随部队开赴前线参战。10月,日寇在金山卫登陆,从侧翼进攻*****的防线,导致坚持了三个月的淞沪抗战失利,*****主力节节败退。从前线撤下来的第13师奉命在长兴泗安一带阻击长驱直入的日军,与敌血战一昼夜,朱希手下的士兵死伤大半,被迫率残部撤退到安徽郎溪。此时的*****指挥系统已被日军的快速穿插所打烂,数十万大军溃不成军,撤到郎溪的朱希残部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朱希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将残存的部队拉到两省交界的广德县山里,沿途收容散兵游勇,收集遗弃的*支弹药,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大队,公推朱希为游击司令、汪鹤松为副司令,就地开展抗日活动,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朱汪部队”成立以后,吸收了国民党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官兵,与*合作,立足苏南、浙北的严墓、双林、南浔、练市、新塍等游击根据地,成为江浙交界一带实力最强的国民党抗日游击部队,队伍一度发展到4000余人,号称上万人,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但是,迅速的发展也引来了倭寇的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在1938年11月集结上万人向朱希部队发起进攻。当时,朱希已经意识到了局势的危难,率领主力部队向浙西山区撤退,但还是在练市钟家墩遭到日伪军的重重围困,敌人的水、陆、空立体式打击让抗日部队损失惨重,官兵伤亡达800余人。朱希让汪鹤松带领部队突围,自己断后,战斗中危殆至极,幸得当地村民陆阿采冒死用菱桶送过河方幸免于难。
脱险后,朱希带领残部到安吉孝丰一带休整。1939年春,朱希决心重振旗鼓,由汪鹤松带领100多人,以“江南挺进队第一路指挥部”名义,重返桐乡乌镇至吴江严墓一带,收编被打散的旧部,重辟游击区,随后,朱希率一个连也与汪鹤松部汇合。同时,加强了与*****的合作,开展政治工作,将部队*****党支部改建成*****特支,积极组织抗日救亡活动。朱希当时决定夜袭严墓以挫敌人声势,因黑夜大雨,敌人火力猛烈,敌据点银行楼未能攻下而撤出。次晨敌军乘5艘汽艇进攻朱部驻地,三天内与敌作战5次,朱希头部中弹负伤,部队未受大的损失。交战次日,汪鹤松率部在乌镇北栅外青龙桥伏击敌兵船三艘,全歼敌寇八九十名。青龙桥伏击后,敌气焰稍敛,朱希去天目山养伤,任浙西保安副司令。由于朱希的离开,带领队伍的汪鹤松在扩张队伍的时候招收新员良莠不齐,而且军费不足的弊病也显现出来,最终经不住国民党当局的威压和利诱,不听*****再三劝告,接受了国民党苏南行署的改编,并带领主力第一营前往苏南溧阳“整训”,部队一到溧阳,国民党苏南行署就撤换了汪部中的各连指导员,使*****党政工人员在部队难以立足。此后,*撤销该部特支,除了少数党员秘密隐蔽外,其余党员全部撤离该部。留驻严墓的一个营,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开往太湖边,投入了新的战斗。朱希、汪鹤松部队实质上至此被瓦解。朱汪部队从1937年组建到1939冬被国民党苏南行署改编,抗战历时两年之久。在此期间,该部队与*****紧密合作,积极抗战,给嘉湖地区日伪军造成了重大威胁,极大地振奋了浙北苏南人民的抗战信心。
二.朱希任德清县长前在德清的一次重要作战
朱希、汪鹤松部队在1937-1939年活动的范围主要在苏南浙北(旧称杭嘉湖一带为浙西,现称浙北)一带。当时,为了打击境内日寇的嚣张气焰,打通与新市的江南挺进纵队总部以及天目山区浙西行署的交通咽喉,巩固后方而发动了一次重要战斗。
1938年,随着朱汪部队的不断壮大,鼓舞了苏浙一带抗日军民的抗日士气,坚定了军民抗战决心,同时震惊了杭嘉湖地区的日军。驻扎在杭州的日军司令部认为,要稳固浙西沦陷区,就要切断朱希部队与天目山后方的交通联系。于是,调派军队占领今钟管境内的辉山、干山、龙山,构筑碉堡工事固守。日军派兵攻占后,切断了朱希与后方的联系,并威胁到“挺总”的安全。江南挺进纵队几次派兵攻打,均遭失败,最后命令朱希率部收复“三山”。为拔除这些“钉子”,1938年8月朱希接到命令后,率3个团利用黑夜行军,凌晨赶至“三山”脚下,上午8时开始总攻。在迫击炮的掩护下,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朱希部队终于攻克了“三山”,残敌借夜色掩护逃走。
作为此战主帅的朱希,后来在《回忆我在浙西的抗战》一文中对这次收复“三山”之战描述如下:“这时,敌军认为要稳定浙西沦陷区,必须解决朱部。要解决朱部不是小规模的扫荡所能了事的。所以敌由杭州据点派出兵力,夺占德清晖山(辉山)、干山、龙山三个山头,使我军归路断绝,交通阻梗。然后慢慢收缩,大网捕鱼,势在必得。于是我们迫不得已,组织力量攻占这三个山。我以第一团攻晖山,第四团攻干山,第三团攻龙山。敌居高临下,占领优势,而河港纵横,进军不易。我认为生死存亡关键在此一役,所以勉励官佐士兵,奋勇争先,并以迫击炮及平射炮(以夺获之敌高射炮改制)猛轰晖山塔,晖山塔摇摇欲坠。敌素知我未有大炮,浸忽来炮轰,惊慌失措,加之,我弟兄皆奋不顾身。不久,夺取干山、龙山,因而晖山之敌自退。于是,后路之威胁始除。时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间。”朱希部队一举收复“三山”,当时被誉为“三炮定三山”。
收复“三山”之战,是钟家墩之战前朱希部队在德清境内的一次重要军事活动,打出了威风和士气,至今传为美谈。他所料未及的是,自己不久之后就要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父母官了。
三.戈亭成为德清国民党县政府驻地和朱希任德清县长的年份
收复“三山”之战就发生在戈亭附近。戈亭是德清县北部的一个集镇,小小的地方,南北东西长宽不过数百米,跨几脚就到了。当年交通闭塞,只有小河汊纵横密布。谁能想到这里数年间竟然是德清县国民党政府抗日的心脏所在呢?
关于戈亭何时成为当年国民党政权县政府驻地的呢?说法也不统一。有说法是1941年冬天开始。根据2000年《钟管镇志》是1940年至1945年9月近5年时间,当时称“扁担政府”。《德清县土地志》也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23日,国民党县政府从戈亭迁驻新市,后旋迁县城余不镇。”本人近日找到1988年《德清文史资料》第二辑中,蔡剑飞《德清县抗战时期大事记》介绍,1940年4月,国民党德清县政府迁驻戈亭,1943年12月国民党时任德清县长谈益民率县政府工作人员进驻城区,恢复县治。褚元恺《抗战时期国民党德清县政府的四任县长》一文记载:“1943年8月以后,盘踞德清城关的日伪军,先后被迫自动撤退,谈益民于是年冬率所属进驻城内办公,为杭嘉湖地区第一个恢复县治的县政府。”蔡剑飞是德清的“活字典”,褚元恺也是当年的亲历者,他们关于县治迁往城关的说法一致,说明是比较可信的。根据褚元恺文章指出,1945年4月,新四军进驻余不、洛舍,谈益民移驻大麻镇。说明国民党政府1945年是去了大麻。另外,根据《德清:1945》记载,4月份新四军进驻德清县城,5月份以后,由于日伪军反扑,县境多为日伪占领,国民党政权收缩至大麻一带狭小区域。另有王梓良《浙西抗战纪略》记载,4月国民党县政府退出县城,5月因伪军36师串扰,全县主要市镇为伪军攻占。8月16日,敌人投降,县长谈益民等率众回县城。关于王梓良这段记录,蔡剑飞在《鸡肋集》加注“据褚元恺说,敌宣布投降后,曾回城一次,由伪镇政府及商会招待,当日返戈亭”。这条记录与《德清1945》不一致,《德清1945》记载是国民党政府8月下旬与伪军商定从大麻先进驻新市,然后在10月份返回县城的。关于这段不一致,或许是因为县政府留有部分人员在戈亭,也可能是盘桓过数日。所以,综合以上资料记载,可以判断,戈亭作为国民党德清县政府驻地是在1940年4月至1943年12月,大约三年半时间。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不排除全体或者部分人员可能短暂回过戈亭。
朱希到任县长的年份,基本上没有疑问,大多数资料都记载是在1941年1月。也就是说他是在进天目山养伤、自己部队被改编以后一年左右时间出任该职的。据褚元恺《抗战时期国民党德清县政府的四任县长》介绍,德清沦陷至抗战胜利,德清国民党政权先后有四任县长,分别是张友才、杨云、朱希、谈益民。当时第二任县长杨云畏于日伪军势力强大,气焰嚣张,故而心存畏惧,借进省述职之名连夜进山,向省政府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坚辞县长职务,未敢返县。于是,朱希被派往德清担任县长一职,完成了投闲置散的将领到主政一方的父母官的角色转换。
至于朱希离任的年份,湖州嘉兴各地说法都有不同,有较多说法是1942年,但是根据《德清县志》和蔡剑飞、褚元恺等人记载都是1943年。蔡剑飞记载是“民国三十二年5月1日,国民党德清县县长朱希调任十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由谈益民继任县长。”《德清县志》记载也相同。褚元恺只说明是1943年,未注明月份。湖州、嘉兴一些文史资料有说是1942年,也有说是1943年1月。而王梓良《嘉兴县抗战纪略》详细介绍如下:“民国三十二年一月,省府参议前嘉属义勇军总队长姜维贤,去年十一月,十区赵专员曾希其于王江泾区成立十区路北办公处,以加强政治效率。姜于一月间前往该区观察情形,不幸在油车港市郊为敌所袭,被俘成仁,区长高永年当场殉难。三月,城东办事处主任王志元在汉塘区北被嘉善敌围俘。省府准赵炽辞十区专员及嘉兴县长职。专员派朱希接任,县长派王梓良接任。”蔡剑飞、褚元恺、王梓良都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三人记载大致吻合,说明朱希离任肯定是在1943年。至于3月还是5月的差别,因为从任命到离任、到任的交接也需要时间,不能说对错,只能说大致是在3月-5月间这个范围内。至于说是1942年的,应该是民国32年转换成公元纪年时出错造成。不难看出,朱希的到任和离任都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角色。
与其前、后任相比,朱希的开明、进步以及抗日的决心都是很明显的:杨云和谈益民不敢与敌正面交锋,杨云躲进了山里连县太爷都不想当了,谈益民后来瑟缩在大麻一隅,而朱希通过收复“三山”之战以及后来的新塘之战等都重创过侵略者。杨云、谈益民排斥、*****甚至残杀抗日人士:杨云制造了“洛舍事件”,抓捕进步人士,破坏抗日统一战线;谈益民制造了“澉村大屠杀”,杀害抗日人士数十名;朱希一直与*及其他抗日进步人士保持良好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这点在当时是不容易的。
四.县长带兵杀敌------新塘之战
朱希到德清之前,前两任县长都是带着政府机关东躲西藏,几乎无处安身。好不容易找到戈亭这个集镇,可以利用当地地理环境来躲避日寇追击,但也无所作为,朝不保夕。所以上一任县长才躲进天目山不敢回来了。
朱希到任以后,整合了当地的抗日力量,收编了不少零散的抗日*,充实了县抗日自卫队的力量,对保境安民、抵御外侮起到了积极作用。与一些文官出身的国民党县长不同,朱希当了县长仍不改自己的战将本色,在戈亭以北元村(也叫延村、沿村,离戈亭只二三里)、妙济桥等地阻击过日寇,并且在新塘对日寇展开过激烈战斗。其部下冯子鸣和朱希本人对“新塘之战”都有过描述。
冯子鸣遗作《记新塘之战》是在新塘战后周年时作,经载,此战十分惨烈,大体如下:
“中华民国卅一年元月二十九日,县长布公以二百人与五倍之敌大战于新塘,敌重创而北,我刘、尹十三烈士成仁。”
新塘是县境中心,现属新市镇管辖。朱希为了联络友军,于二日前率保二大队陈奇部与县自卫三中队、一中队刘汉民分队至此。敌人纠集了武康、德清、埭溪、菁山、菱湖、双林、塘栖之敌合围。紧要关头,友军不战而撤。朱希大怒,掷冠于地:“人之不臧,夫复何说,吾殆将独力以混战于斯!”遂派陈奇部尹秀水及刘汉民扼守士林南罗安桥。然后安排陈奇部当东路,自己亲率満炳才队由下市西趋,穿插到敌人菱湖军、青埭军侧背而战,所向披靡。至高升桥以一分队授大队长车成萱,至澉村又以一分队授満炳才,让他们留敌后各自为战。自己又率一个分队向南,绕茅山高桥向东打击塘栖、德清两敌军后背。这样层贯敌阵,穿插几十里,跳到外线作战的方法,“处处皆敌、处处皆我”,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如“狮子搏风”,伤亡惨重,乃不得不撤退。此战最受压力的是尹秀水、刘汉民等人,现录冯子鸣原文如下:“方尹秀水之受命也,敌已越太平桥而东,尹至罗安桥,适与敌先头遇,以行动迅捷,猝发*毙其小队长一,士兵三,遂占先制之利。惟桥势童突,无险可守,仓促不能作业,因负石于桥,以为掩体。刘分队到后,沿桥左对敌占领斜形阵地,以施侧射,固守之势遂成。此路敌军为武、德、埭、临之混合编组,逾三百人,惕先头之受挫也,乃取‘阵地攻击’部署,先以集团炮火对桥行‘面积射击’,更以重机*之‘交叉火网’制压刘汉民,步兵则于此掩护下层层推进。尹部士兵至此已有伤亡,尹亦被弹,势稍却。敌遂乘隙冲入桥头,尹大呼而前,持炸弹挺身而掷,敌为气夺,倒走如潮。惟尹竟又胸部中弹不能再战矣,因左顾刘汉民而呼曰:‘我负司令,君好为之!在未奉后命以前,此桥不可失也。’刘为泣下,自挟轻机枪麾众而前,与敌反复肉搏,左臂为敌刀所断,右手仍执木壳以战,相持达三小时,桥失而复得者四。比及布公饬陈奇以‘撤罗安桥守兵’之命令送达时,两君已与士兵十一名成仁,伤者也当此数。翌日大殓,检视忠骸,则两者均身被四伤,刘之左臂被斫断,且面目焦黑模糊,盖近距离格斗时,为敌掷弹筒所中也。噫嘻烈哉!敌之所以拥五倍之众而宵遁者,其以此欤!”据载,此战毙敌官三员,敌兵四十八。朱希部伤亡二十六人(朱希记载毙敌官六,士兵三十余。两者略有出入)。这是朱希所用跳出包围圈到外线作战的游击战法的一次战例。
“新塘之战”发生在1942年1月29日,2月21日是农历人日,朱希生日。恰又奉召,越公路,登莫干山,写下了《应王养之先生索题》两首绝句:其一
卅年书剑两无成,济世匡时愧此生。
几次京杭道上过,斑斑碧血忆群英。
其二
血战归来泪未干,又缘述职跻山峦。
狼烟遍地长安远,国道浑如蜀道难。
五.主编《戈亭风雨集》
《戈亭风雨集》是朱希等“戈亭诗派”为德清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集不是朱希本人亲自动手编的,动手编诗的是时任朱希私人秘书朱渭深先生。但是这本诗集能够结集成功,与当时德清最高长官朱希的重视和关心是分不开的。据陈景超先生《衡廬集》中介绍,戈亭诗派诗人在作品多了以后也经常讨论诗歌结集出版事宜。经冯京、陆振寰、冯措宇(冯子鸣)等人倡议,施叔范、曹天风、张天方等人促和,公推朱希为主编,朱希私人秘书朱渭深选辑。作品自1942年春开始征集,先由各诗人自己选送,再由朱渭深过筛,章随初过录誊抄,朱希定稿。说明朱希对于诗集的编成,不单是关心过,更是亲自参与过的。
诗集本来计划在1943年春天付印,只是由于1942年农历腊月(公历1943年1月),冯京、陆振寰、王应贤、朱渭深等诗人在戈亭乡下夜明浜(乡人呼为野猫浜)雪后围炉雅集时被日军抓捕,导致了整个进程推迟了大约两年,到1944年冬天才完成。《戈亭风雨集》集合了35位诗人三百余篇旧体诗作,作为当时浙江地区唯一一本抗日诗歌总集,在文学界、史学界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这是不屈的呐喊,是进军的号角,是救亡的壮歌。必将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朱希本人及其夫人吕乐箴也有诗作收入诗集。朱希诗收入六题九首,吕乐箴收入一题一首。朱希诗充满着抗日的豪气,往往直抒胸臆,既有高昂的斗志,又有对侵略者的痛恨,还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残破、腥膻遍地的愤闷之情,这些都在他的诗中如银河倒挂一泄而出。比如上文所引《应王养之先生索题》两首绝句,又如下面《展盼》三首:(一)
展盼荆襄意每摧,三春幽愤浪成堆。
胡蹄踏破江乡草,鼓角惊残午夜雷。
誓伴头颅宁碎玉,忍教心事付余杯。
中流我有澄清志,击楫何时奏凯回。
(二)
云山遥望若有情,历乱烽烟岁月更。
又听杜鹃春已去,未歼胡马气难平。
欲凭只手回天地,那有余情问死生。
久惯长征经万里,讵缘轻易戍三城。
(三)
抛却家山事镫鞭,不知问舍鄙求田。
每逢醉后思吞海,一到穷时欲卖天。
壮志未偿元草草,狂名尽负岂年年。
东皇莫倩垂杨系,快马还当走北燕。
还有,《我有》更是写得直白,不作修饰,似欲吐尽胸中块垒:我有头颅在,何须为国伤。
男儿心似铁,仗义复家邦。
吕乐箴一首《寄外》是写给朱希的,外是外子之意:仓皇烽火戍边城,国难犹殷责未轻。
壮志莫因儿女累,漫天飞雪事长征。
吕乐箴父亲吕卓夫是安吉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曾代理共青团孝丰县委书记,其母丁秋为*****孝丰县委妇女部长。朱希一次在安吉养伤时与吕乐箴相识相爱。在这首诗中,她没有念叨家中的碎屑小事,而是鼓励丈夫勿以妻小为念,专心在战场上驱逐倭寇。这样的心胸见识是一般女子没有的。
六.一次独特的七县篮球赛
曾经有一位英国太古洋行人事部经理康德(康特)从日本人的龙华集中营逃出,经嘉兴、德清等地历经重重困难,由朱希部属国民党嘉兴县长王梓良护送到天目山,然后顺利转道重庆,完成了一次千里大逃亡。后来,他将经历写成《间关记》,经浙西二中英语教师虞尔昌翻译后发表在《东南日报》上,轰动一时。康德在逃亡的过程中曾经过戈亭、洛舍,受到过“戈亭诗派”中人朱希、褚元恺、楼大风等人接待,并被朱希邀请参观了一次独特的篮球比赛,在《间关记》中,他将这次比赛记录了下来。
篮球比赛的地点是戈亭北面的后塘(东林锦山),当时任浙江十区专员的朱希是这次七县篮球赛的主办人。康德等人在比赛前一天从戈亭乘船到达后塘并见到了朱希,晚上还留宿在了朱希处。康德对比赛的记载如下:“(1944年)二月二十九日,上午看篮球比赛,据说这是冬季的决赛,朱将军把一只装在玻璃匣内的银盾奖给优胜的一组。朱将军邀我和球员和许多高级军官合摄一影,他和我两人又单独摄一影,朱将军的秘书,系燕京大学学生,姓张,英语讲得很好,他帮助我使我能把自己的意思正确无误传达给别人。”
此事后来在褚元恺、姚维新《忆抗日战争期间英国盟友康德》一文中也有提及:“43年冬季,在距离洛舍四、五里之遥的吴兴县境后塘,竟传奇式的举行了一次七县篮球比赛。主办人是浙江省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朱希。因为康德每晨总先我起床,在室内方砖地上作‘俯地挺身’运动,明摆着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所以我隔夜向他说明天一起去参加篮球比赛,他还以为我又在开他的玩笑。及至到了目的地,他目睹这小小自然村的热闹盛况,竟连走路都蹦蹦跳跳了。我还领着他爬上附近的东林山,远眺影影绰绰的日军碉堡。他几次翘起大拇指说:‘顶刮刮!中国了不起!’”
朱希当时已经从戈亭调离,但从这次篮球赛看,他还是对这一带有着深厚的感情的,而且有许多老友都在戈亭,所以还会在公务之余过来戈亭一带。
朱希离开戈亭之后,担任了浙江十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被授予少将军衔,直到抗战胜利。但是他看到了当时国民党内众多官员为了抢夺胜利果实闹出的“五子登科”等丑剧,以及内部倾轧严重,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现状,顿时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在上海、湖州等地过起了闲居生活。湖州解放前夕,他劝说国民党专员於树峦投诚,为湖州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他和在德清一带的旧部冯子鸣、张少山率领部队起义,成立“江南先遣纵队”,德清的和平解放也是与他分不开的。所以朱希是抗日的功臣,也是湖州包括德清和平解放的功臣。
朱希在建国后担任过湖州市(县级市)政协副主席、新湖公司总经理、民建湖州市筹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湖州的建设事业和统战工作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功绩不应被后人忘记,故录其事迹以纪念之。
参考资料:
1.李健《威镇浙北的抗日名将朱希》(湖州文史第三十四辑)。
2.陈景超点校《戈亭风雨集》。
3.1992年《德清县志》。
4.2000年《钟管镇志》。
5.《德清县土地志》。
6.康德《间关记》。
7.《德清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
8.《湖州文史》第三十四辑,抗战资料专辑。
9.《湖州文史》第三辑,抗日战争史料专辑。
10.凌子《论戈亭诗派》。
11.《苏南抗日重镇-严墓》,陈培荣
12.范笑我引用王梓良《嘉兴县抗战纪略》
13.嘉兴市档案史志网相关资料等。
1956年9月,*****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和*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大政方针,各民主党派欢欣鼓舞,加快了发展基层组织的步伐。经民建浙江省委会主委汤元炳的介绍,朱希与陆仲言等人一起加入了民建。回湖后,在中共湖州市委的指导下,他邀集本地区工商业进步人士座谈,筹建了民建湖州分会,并被推选为筹委会主委。正当他踌躇满志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之时,一场反右斗争席卷而来。复杂的人生经历,刚直不阿的性格,使时任新湖公司总经理的朱希在劫难逃,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一腔报国的热血,遭受迎头痛击,朱希实在是想不通,精神恍惚,忧郁成疾,终于引发心脏病,于1966年5月4日与世长辞,终年59岁。1983年6月,*****湖州市委作出了“关于朱希的右派问题给予改正的通知”,朱希先生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
有兴趣可以阅http://blog.sina.com.cn/dragon197783
昨天回复被删掉。他们的生平我以前发过,被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