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白酒oem要规避的陷阱和那些坑

新一轮白酒oem要规避的陷阱和那些坑,
  在产业深度调整的今天,新一轮的oem潮,正在涌动。尽管oem模式具备众多极具现实意义的利好诱惑,但我们也当看到,历年来,因厂商双方诉求不一致而导致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那么,在这一轮的oem潮里,在哪些方面需深思熟虑呢?
“粗放式”管理埋隐患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企业在贴牌方面的政策都有所松动。“市场形势不好,不少企业希望通过放开贴牌政策来快速吸引资金。不少经销商也希望能通过贴牌,获得更多的产品自主权。”迈锐思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吕建楚表示,在前列次贴牌风潮之后,厂家开始加强对贴牌产品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准入门槛。但在当前环境下,为了生存,不少企业又放松了约束。这必然会成为品牌管理的考验。
  “基本不怎么管,除划定产品价格线,以及对产品的包装、设计、经营范围等有硬性要求之外,几乎没有相应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政策。”某酱香型白酒的广东贴牌商告诉记者,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中,贴牌产品的管理相当的粗放。“也只有在每年打款的时候,与我们的沟通较多。”
  “在我看来,贴牌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双刃剑’。其对厂商而言,应该是有益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对贴牌产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许多厂家在签订贴牌协议时,放开了许多约束,看似给了经销商优惠,但实际上,其目的只是为了收钱,而不是想把这款产品做好。这就在源头埋下了隐患。因此,上游企业如果能将贴牌管理做得更加精细,并且有效地与自身主导产品形成区隔,贴牌产品也能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助力。”北京方德营销咨询机构董事长王建认为。
  不要因贴牌毁了主导产品
  “贴牌产品之间,贴牌产品与主导产品之间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化差异。”深圳飞人谷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梁文峰认为,这是企业在开发贴牌产品时所必须重视的。他表示,其实大部分企业对oem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在包装上某些logo不能用、某些字样不能用,甚至某些色彩也要和其他产品形成区隔。但是对于经销商而言,其贴牌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势”——借品牌之势,来做市场。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也有不少企业为了获得客户的订单而妥协,以至于许多企业的贴牌产品、主导产品,一眼看去大同小异。再一询问价格,也都差不多。这样的情况,在让消费者迷茫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损害了母品牌。
  品牌归属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尽管,“oem合作双方均有品牌归属感”,但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品牌归根结底属于厂家。
  在“金六福”一飞冲天之后,五粮液“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贴牌可以,但品牌得属于厂家。这条经验,迅速被其他的酒企借鉴采用,奉为圭臬。“如果某企业董事长或者核心决策层离职,很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部分oem商没饭吃了。或是出厂价上涨。这是确有先例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oem商还有可能面临酒企内部变动所带来的‘品牌动荡’——被‘砍掉’也是可能的。虽然合作期限是由双方定的,但对于品牌的取舍而言,酒企更有话语权,因为品牌不属于oem商。”湖南一位姓夏的经销商对记者表示,他就曾经历过品牌被架空、定价权被割去、品牌被取缔的一系列“折磨”。
  品牌对于部分oem商来说是命根子,但在绝大多数一线酒企的眼中,却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品牌归属问题也让一些经销商有了更为特别的想法。五粮液干一杯全国平台运营中心运营总监王昌龙就表示:“其实当品牌属于厂家后,商家就不能叫oem商,而是品牌运营商了。品牌是一个产品生存发展较重要的保证,这对经销商的营销观念和企业的品牌理念都很重要。对运营商来说,要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仅要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渠道布局能力和增设网络销售网点。网络对品牌来说是品牌走出酒厂,直面消费者的必经途径。品牌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依靠运营商**的网络渠道提升自身的品牌实力。这应该是双方共同维系的根本
相关产品:新一轮白酒oem要规避的陷阱和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