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种颜色!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乡村小学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梁建伟 通讯员 陈宏程
今天一早,当记者站在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校门口时,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小木屋式的校舍,配上26种颜色,仿佛来到童话世界:
这所鹿姐姐见过的最美乡村小学,是淳安县花费1000万元进行改造的。原先只有118名学生,22名教师的乡村学校,因此一下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小而美”的典范。
据了解,该校师生11月就将搬入新校舍。今天,这所最美乡村小学迎来了许多国内教育界的大咖——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浙江省教科院院长、省教育学会会长朱永祥……
吸引他们前来的,是今天上午举行的一个签约仪式——淳安县教育局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签订委托管理的协议。
在托管协议中,淳安县教育局将下放富文乡中心小学的自主设计办学路径权、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权、自主分配办学资源权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将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并实践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治理机制,助力学校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推进综合改革,将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办学品质提高到新水平,总结提炼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淳安样本”。
原来,富文乡中心小学漂亮校舍的背后,正在推动着一项实现乡村教育“换道超车”的教育改革。
在中国,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数量为384.7万人。
正是这些学校,满足了农村20%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使得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有学上”。
“进行底部攻坚,将这些学校办好,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所在。”杨东平表示。
杨东平认为,小规模学校不是一个过渡形态,它将长期存在,不会随着教育现代化而消失。他不认为小规模学校必然是落后的。“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校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如德国、英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小学,学生定额就是150人左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学术委员蒋莉,是大力推动富文乡中心小学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她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而且是大有可为的。
“如果我们在农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它就有可能成为从应试教育突围的创新模式,从而影响城市学校的教育变革。”
蒋莉说,为了实现富文乡中心小学的“换道超车”,除了进行校舍改建外,更重要的是对学校原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吸引外部教育资源及专业力量对学校进行引领和指导,把它打造成乡村学校3.0版。
她坚信,通过5年的实践,学校会有更多的学生回流,并有城里的孩子选择来这里读书,富文模式或许可以成为全国小规模乡村教育重新崛起的一个模板。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学上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资源,使得教师难以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进行教学活动。
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委托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和长江实验小学组织老师研发了1500个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资源,包括微视频,课件和教学设计等,目前所有学习资源已上线杭州市中小学云平台,以方便学校和老师随时使用,有效地弥补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困境。
同时,富文小学还全面启动了教师培训:先后选派四位老师到崇文实验学校跟岗一年,熟悉包班协同教学策略与特点;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农村小规模教师培训活动……
参观完这所学校,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感叹:“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3.0形态,校园功能改造提升、线上学习资源建设、全科教师培养、综合主题课程实施、学习型家校社区建设、贫困学生健康成长资助......最重要的是打开乡村师生精神的窗户,让学习生活充满温度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