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 有关绍兴的旧物 老照片 老回忆


绍兴人都走过:
早时的鲁迅幼儿园
早时的鲁迅图书馆 老五中
百货大楼 原来的新华书店...
刚刚拆除不久的原人民医院,原先的第二医院老楼
也许还用过:
绍兴自己的旧的自行车
绍兴自己生产的电风扇 冰箱...
绍纲人肯定记得的:
绍纲厂的杯子 绍纲厂的棒冰 绍纲厂的热水瓶...
征集关于绍兴的老照片们:
关于这些地方,关于这些老物品。
老照片只要是绍兴人用过的旧物或者绍兴人有记忆的老地方皆可
或者有一些老的回忆牵引着
故事短小就好 只要能勾起回忆
照片入选将被选入一本《印象绍兴》的集子
所有上传分享老照片者都将获得E币5000
入选者获得E币10W-50W

沙发,求80 90年代府横街照片

楼主这个贴子好,我一直想看老照片,不是特别老,10多20年前的,那时候相机少,很少有留照,现在拆了新建了就更没机会见到了
可惜没有号召力,收集不了PHOTO,顶,不要沉

想参加,可惜好像没有

绍兴的老大街

绍兴老城北桥的船埠头

辛辛苦苦收集,认认真真顶贴!
此照片估计绍兴首发!

20世紀30年代

老年代的解放路,秋瑾纪念碑。。。

清朝末年一个外国人拍摄的大禹陵照片。

那个解放路还是能认出来的~哈哈

解放路其实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是两旁的房子

1 鱼鹰
2孙中山接见绍兴绅商学各界代表(摄于1916年8月)
1916年8月中旬,孙中山偕胡汉民莅绍,亲切接见绍兴绅商学各界的头面人物。图为孙中山在绍兴县商会与他们的合影。
3应 天 塔(摄于40年代末)
有人把老绍兴比作一条船,应天塔、大善塔则是二根桅杆;也有人将应天塔当作绍兴的标志。1910年中元节,绍兴一般善男信女上塔山宿山,不幸引起一场大火,千年古塔毁于一旦,只剩下砖石部分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巅上,经历了70来年风雨的剥蚀,终于在80年代中期复了原。
4大禹陵甬道(摄于30年代)
这是一帧劫后幸存下来的照片,大禹陵甬道入口处的二根石柱犹存。如今的甬道经大规模整修,于1997年省市各界隆重公祭大禹之后颇有气魄。只是甬道左侧的建筑(似是碑亭),已荡然无存,有关部门如需修复的话,还得经过一番考证,这帧照片还派得上用场哩。
5 越铎社
6越王台(摄于30年代初)
府山,又因状如卧龙而称卧龙山。旧府宅为龙腹,府东门为龙口,西园为龙尾,望海亭为龙脊,其东隅火珠山为龙珠。旧绍兴府治,居山东麓,即越王台故址。越王台高约十丈,形势雄伟。惜在抗战期间,被日本飞机炸毁。
7浙东光荣之战绩(摄于1940年10月)
绍兴濒运河南岸,诸暨握浙赣路之中枢,两地同为浙省之重镇,久为日军所觑觎,果于1940年10月中先后向该两县进犯。中方先撤退,后于同月28日开始反攻,奋勇冲杀,日方以后路切断,狼狈溃退,绍兴等地遂为中国军队克复。图为刊登在上海刊物上宣传“浙东最近之光荣战绩”的画面。
8越剧十姐妹
9周恩来合影
10诸暨车站(摄于1931年)
铁路运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浙江全省到20世纪方有火车和铁路。图为当时建筑和设施均十分简陋的诸暨火车
11坐眠轿旅行(摄于30年代)
往昔,出门旅行也不是一件轻松快活的事,旅人或骑马(驴、骡),或坐轿(船、车)。在山区丘陵地带,仅轿子就有眠轿、兜轿、过山笼等多种。这几种轿子都很简易,坐眠轿的人处于半躺睡状态,较坐其他轿子舒服,适宜上了年纪的老人坐用。有时也用于送病人求医和山区人家接送年岁较大的客人以及抬运新娘嫁妆。图为旅人坐在诸暨五泄由夹岩至五泄途中的眠轿中。从画面上看,轿夫跋涉在几乎无路可行的山间小道溪流中,肩荷着逍遥自在的观光客的眠轿,其艰辛略见一斑。
12 稽山酱园
13 稽山中学 (摄于1935年)
1932年9月,邵力子、朱仲华、金汤侯等利用原绍兴府学宫创办稽山中学,邵力子亲笔题词“卧薪尝胆”为校训。现已发展成为在校学生达1000余名的重点高级中学。图为30年代的稽山中学
14祭 禹(摄于1936年10月)
绍兴祭禹的历史悠久,祭禹的典礼隆重。历代祭禹不绝,或宗室族祭,或皇帝御祭,或遣使特祭,或春秋例祭。民国期间,绍兴地方政府“定九月十九日为会稽山大禹陵庙年祭之期。每届由县主办,著为常典,俎豆千秋”,所需经费“列入本县地方概算”。1936年10月16日,浙江省暨第三行政区、绍兴县在大禹庙进行祭禹大典,由浙江省主席黄绍主祭,财政厅长徐青甫、教育厅长许绍棣为分祭、省党部委员胡健中、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绍兴县长贺扬灵为陪祭,计有三区、绍兴县党政军要员和全县乡镇长、联保主任共400余人参加。图为祭禹结束后全体合影。
15绍兴县教育会职员合影(摄于1921年10月)
1921年,根据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会章程》组建的绍兴县教育会,以“研究教育事宜,力图教育发达”为宗旨,以“讲求学术,将研究所得建议于教育官厅”为主要任务,会员为民间现任教育职务者,于教育上富有经验者及有专门学识者。图为绍兴县教育会全体职员合影。
16柯 岩(摄于30年代初)
柯岩又名七星岩。岩壁兀立,奇异动人。岩下供佛像,以岩为殿,覆帱天成。岩后废宕,蓄水甚深。前为四面厅,旁有平屋,夏日凉风祛热,为避暑消夏之胜境。“大佛寺”在其左,于自然岩石上,以人工凿成大佛,高三、四十丈,依山建寺。寺右为蝙蝠洞。
17柯岩云骨
18 小兰亭(摄于30年代)
图为艺术家李鸿梁拍摄的小兰亭。亭内立碑石一方,碑中“兰亭”二字出自清康熙皇帝亲笔。
19勒伯勒东牌坊 (摄于40年代末)
清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军官勒伯勒东率洋枪队“常捷军”“助剿”太平军,在攻打绍兴府城时“致伤头顶,登时殒命”。翌年初,法国海军参将达耳第福“接带勒伯勒东旧部”,迳攻绍兴西廓门,又被英勇的太平军将士击毙。清政府都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同治皇帝还下“圣旨”为他们在杭州、绍兴建造显赫的石牌坊。图为建造在绍兴八字桥法国天主教堂内的勒伯勒东牌坊。
20 轩亭口龙山旅馆(摄于30年代初)
建国前绍兴旅馆之著名者,为轩亭口之龙山旅馆和水澄巷之鉴湖旅馆。其中龙山旅馆地处市中心轩亭口,机廛关会所,市游场,近在咫尺。东西车站,南北船埠,十分称便。其建筑高大,开关宽敞,设备齐全,布置清雅。许多旅绍政要、富贾,都在这里食宿,享受着现代文明。
21乌篷船(摄于建国前)
乌篷 船的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绍兴方言叫“黑”为“乌”,乌篷船也因此而得名。两侧船舷都描绘或雕凿图画、图案。这种船靠摇橹、撑篙前进,多供大户人家作客、迎亲、扫墓、看戏、和游览之用。现在,很多人把那种载客的篷虽黑,但用手划楫和用脚躅桨的脚划船(躅桨船)当作乌篷船了
22嵊县孩子剧团(摄于40年代初)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全民动员起来一切为了神圣的抗日战争,甚至连少年儿童也组织起来,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等。在绍兴,除了青年营、妇女营,还有青年营,这近似军训结束即上前线与日军拼杀。图为嵊县宣传抗日救亡的孩子剧团。
23嵊县庆祝解放
24嵊县童子军
25嵊县小歌班主要演员合影(摄于20年代初)
嵊县是越剧的发祥地,是越剧发展的沃土。不过,越剧早年在嵊县叫小歌班、的笃班,20年代初在十里洋场上海唱红,它才走出偏僻山区,迄今已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图为1921年一批主要越剧演员的合影
前排左起:金荣水、赵海潮、卫梅朵、张云梅、李金旺、马阿顺;
后排左起:张子帆、白玉梅、马潮水、高鑫荣、谢紫云。
26嵊县中学第一院(摄于20年代)
嵊县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称嵊县县立中学堂,后改嵊县县立中学校,现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图为嵊县县立中学第一院,时在1916年建成。
27绍兴水城门(摄于30年代)
绍兴自越王句践建都命范蠡筑城以来,一直筑有城墙御敌防匪。至绍兴沦陷前,计有城门11个,其中水城门6个。1922年,根据建设萧绍公路需要,拆除西郭门至昌安门1836米城墙为路基。1938年2月,又根据抗战的需要和上峰的命令,总共投放216698工,将11720米城墙全部拆去改成环城公路,以致绍兴的城墙、城门荡然无存。图为拆除前的绍兴水城门。
28送赴浙西行署四同志留影(摄于1939年3月)
“别了,同志们,我们再见在前线!”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话语!1939年3月14日,上虞县政工队二区队4位队员奉调浙西敌后。图为临行前二区队全体队员合影,前排中坐者系中共上虞县工委书记陈树谷。
29孙中山祭陶(摄于1916年8月)
本世纪伊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三次来浙,其中1916年8月亲临绍兴考察。他号召绍兴人民继承越王句践发愤图强精神,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盛赞“浙江省是文物之邦,绍兴是文物之县”,鼓励绍兴人民“合一县众人之力将绍兴之事办好”。图为孙中山(左10)等在东湖陶社祭奠陶成章烈士后的合影。
30陶成章任教处
31陶 公 柜(摄于1889年)
陶在宽(七彪)系清末著名外交家,绍兴陶堰人。他一生好游,光绪年间创制陶公匮、陶公床,匠心独巨,《知新报》曾以《艺士奇才》为题赞曰:“陶君七彪在宽能造一径二尺之柜,其中棐几书案俱备,可以储书,可以藏衣,捩极巧”。学界泰斗蔡元培亦著文《陶公床记》,对此赞叹不已。图为陶在宽创制于清光绪十五年八月的陶公柜。
32威华政宣队合影(摄于1938年端午节)
一批热血青年参加威华政宣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的洪流中去,其中有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图为威华政宣队队员在绍兴东湖的合影。
33绍 兴 师 爷(摄于民国初年)
绍兴师爷是封建社会官场中特殊的历史现象。民国初年的舞台上就开始表演他们的传奇宦海生涯。图为薛光明饰演的绍兴师爷,他将师爷这一非官而官、寄人篱下、弄权幕后的复杂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广大观众和读者面前展现了科举制度下一批落榜秀才的喜怒哀乐,并折射出晚清社会的畸形景象。
34柯 亭(摄于30年代初)
古柯亭三面临水,风景幽清,云影水光,足以洗涤尘襟。东汉蔡邕尝经会稽高迁亭,仰见椽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音。柯亭又名千秋亭,相传清康熙皇帝曾御跸于此,并留题石碑。近有“柯山”,其下有水曰“柯水”,岩曰“柯岩”,桥曰“柯桥”,市曰“柯桥市”,皆因柯亭而名。
35萧绍公司汽车
36辛农养蜂场
37新昌商会代表大会
38新昌中学二十四级同学合影
39新新书店 (摄于1938年前后)
1938年10月10日,在新昌县城司巷弄15号开设的新新书店,是一家专门销售抗日书刊的书店。
40学生野外写生
41国民党军队开拔赴沪参战 (摄于1932年)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驻浙江上虞五夫的国民党军队八十八师奉命开拔赶赴上海参战。
42国术练习
43民众茶园(摄于1933年)
三十年代初,绍兴县立民众教育馆调查统计城区共有175个茶园,为提倡民众正当娱乐,改善休闲生活,促进卫生,并使民众增长健康知识,该馆于1933年4月设立特约民众茶园,图为该茶园开幕盛况
44西斗门村民众图书馆 (摄于1933年)
民国时期,绍属各县均建有图书馆,但诸暨县西江乡西斗门村作为一个普通村庄亦办起图书馆,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图为该村民众图书馆。
45民众夜校(摄于30年代)
1927年,绍属各县平民学校改办为民众学校,它以“年在16岁以上、50岁以下之男女失学者”为入学对象,每年度举办两期,学生免收学费,书籍文具等由校方供给,此类学校大多由中小学附设。图为绍兴某校学生自治会创办的民众夜校,对象是失学的贫苦少年儿童。
46女童自修
47秋瑾等女学师生
48劫后的绍兴大街 (摄于1941年4月)
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古越大地,整条街被焚毁,平民无辜被杀害,妇女被强暴,古城绍兴在呻吟。图为绍兴秋瑾镇大马路劫后惨象。
49全绍教育会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参加人员合影(摄于1916年12月)
近代绍兴的教育研究和改革始于清光绪年间。蔡元培、经亨颐为代表的进步知识界用民主与科学思想改革旧学,推进新学,各种教育学术研究团体相继成立。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绍兴教育会成立。稍后,山会、上虞、诸暨等县教育会亦相继成立。图为全绍教育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后合影。
50 日军渡过曹娥江(摄于1941年4月)
1941年4月2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上虞县城丰惠镇后,又渡过曹娥江西侵。

求 鲁迅路照片,现咸亨影院的地方

太经典了

9楼的那种明信片貌似我还有一套藏着

能否辛苦一下扫描一下发上来啊

大家都想看的

对老绍兴有的是一种迷恋和回忆。

放在老家抽屉里呢,下次回去一定翻拍上来~

我外婆家就在老综合商店斜对面,解放南路哈

进来看照片的,发现不多,帮顶一个,希望有更多人分享大家的回忆。

顶一下,不能沉,想看到更多绍兴的回忆

我只想说解放路秋景纪念碑后面的店面房原来都是我家的,被阿共抢了到现在没还。

这里好象是五福灵下

解放路变化大个
一 开始没有花坛路也小,后来在中间做了花坛在后来花坛到了路两边,然后又到路中间到现在的没有花坛

我现在就去拍,等我儿子老了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晒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