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韩窑·谢华手拉壶工作室


小时候用泥巴堆砌的小小城堡
已经倒塌在岁月洪流中
而指尖的欢愉却长留心中
玩泥巴是童年的美好回忆
而在韩师有一群人????
他们让玩泥巴变成大学的珍贵经历
他们就是韩山师范学院韩窑·谢华手拉壶工作室的成员
他们在每天的羽毛球时间用力闹腾
却在做壶的时候严格遵守“手动口勿动”的作风
他们把工作室当成另一个家
冬至一起吃汤圆、中秋一起切月饼
却在讨论壶型的例会上严肃认真、唇枪舌剑。
韩窑·谢华手拉壶工作室
韩窑·谢华手拉壶工作室(以下简称“手拉壶工作室”或“工作室”),是韩山师范学院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批实验点,工作室面向全校招收成员,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工作室学习制作潮州手拉壶。尽管是课余的爱好,但这群孩子却全心投入、不留余力地把它做得有声有色,这种竭尽全力的动力,源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热爱。
黄小浩
2013级产品设计(陶瓷产品)专业
“手拉壶的‘泥性’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语言”
“现在做手拉壶,已经不是小时候的玩泥巴”,在小浩的眼里,手拉壶的“泥性”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语言,泥巴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小浩不愿意在某个环节上脱节,所以他从注浆、车模、拉胚、塑形等环节全系统地学。摸索泥性材料的收缩、干缩,一边练习做陶瓷的手艺,一边进行造型的判断。在工作室学习知识和手艺,都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在学习手艺之余,他通过找资料和走访,去了解一些手拉壶老字号的发展,希望能通过了解历史,让传统的工艺与创新的元素碰撞出火花。并希望把手拉壶的工艺带回自己的家乡——河源去。谈及手拉壶对个人的影响,小浩表示,在做手拉壶的过程中,人会变得专注,而他享受这种专注。
听小浩讲这话时,小编像是看到了小时候蹲在泥地里堆砌小小城堡的孩子,因为专心,都听不到妈妈在喊吃饭。长大后,专注成了我们需要费力获取的,庆幸的是,这个孩子找到了让自己专注的方式,而这种专注,来源于热爱。
林海奇
2013级产品设计(陶瓷产品)专业
海奇(左)与谢华大师
“做手拉壶是成长的一个方式”
海奇说,接触手拉壶其实是个偶然。有个假期留校,刚好老师问要不要去潮州一个工厂见习,然而日后坚持走手拉壶这条路,却是必然的。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必然性呢?
答案是工作室的学习文化,工作室的学员就如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大家是一个集体,有齐心协力去完成一把壶,也有针对个人作品的讨论与分享;有到潮州市内工厂及手拉壶作坊的实地交流学习,也有“手动口勿动”的个人做壶时间。手拉壶工作室的教学,不是传统课堂的教师授课,而是有经验的学徒带新入门学徒,这个过程中,海奇会先自己思考总结,然后分辨清楚哪些心得需要让师弟师妹自己去摸索,哪些弯路可以用自身的经验带着他们绕过,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海奇认为,在做手拉壶的过程中,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喜欢做壶带给自己的成长。
成长有千万种形式,而找到适合自身且自己乐意的方式,无疑是幸福的,而他热爱着这种方式。
龚杞慧
2014级产品设计(陶瓷产品)专业
“一个因为玩泥巴而爱上潮汕工夫茶的广州人”
杞慧来自广州,她说自己初来学校报到时,从进入潮州到走进韩师,她和家人都是满满的不适应,“这个城市太小了,不习惯,最初很厌学。”杞慧如是说。可是后来因为喜欢动手,加入手拉壶工作室,发现这个安静的小城市适合陶艺这个需要沉下性子的爱好。而因为做手拉壶,杞慧也喜欢上潮州工夫茶,现在还加入学校的茶艺队,成为一名会泡潮州工夫茶的广州人。
跟随手拉壶工作室的师生到景德镇大学参观交流之后,这个玩泥巴的大城市孩子有了一个新目标。杞慧准备考景德镇大学陶瓷研究方面的研究生,她说,想去一个学徒氛围更为浓厚、可以跟不同国家玩陶艺的人切磋的地方继续学陶艺,也期待在景德镇这个陶瓷资源更加丰富的地方,能做出一点成绩。
生命中的一些遇见,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自己的路径,而挣扎后确立的目标,你会更加坚定。对手拉壶的热爱,不仅丰富了杞慧的生活,也指引她找到新的目标。
林浩滨
2013级产品设计(陶瓷产品)专业
“手拉壶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完整”
手拉壶工作室传承传统作坊的“师徒制”,按照拜师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师兄弟地位,即便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只要“入门”晚,就得喊大一大二的学生为师兄师姐。聊起工作室,浩滨明显是自豪的、愉悦的。他说自己庆幸成为工作室的一份子,也享受跟工作室的同伴一起的过程。
手拉壶工作室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团队分工明确,日常运营有例会、记录本做保障。比起手艺,老师更注重徒弟的德政,“德正、尊长、谦诚、技精、感恩”的室训成为每位成员的座右铭。工作室的成员根据壶型分小组合作做壶,每天晚上在工作室一起“玩泥巴”,如果晚上有课或有事,成员会自觉在中午过来完成自己当天的工作,保证不影响集体进度条,这种集体意识增加了归属感。
手拉壶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平日还会一起到潮州的陶瓷厂、手拉壶作坊参观,回来后一起讨论自己的收获与灵感,这里不仅是师徒工作室,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空间。在这里,浩滨除了学陶艺,还学为人处事、学管理,这一切都有利于个人的综合发展。一份热爱,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周乐云
2013级产品设计(陶瓷产品)专业
“我有洁癖,但一碰到泥土我就兴奋”
产品设计(陶瓷产品)是周乐云高考志愿书专业选项上的第一选择。“我从小就喜欢陶瓷,喜欢动手,喜欢古朴的东西。”课余时间,乐云都在实验室实操练习,也是在拉胚的时候,工作室的老师觉得手法不错,让她加入手拉壶工作室。乐云说,手拉壶工作室让她对陶瓷的认识丰富了很多,学校和老师努力提供的资源与支持,也让她在实操中多层次多方面地了解陶瓷产品。
这个长相白净、穿着时尚的女孩在陶泥面前兴奋得像个孩子,从拉胚、车模到烧窑,她全心参与陶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也爱上自己沾上泥土的样子,“我有洁癖,但一碰到泥土我就兴奋”。
葆有孩子的初心去做日常的每一件事情,会让生活变得轻松些;而爱着你做的事情,会让你爱上生活。
吴煅勍
2016级雕塑艺术设计专业
“做手拉壶改变了我的性格”
煅勍小时候不爱学习,性格浮躁好动,三年前中考成绩不理想,煅勍的爸爸说,那你去学手拉壶吧。从一开始只是为了有书读而选择到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五年一贯制就读,到接触手拉壶后,因为一份热爱而沉下性子来学习,这个过程当中煅勍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现在煅勍每周在工作室十几小时,除了做壶,还努力尝试各种创新的壶型,“虽然尝试创新的过程进度慢、产量很低,但是一旦成功做出一个新壶型,就很有满足感”,他如是说。
现在他手上已经有不少手拉壶的订单,也有人拿他做的壶在网络上出售,作品经常一出炉就被客户拿走了。“我大学的生活费,都是自己做壶赚的”。
想起看过一句美好的英文祝福:“I hope you get paid to do what you love to do”。
这群结伴“玩泥巴”的孩子,怀着不一样的初衷,也拥抱同样的坚持。怀抱本心的坚持会得到回报,今年3月份,韩窑?谢华手拉壶工作室学员林海奇、周乐云、黄小浩作品《匏瓜》和林浩滨、章锦权、张义武作品《虚扁》在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广轻工美杯”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分别获得金奖和精品奖。这应该就像小时候泥土堆积的城堡得到父母的称赞,还被奖励了一颗糖。这种收获该是喜滋滋的吧……

这算不算非遗进校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