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陈氏义门陈伦(兵部侍郎)之后众宗亲:
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岂不哀哉?换而言子,子孙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为寻根问祖提供更快捷、更准确的方式。我们有一个梦想:让亲情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冷淡;让沟通不再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隔阂;让血缘关系不再因“无谱可寻”而了无音讯;让文化不再因“物欲横流”而被遗忘……在每一个人心里撒下亲情的种子,让每个家庭成员用爱心灌溉,建立起汇聚亲情、爱情、友情的家族树。
我等众宗亲经考证,现将通江县陈氏义门(陈伦)兵部侍郎后裔分支情况做以下汇报,望各分支宗亲有志之士共同努力,发扬我百犬同槽、义门之后风范。
侍郎后裔72支分支情况:
1、一支侍郎碑陈兴。
2、一支城南九石坎陈良富。
3、一支石板溪陈郁。
4、一支城都北门陈志广。
5、一支敌仗沟陈月明。
6、一支石寨子陈金华。
7、一支陈家山陈月华。
8、一支干千子陈仕华。
9、一支仪陇玉壶山陈永献。
10、一支仪陇五块石陈永禄。
11、一支仪陇马鞍寨陈永贵。
12、一支巴州顶山乡陈伯朝。
13、一支巴中谯家寨陈庆宗。
14、一支巴州陈三爵。
15、一支巴州谯家寨陈文宗。
16、一支城竹溪陈伯龙。
17、一支陈家坪陈忠。
18、一支花坟子、后溪沟陈守清。
19、一支簸基石陈守明。
20、一支三清宝櫞陈君佑。
21、一支马家坪陈尚文。
22、一支毡帽山陈凤舞。
23、一支小陈家沟陈本昌。
24、一支巴州长乐乡俟中坝陈大让。
25、一支硐岩上陈君佐。
26、一支土顶子陈贵昌。
27、一支苏坪陈家山陈尚惠。
28、一支熊家坝陈三泗。
29、一支巴州大铁山陈元。
30、一支大陈家沟陈宽德。
31、一支茶园河陈凤彩。
32、一支巴州大纳溪陈文亨。
33、一支店子坪陈伯兴。
34、一支金山观陈九绍。
35、一支系树垭陈国恂。
36、一支老君鼻陈仙。
37、一支罗书观陈凤。
38、一支丛花乡陈井坪陈辉。
39、一支巴州牡丹园陈永献。
40、一支新恩乡陈光俸。
41、一支牡丹园陈伯虎。
42、一支陈家坪陈君佑。
43、一支通江城陈文福。
44、一支真茂山陈永林。
45、一支巴州大土门陈志兴。
46、一支新二甲陈家元。
47、一支中嶺礅子沟陈浩。
48、一支洗脚溪陈仕巡。
49、一支新昌里陈思全。
50、一支陈家坝陈昌元。
51、一支路家岭陈君
52、一支长乐俟中坡陈大让。
53、一支长乐硐岩上陈君右。
54、一支巴州顶山乡陈常。
55、一支巴州顶山乡陈献宗。
56、一支巴中宋家营陈辉宗。
57、一支巴中宋家营陈武宗。
58、一支三脚湾秀才坪陈廉。
59、一支中林殿子沟陈浩。
60、一支蹇家沟陈献。
61、一支蹇家沟陈元静。
62、大东山陈万荣。
63、一支巴中丛登山沿非河陈跃。
64、一支快活林陈嗣德。
65、一支长过街楼陈君佑。
66、一支三清缘陈凤阁。
67、一支路家岭陈谟。
68、一支龙家坪陈鼎。
69、一支潼川三台县陈大贤。
70、一支干千子张家缘陈子英。
71、一支邻水陈洪山。
72、一支小寨子陈廷禄。
我现将以上通江陈氏侍郎之后分支情况汇报如上,希望在居住地的宗亲及能人志士提供家族分支发展线索并联系。
特别提示:目前,我等众宗亲均为自愿参与,自费服务,现阶段不接受任何组织及个人提供捐赠及经费支持。以免众宗亲上当受骗。
通江县侍郎之后族谱编前小组
联系电话1:13419463088
联系电话2:13219311688
联系电话3:15082712956
2017年4月25日
卿儒兄要干大事了!
求仪陇马鞍寨陈氏联系方式
五百五十七年代梁称帝(陈霸先),国号陈(即陈武帝),立都建康(今南京).历五帝三十三年,五百八十九年为随所灭。宜都王陈叔明之十世孙陈环任临海令,避难迁福建泉州仙游县。
陈叔宝为陈后主失国被虏,而陈叔宝子二十余人避难逃往河南者多,独有五子陈深迁四川东大街,深子陈益为唐进士,任台州刺史,深之曾孙陈能字鸿侍开元进士,文武双全,先任成都车骑校尉,得剑南节度使,严武荐举,唐朝肃宗帝封兵部侍郎。
为平息“安禄”之乱,肃宗皇帝诏令同九州节度使郭子仪领兵平安禄山乱,用反间计,促安禄山之子安庆续杀死安禄山,收复长安,肃宗回京。七百五十八年西戎土蕃作乱,陈能领兵平判五年,于七百六十四年凯旋。七百六十五年,蜀川剑南崔盱造反。蜀中大乱,七百六十六年,肃宗再次诏杜鸿渐、陈能二人领兵讨崔,杜陈二人政见不合,杜主抚,陈主战,各表肃宗请示施行。示下从杜议抚,陈意调停。杜傲然回朝,陈能失宠,于七百六十七年借故省亲,仅带一子一仆经射洪,访武则天朝左遗陈子昂,得知昂被县官段简索贿不许,而冤死狱中,陈能挥泪告别,途至巴中,建造巴中金榜寺,访问长老感和尚(系魏故之孙魏川)后投通江门阵寺,访问应尊禅师桂花老和尚(系太宗老臣刘辉)意欲经返京都长安,时闻高州刘洽判变,幽州朱彩判变,泸州杨子琳判攻成都,西戎贼又乘虚掠夺长安,唐时日暮,肃宗昏庸,陈能欲留不可,回京无路,无奈栖身门阵寺,年深日久,回京之心日恢,死后葬通江县唱歌乡龙池山下(今鲁家坪),后祀陈联壁立一短碑于墓前曰“侍郎碑”。
侍郎陈能碑序记
侍郎陈能(字鸿)系唐朝兵部侍郎,葬于通江县唱歌乡龙池寨,现有碑序为记。
陈氏之族蓋始于斩皇复于有虞舜后逊位于禹,历夏激周,为诸候千百间,繁衍支派,散列九区者不可------思存睦族亦不过附近便予考访者为之缵其大慨,如我族叔尧章念存睦族,经十余年考核乃以唐之兵部-----为题纲而以籍隶通巴南三邑者为九房之分派,其周心良苦,其事或不逸于强附胡不思始,为有X氏有x周封XX陈以国姓,陈完奔齐国至五州,后因齐民归顺,X有齐国改为田氏,未去陈者自秦历汉陈平以宰相显其宗祖之---五X陈霸先金陵即位五世灭于隋,至宋始三状元遗X皆在保郡陈子昂亦名震天下,自唐虞以来数千百年为帝X王---封为师为儒至华山老陈搏隐于华山更仅难数,唐之侍郎坟千万中之一耳,若以九州陈氏之家谱集而观之----之为师,碑亦豹之斑耳,然前世已有成谱,后之生齿愈繁宗其远不如宗其近,我族众蔓草荒烟中,忽议碑铭,以------族之意而兴工忽据石碑,或亦宗祖在天之灵默牖其众也,允我族人敢吝锱而不栾力厥成耶是为序。
唐故兵部侍郎先祖讳能大人夫妇合葬正性之墓誌
你是什么东东啊啊
我这支陈姓在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到;我们是唱歌郎分支,那里有个侍郎碑。其实从现在住地到唱歌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一直没有机会联系。看见贴子非常高兴,但查了72分支却没有我这支,心又凉了半节。我这支与36支老君鼻相邻但不同派。听说我们的派别是唱歌郎那边送来的。字派是;世尔其三怀,天开文印德,礼义方元兴,忠孝传家国。我是德字派,以下有元子派了。在通江太平,陕西西乡,平昌华严均有本族人。而祖居地在平昌县得胜镇重石观 。这里望我族谱编辑小组帮助查一下我这支陈姓属72支中哪支分出,不甚感激。联系电话;15983960222.
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而神奇的家族,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家;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研究表明 “义门陈氏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徙居德安建庄,直到第十五代陈延赏、承可辈,于北宋仁宗嘉七年(公元1062年)奉旨分庄,中经三百三十余年,一直是累世义聚不分家,号称‘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旌表义门,成为唐宋历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
2006年年9月,在江洲义门陈故居恢复工程施工时,发掘出大批唐宋时期的陶瓷碗片及砖瓦等珍贵文物,为义门陈的相关史料记载提供了新的佐证。据当地博物馆专家推测,这批文物应与义门陈当年3000余人聚居时用膳的“馈食堂”有关。新出土的文物有唐代高瓶,宋代执壶、酒壶、双手壶、斗笠碗,明代晴花瓶、饭碗,清代康熙瓷碗,宋代的云雷纹、钱纹砖,还有很稀有的搓绳垫瓦等。
聚族合炊 百犬同槽据《德安县志》记载,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北朝时的南朝皇帝陈霸先后人,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有个封为宣王的弟弟陈叔明。朝代灭亡后,陈叔明率众避难到福建莆田县。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时间已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的第七代后裔孙陈旺后来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旺由此成为江州义门陈的始祖。
陈旺定居义门后,开始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与当时任何一个家族不同的是,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俨然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德安县志》记载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更是“江州义门陈”的一个象征。据记载,义门陈氏养了一百只狗,吃饭时若有一只没到,其余的狗都不会吃。当时的宋朝皇帝昭宗听说后,十分惊奇,派人做了一百个米馍送往义门试验。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后,来了九十九只狗,其中一只含起一个米馍径直向一间柴房走去,其他的狗原地不动。后来,人们发现柴房里有只拐了腿的狗,拐腿的狗拿到米馍后,其余的九十九只狗才一起分享米馍。
陈旺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适合当时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形势,很快就使整个家族兴旺起来。到了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江州义门陈氏建庄合炊已历时322年,聚居18代,人口发展到3978人,田庄300多处。“18代人同居共饮食,就是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的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实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观。”
公元 589 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之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四散逃生。约 140 年之后,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 ( 据几处老谱载,陈旺是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的胞弟,详见《家史考辩》 ) 携陈昌于唐开元十九年 (731 年 ) 来到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 ( 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太平乡常乐里 ) 建庄(有关资料记载:先隐居庐山后迁到义门陈),至宋嘉祐七年 (1062 年 ) 奉旨分庄,聚族同处 332 年之久。在这肥沃神奇的江州大地上,创下了 15 代同居共活 ( 分家时是以十五代人为庄主作阄,其时家里第十六、十七代人已普遍出生,然长房长孙实际已超逾十七代 ) ,义聚 3900余口的世界人文奇迹,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其乐融融,为封建社会臣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乡闾竞相效化。因此,唐中和四年 (884 年 ) , 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 (937 年 ) ,李昪又敕立“义门”,便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他们还受到唐宋历朝的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等御匾。因之,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鹜,他们挥毫泼墨,吟诗题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绝,已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
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不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条(在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义门陈第三任家族负责人陈崇制订了《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 ( 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 ,娱乐场 ( 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 ) ,敬老院 ( 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 ) ,育婴室、托儿所 ( 如“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 ) ,医院 ( 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
义门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如胡旦《义门记》所述那样:“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
据义门陈族谱记载,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义门陈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到了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义门陈“真良家”。 如此这样的孝义之家,自然是封建社会的样板,为推向全国,以适应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嘉祐七年七月 (1062 年 ) ,义门陈氏已历时300余年,全家3700余口,田庄300多处,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显得势力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的十二字派行分析为大小 291 庄,阄迁全国各地。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从现在的省份看,人口分流至江西、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四川等16个省125个县市。之后又庄分庄,支分派别,时有变动。尤其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异国谋生。
为了“寻得桃源好避秦”,不少人面临再次迁居,有的藏居深山,有的漂洋过海。如今的云贵高原、南洋诸岛等地的义门陈姓人,则多数是在动乱年代变迁的。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许是以“义门”为荣吧,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目前全世界八千万陈姓人口中,有约70%源自江西德安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奉旨分家的家族。怪哉!而今时距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他们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
中国第五大姓
我就知道尚、祖、传、义这几个子辈了,现巴中恩阳三汇镇人,就知道祖辈住三汇骞家坪(现六村),更远听家家里老人讲我们祖坟在恩阳青木,但一直都没有去拜过,求知道的人告知一下,我们属哪一个陈性分支,人都想寻根问祖,谢谢了
我们是恩阳玉山镇的,听老人家说老辈在三星乡,只记得“怀、仁、文、明、启”这几个辈份,不知属于哪个分支呢?
多么希望义门陈姓宗亲都顶一下贴子,不要被抛到后面去。
陈氏义门满天下,我作为义门陈一员,感到很光荣,我们是湖北孝感迁入巴中的一支,如果说自己是义门陈之后,就因知道义门陈大分家时每支当家拿走的锅铁放那,就能知是那支,与真义门真的后代,我们的锅铁还在山洞中
洪口镇 陈氏没有在列?
听父辈讲,平昌县得胜镇有一支吧(大祠堂)。派系:守三思尔如,宗大万世荣,玉祥良友定,登华步朝廷。破四旧时好多古迹都损毁了,年轻人也记不得了。作为义门一族,顶起!
守三思尔如这支陈姓是碑坡陈家,已有族谱。陈家大祠堂是八大房人修的。文化大革命时拆了做了粮站,现在成了私人的了。真痛心。但里面还有很多字板铺在地下的。